APP下载

国际图博档三馆融合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17-12-11郭鹏

山西档案 2017年5期
关键词:档案馆文化遗产博物馆

文 / 郭鹏

国际图博档三馆融合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文 / 郭鹏

为了全面把握国际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融合研究的主体、理论基础和发展趋势,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二十年来相关研究文献为分析对象,综合分析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同时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国际研究的主要力量和核心作者进行了统计,运用文献共被引分析法剖析支撑该领域发展的关键文献分布,最后通过共词聚类分析解析该领域的热点前沿和动态演进过程。

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融合;可视化

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Library, Archive and Museum,以下简称“LAM”)同为文献信息资源的宝库,承载着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任。英国现代档案学家迈克尔·库克先生认为,“国家档案馆与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和国家文献中心具有相同的文献性质,同属科学文化机关”。现代社会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之所以成为三个独立的文化机构,是人类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结果。本文运用可视化分析技术对国际LAM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力求全面把握国内外LAM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经过查阅发现,目前关于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数字化融合的综述性论文中,鲜见以可视化分析技术对文献进行计量分析。鉴此,本文以Web of Science(WOS)作为来源数据库(数据最后的更新时间为2017年9月16日),以“library AND archive AND museum”为主题词检索,时间跨度为1997—2016年,引文数据库选择“SCI—EXPANDED,SSCI,A&HCI,CPCl—S,CPCl—SSH,ESCI”,共检出549篇研究文献,检索时间为2017年9月17日。将这些研究文献保存到一个文本格式文件里。该文件包括每篇研究文献的标题、国家、机构、作者、关键词、参考文献等题录信息。这些题录信息即本文的主要分析对象。研究工具采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教授陈超美博士研发的科学文献可视化软件CiteSpace[1]。本文运用CiteSpace对“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融合”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核心作者、关键文献和热点前沿进行计量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评述

1997—2016年间,国际范围内“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融合”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见图1。2011年,首届“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开放关联数据峰会”(The International Linked Open Data in Libraries, Archives & Museums Summit,简称LODLAM)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三馆的交流与融合在国际范围得以顺利开展,相关研究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在2015和2016两年,增幅尤为显著。

图1 LAM融合领域年度发文量

(一)研究力量分析

为了发掘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融合研究力量的分布,笔者通过CiteSpace进行机构(Institute)与国家(地区)(Country/Region)的共性分析。时间跨度设置为1997—2016年,“Time scaling”设置为1,即将1997—2016年划分为20个时间段进行处理,以文献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关键词(Keywords Plus)为主题词来源(Term Source),以Top50(Top N per slice)为数据抽取对象,由此得到国内外有关LAM的主要研究力量知识图谱。其中,圆圈节点代表国家(地区),与圆圈节点直线相连的分支小节点则代表机构,并且节点大小与其发文量成正比,有合作关系的国家(地区)或机构则通过连线相连,见图2。

图2 LAM融合主要研究(国家/机构)分布知识图谱

结合文献的统计结果,笔者发现共有61个国家/地区对LAM融合发展做出贡献。从图2可知,美国的发文量(篇)最多,达到了148篇,占总发文量(篇)的近30%,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发文量(篇)排名前十位的依次为美国(148)、英国(58)、澳大利亚(28)、德国(25)、意大利(24)、西班牙(23)、法国(18)、俄

罗斯(12)、奥地利(9)和加拿大(9)。我国发文总量为4,又以台湾地区的发文量最多。

表1 LAM融合研究文献的主要研究力量分布

表2 发文突增性最强的四个国家

从节点中心度可知,英国和意大利虽然发文量不大,却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五位。澳大利亚的发文量(篇)虽然仅次于英国,影响力却略显不足。由此可见,除美国外,英国和意大利在该领域取得的成果也是不可忽视的。从发文突增性可知,英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持续时间也较长。德国、美国和西班牙则是在2009年之后对LAM的研究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对国际LAM融合研究领域有不可忽视的贡献,如表1、表2所示。

表3 LAM融合研究力量分布(机构)

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国关于LAM融合研究的力量主要来源于大学。美国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包括罗彻斯特理工学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罗彻斯特理工学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北卡罗来纳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等。英国的研究力量包括伦敦大学学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等。除此之外,还包括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 Wellington)、波兰科学院(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挪威科技和自然大学(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

(二)核心作者分析

笔者运用CiteSpace绘制国际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研究LAM融合领域的核心代表人物,见图3。

图3 LAM融合研究的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

图3中圆圈节点大小与作者被引频次成正比,圆圈节点的不同颜色年轮表示作者被引年份,有合作关系的作者通过连线相连。从图3可知,TRANT J、MARTY PF、ZORICH D等人被引频次较高,排名前三。从中心度可知,高被引作者同样具有较高的中心度,其中TRANT J、MARTY PF、ZORICH D、VERBORGH R位居前四位。

