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数字化整理研究
2017-12-11杨开荆
文 / 杨开荆
澳门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数字化整理研究
文 / 杨开荆
澳门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古迹、非物质文化项目、文献遗产等,然而由于城市的急速发展,许多文物和生活场景正在消失。文章从历史遗产重要价值的角度,探讨以现代化技术建立“澳门记忆”项目的模式,对澳门历史遗产资源进行数字化整理,通过订定适用的元数据及标准,并以科学的手段管理、发布和传承、保护和利用,与市民共同创造文化价值,从而增强大众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澳门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记忆工程;数字化;元数据
前言
当今全球处于信息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知识经济成为社会发展主流,而数据量排山倒海地出现,人们需要科学和前瞻的管理,达到有效撷取和整理数据,帮助决策者、研究者、市民大众获得具有价值的信息。这种数据处理分析的能力,已成为城市科技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标志,更是促进社会进步繁荣的核心要素。所谓掌握信息,就是掌握天下。
澳门政府正在推行智慧城市建设,最近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构建智慧城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首阶段预计由2017年中至2019年6月,主要完成云计算中心的建设,以及政府数据整合的工作,并逐步开展促进旅游、人才培训、交通管理、医疗服务、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等大数据应用的项目;第二阶段合作预计由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除继续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外,双方将在环境保护、海关通关和经济预测等方面展开合作。长远而言,将使澳门发展成一个“以数字引领科技,智能服务民生”的智慧城市。
由于特殊的历史因素,澳门自16世纪以来一直是个背靠大陆、通达四海的小城,不论是历史建筑、各种风俗和技艺,以及文献资源,皆可见证这南海一隅小城历史上与外部世界的广泛联系。然而,澳门近年高速发展,城市景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历史文化以及文物古迹保护的意识与日俱增。因此,为配合大数据时代智能城市的发展,文化资源的管理更应走向科学化和网络化。
科技进步对信息事业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为人们保护历史记忆提供了技术支持,包括历史文化遗产、民间艺术、节庆、中西文化景观等等,是社会软实力的资源。而这些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渐渐消失,所以抢救和记录工作刻不容缓。近年澳门基金会启动了“澳门记忆”项目,即建立一个城市的集体记忆平台,透过巨型的网络数据库系统,将澳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珍贵的值得保留的可以公开的数据有序、科学、长期地储存,供人们随时查阅、使用。具体而言,也就是对历史场景、文化项目进行数字化,并合理地设定元数据内容及数据库,令历史文化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向大众传播并产生互动。
一、澳门文化资源丰富
在全球急速发展的步伐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已发起了多项世界性的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及设立相关的名录。1972年的《世界遗产名录》,旨在保护自然及文化遗产;其后在1992年启动了以关注文献为主的《世界记忆名录》;而较近的是2003年推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唤起了人们对各种传统文化习俗的重视。
图1 UNESCO的历史遗产保护项目及名录
如上所述,澳门向来通达四海、中西并存,并拥有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历史遗产项目已分别登入三项名录。
(一)文化遗产项目
澳门蕴藏着一种独特历史,见证了东西方之间最早及持续时间最长的交流碰撞。从16世纪到20世纪,它是商人聚集之地,也是传教士在此学习的摇篮。这种独特的中西方交流历史可从不同文化特色的澳门历史城区体现。澳门历史城区 (The Historic Centre of Macao)由22座位于澳门澳门半岛的建筑物和相邻的8处“前地”所组成,以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2005年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项目。
表1 澳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图2 澳门大三巴牌坊(圣保禄教堂遗址)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文化表现形式本身,更在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一代一代地传授继承,成为一地的文化特征。同时,通过人与人的互动,形成习俗和节庆,为当地市民带来喜悦以及和谐的氛围。事实上,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这种风俗或技艺传承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少数群体与主流社会群体的联系,而产生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这不论是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对发达国家,都同样重要。
澳门是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城市,早在1553—1645年间就以东西方国际贸易的中转港而著称于世,大陆商品经澳门转销日本、果阿、马尼拉等地并远销至欧洲、美洲,成为葡萄牙东方贸易的总枢纽,也是葡萄牙人在东方和中国的贸易基地。由于相对自由和开放的氛围,以及海洋文化的影响,澳门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是多元的本土特色和风俗的写照。
表2 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图3 澳门鱼行醉龙节
(三)文献遗产