表4 LAM融合研究高被引作者列表

(三)文献共被引分析

共被引聚类能够展示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在文献共被引网络的演进轨迹中,连接不同文献聚类的节点称为关键点文献,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度,在不同文献聚类网络中起着“知识拐点”的作用[2]。

通过对关键点文献的分析能够揭示支撑该学科领域发展的关键文献分布。在CiteSpace生成的知识图谱中,关键点文献被定义为中心度大于或等于0.1的节点文献,并用紫色圈突出显示,见图4和表5。

表5 LAM融合研究关键点文献信息

图4 LAM融合研究关键点文献知识图谱

从图4中可以看出,LAM融合领域还未出现中心度较大的关键节点,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被引频次最高的三篇文章分别是VERBORGH R等发表的“Evaluating the success of vocabulary reconciliation for cultural heritage collections”;TRANT J等发表的“Introduction: When Museum informatics meets the World Wide Web, it generates energy”和GIVEN LM等发表的“What’s old is new: The re-convergence of library, archives, and museum in the digital age”。其中,VERBORGH R等人就关联数据在异构资源整合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论述,通过交换式数据转换工具将本地元数据与国会图书馆的艺术与建筑主题实行开放式存取,并针对数据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最大程度实现了现有元数据与受控词汇表之间的自动转换。TRANT J等人就互联网环境下,传统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系统介绍。GIVEN LM等人认为,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作为文化遗产宝库的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实现了历史性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但没有偏离其作为文化机构的主要职能轨迹,而且在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存储、记录过程中实现了历史的传承;通过对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改变对图书馆和博物馆的传统认识,充分发挥文化机构再现历史的重要功能。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三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论述了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在资源融合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不约而同地指出:“融合”是三馆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四)热点前沿分析

为了挖掘LAM融合领域的热点和前沿,笔者运用CiteSpace绘制该研究领域的关键词( Keywords)研究热点主题词聚类知识图谱(见图5)、共现时间区(TimeZone)知识图谱(见图6)和共现时间线(TimeLine) 知识图谱(见图7)。

图5 LAM融合研究的关键词聚类聚类知识图谱

从图5中可以看出,国际LAM融合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内容管理、外部环境、社会资本、文化遗产和情景分配五个方面。

1.内容管理(Content Management)。早期的“内容管理”偏向于出版管理,Bob Boiko认为:“内容管理是指在目标出版物(Targeted Publications)中有效地收集、管理和形成可利用的信息。”[3]后来,它被广泛地应用于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和研究中,成为各类信息资源集成与共享的关键技术。南开大学刘玉照教授对“内容管理”的定义为:“针对实际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既是有效地收集、管理和发布信息,使需求用户得以满足,同时也是人、过程与技术的集成。”[4]内容管理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数字化资源的管理和应用范围,促使更多智能手段的引入。

2.外部环境(Working Environment)。外部环境主要指对图书、档案、文物等各类文献长期保存的外部条件的研究,主要包括空气中水分、微生物、灰尘等对文献载体的影响,元数据的采集和管理,以及各类信息技术手段等。

3.社会资本理论(Social Capital)。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组织理论以及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一个概念——社会资本。它是指个人在一种组织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价值。于群体而言,社会资本是指群体中使成员之间互相支持的那些行为和准则的积蓄。[5]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中的成员,如何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社会资本理论是其重要依据之一。

4.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文化遗产在概念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历史上重要的文献、手稿、图书、档案等都属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6]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之间协同合作。通过档案化的记录形式,可以将图书馆、博物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系起来,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因此,文化遗产保护也成为LAM融合研究的关键节点之一。

5.情景分配理论(situational appropriation)。情景分配理论[7]主要用来研究同一类型信息在多种情况下如何变得更加有用的问题。它有助于辨别不同情境影响的积极作用。与传统知识管理相反,“信息情境分配”的概念是信息概念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将信息的价值与实践应用中表现出来的有用性综合考量,更有助于解释特定类型信息的应用实例,对于不同来源机构中文献融合框架的阐释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LAM融合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

图6 LAM融合研究的关键词共现时间区知识图谱

我们从图6中可以看到若干个紫色圈节点。这些节点具有较高的中心度,是整个知识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代表LAM融合研究的前沿领域,也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问题。最初阶段,中心词汇除了“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外,还有“数字化”(digital,2006)和“文化遗产” (cultural heritage,2013)。由此可见,在二十世纪初期,国际范围内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研究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之后的十几年中,三馆之间的研究热点成交叉式前进的发展态势,并逐渐趋向统一。“数字化”和“文献遗产”成为促使趋同性产生的重要原因。首先,文献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内容不再受载体的限制,不同类型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其次,文化遗产活动的兴起,使得三馆开始意识到单靠任何一方的力量都无法保证信息的齐全和完整。在共同目标的驱动下,不同文化机构之间开始寻求合作,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传统格局被逐渐打破。“2016年”成为LAM研究热点的趋同性和交叉性表现最为明显的一年。

图7 LAM融合研究的关键词共现时间线知识图谱

从图7中可知,国际LAM融合研究主要分为五个时间段,分别为2001—2004年、 2004—2007年、2007—2010年、2010—2013年、2013—2016年。

第一阶段(2001—2004年)的热点关键词为“档案馆”(archive)和“图书馆”(library)。这一阶段主要以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合作为主,博物馆的参与较少。第二阶段(2004—2007年)的热点关键词为系统(system)、总统图书馆(presidential library)、民俗博物馆-国家档案(museum national archive)、档案管理(archive management)、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这一阶段,博物馆开始加入LAM融合研究阵营中,三馆在合作领域、方式和技术上的探索更为深入。第三阶段(2007—2010年)的热点关键词为遗产(heritage)和技术(technology)。由此开始,LAM之间的合作已经从机构和人员的协同工作,转变到信息层面。研究人员开始试图从宏观的社会遗产保护视角和关联数据、元数据等网络技术层面寻找不同来源数据之间开放共享的解决办法。第四阶段(2010—2013年)的热点关键词开始出现多样化的特点,主要有社交媒体(social media)、历史文化(history cultural)、记忆(memory)、信息(information)、信息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文献(document)、生物腐蚀(bio-deterioration)。这一时期,大型国际数字记忆、社会遗产保护项目相继启动。2011年,首届“国际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开放关联数数据峰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大大推动了LAM融合研究。同时,由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和公众号等新型服务模式成为三馆信息服务的新形式。理念和技术的革新,使档案学、图书馆学和博物馆学的研究人员开始突破本学科的限制,从文献的角度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和未来。第五阶段(2013—2016年)是LAM融合研究成果集中爆发的一个时期,热点关键词包括元数据(metadata)、整合(integration)、互用性/协同工作能力(interoperability)、开放数据(open data)、特藏(special collection)、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合并/联合(consolidation)、融合(convergence)、背景(context)、信息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创新(i n n o v a t i o n)、文学方法(l i t e r a c y methodology)、生物腐蚀(biodeterioration)、真菌学(fungimation science)等。这一阶段“数字人文、计算科学”的概念相继出现,“融合”、“整合”、“联合”等相关概念开始成为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研究新的热点。技术领域的研究除了元数据、关联数据、开放数据等基础数据层,更增加了对AR、VR、3D等虚拟与现实互动信息显示技术的研究。学者试图通过资源与技术的融合,实现对人文学科的创新型发现。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LAM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不断增加,逐步面向历史和技术双重维度展开。面向历史的视角下,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开始从“文化遗产和社会记忆”的角度重新诠释自我,进而成为LAM融合的源动力。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数据的存取、转换和迁移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方法,为还原事件、再现历史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桥梁作用。

三、结语

本文以1997—2016年WOS中收录的以“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融合”为主题的549篇文献为分析对象,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运用科学知识图谱的方法,解析国际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研究的时间分布、主要研究力量和核心作者以及支撑当前国际LAM研究的重要文献及代表人物,并探索了国际LAM研究的热点前沿及动态演进过程,由此得出以下结论:①国际上有关LAM研究的学术文献一直呈上升趋势,着眼于LAM文献的增长趋势及关注度的增加,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几年内,这一领域研究的相关文献还将继续增加;②国际LAM主要研究力量是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我国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台湾地区;未来几年LAM有望成为大陆地区一个新的研究增长点。③国际LAM研究的热点前沿主题包括内容管理、外部环境、社会资本、文化遗产和情景分配。通过对不同时期研究热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国际LAM研究逐渐向宏观历史和微观技术层面扩展。

[1][2]Chen 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3]Boiko B.Content Management Bible.New York:Wiley Pub-lishing Inc.,2002.

[4]刘玉照,刘建准,岳修志.内容管理技术及其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6):681-684.

[5][英]杰森特·乔丹.集体行为理论与社会资本分析(A).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胡锦涛.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二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产[EB/OL].http://www.ihchina.cn/3/10377.html.

[7]I Huvila.Situational appropriation of information, Aslib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5,67(5).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图书、博物、档案数字化服务融合研究”(编号:10&ZD134)子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虞志坚)

G270;TP309

A

1005-9652(2017)05-0024-06

郭鹏(1983-),女,河北人,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档案馆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档案馆文化遗产博物馆
与文化遗产相遇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博物馆
云南省档案局办公室关于表彰2018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及发行先进单位的通报
活态文化
露天博物馆
when与while档案馆
博物馆
科隆档案馆突然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