UNESCO于1978年通过了《关于保护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建议》。该《建议》提出:“文化遗产除了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外,也包括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如具有特殊意义的档案、照片、电影胶片、录音录像带、机读记录和手稿、古版图书、古籍抄本、现代图书等出版物等等。”其后,“世界记忆工程”于1992年正式启动,关注的是文献遗产,主要包括手稿、珍贵档案以及口述历史的记录,旨在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人类记录进行抢救和保护,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
文献是一切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载体,有如镜子般反照历史和社会的状态。澳门文献遗产资源丰富,中外文古籍、报刊、字典百科等,印证了澳门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历史。而当中涵盖宗教文献更是丰富多元。自1576年教宗额我略十三世(Gregorius XIII) 颁下谕旨,澳门成为远东第一个天主教教区开始,主教堂便开始成立,也确立了澳门在远东的教区地位,曾管辖着中国、朝鲜、日本、越南、老挝、暹逻、马来西亚等地的天主教会。这拉开了东西方交流的序幕,令澳门成为远东与欧洲交流的重要平台。四百多年来,澳门保留了大量珍贵的档案文献遗产,见证了澳门的历史角色。
2010年3 月,由笔者直接组织统筹并与澳门文献信息学会成员一起申报的《天主教澳门教区档案文献(16-19世纪)》,被列入UNESCO亚太区《世界记忆名录》。有关文献藏于澳门主教公署以及澳门圣若瑟修院,涵盖了16-19世纪,以拉丁文、葡文、中文和其他欧洲语为主。主教公署的文献主要包括:教廷指示、信函、手稿、报告、神父数据、活动计划、会议记录,以及各地教徒的出生、领洗、结婚登记及死亡等资料。圣若瑟修院作为一所具有历史使命的神学院,保存了自16世纪以来欧洲及远东来澳传教士学习的资料,涉及神学、中国文化及语言、西方学术知识、哲学等领域,反映了澳门历史上担当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角色。
另外,创办于民国初年的功德林寺庙,为港澳地区首座女众佛教学院,聚集了不少有识之士、著名佛教大师、文化名人在此进行交流、学习、研究佛学,因而令藏经阁内保存了甚为丰富的佛教文献、儒道学说之典籍。所藏文献由明朝至民初之古籍有2000种6000件,有珍贵古籍、手稿、名人书信及字画、贝叶经等,当中有梁启超与观本法师信函,佛教经典、档案……,在见证寺院在传播佛教文化的同时,更进行思想交流,文化积淀,对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方面具有深远影响,反映了澳门包融的社会特色。2016年5月,笔者及澳门文献信息学会成功申报入选UNESCO亚太区《世界记忆名录》。
表3 澳门《世界记忆名录》(文献遗产)项目
图4 功德林寺院藏贝叶经
二、以科技传承文化的“澳门记忆”项目
澳门这些珍贵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引起大众的关注。而世界记忆工程就具有保护、记录、活化历史的职能,承担着对世界遗产、非遗项目以及历史文献进行记录的任务,以免因天灾或人祸造成损坏或消失,令人类的记忆不再完整。事实上,世界记忆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采用最适当的手段对全世界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人类记忆进行抢救和保护。如前所述,这些记忆包括了对各种有形和无形文化项目的有效记录,并进行数字化。
现代城市随着历史的洪流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诚然这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但不能不令人忧虑的是,城市建设使我们失去了许多永远无法恢复的东西。世界各地已纷纷启动记忆工程,如“美国记忆”、“中国记忆”、“北京记忆”、“台湾记忆”、“香港记忆”等。这通过现代化的技术组织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使城市的发展变化和史料不断地延续,作为研究城市和了解城市的重要依据。其内容包括当地的文献史料、名人、事件、经典歌曲及电影、专题研究,还有城市规划发展的图片影像等等。
“澳门记忆”的内容非常丰富,如纵向历史、城市风貌、各行各业、文化艺术、风俗民情、历史档案、报刊、地图等,还有民歌、旅游博彩业、专家学者等,以文字、音像、图片等方式储存及展示,组成一套完整的记忆系统,并可世代相传。
图5 “澳门记忆”网站 (澳门基金会提供)
通过市民大众共同参与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工作,渐渐明确本土的文化符号,从文化素材的累积和传播,提升市民的文化品味和文化素质。所以,澳门记忆项目的构建,不仅成为内容的载体,也是历史的载体和思想的载体。
三、元数据管理与技术开发
整合本地资源是澳门社会发展的长效策略。澳门基金会率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建立“虚拟图书馆”,为海内外人士提供全文书刊之查阅,并拥有稳定的读者群。然而,澳门仍然缺乏整合的文献资源库,例如,筹划多时的“澳门文献资源库”或“澳门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仍然未达成,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因此,藉着澳门记忆项目的启动,我们将可朝着全方位整合澳门文献信息资源的目标发展。
由于澳门记忆数据资源庞大而且繁杂,涉及各种形式和种类,如文字、图片、视听数据等等,不同格式和内容量的资源管理,也就是对所有收集并适用于澳门记忆项目的数据内容进行科学的管理,形成系统,令资源成为有机和具有生命力的素材。
(一)元数据规范
在设定元数据方面,应采用统一的元数据总库处理所有资源,对后台管理和发布平台皆具有科学性。因此,相关的规范亦必须审慎规划,并订定标准和说明,作为数据库使用的模板,同时列明分类编目原则、标点符号之应用、主题词规范、著录方式等等。
表4 澳门记忆项目元数据表(主表)
表5 “澳门记忆”项目元数据表(补充表)
(二)网站功能(发布平台)
澳门记忆网站最主要的功能是作为与读者交流沟通的接口,从使用者角度考虑,主要具备浏览、检索、上载、游戏等功能,而展示的内容亦多样性,如文字、图片、动画以及虚拟场景等。
1.浏览功能。此为最基本的功能,按内容、框架与结构,将数据归类整理,分类展示,每一类目下分层展开子类目,为读者预先作好导航的工作。
图6 澳门记忆发布平台的浏览接口
澳门记忆内容类目主要分为:(1)“发现澳门”,以零散的资料,如人物、街道、事件、店铺等作为纪录的单位,同时根据元数据标准著录各种主题,而主题也成为检索点,以此活化数据系统的功能;(2)“典藏精选”,以整合资源为对象,如文献、报刊、地图、口述历史等,根据学科内容的编目方式处理;(3)“专题特藏”,根据时效订制专题及展览项目,以吸引读者;(4)“互动专区”,作为与读者进行互动的平台,供大众下载历史图片、投票、征集等等功能,若经审核内容具有历史价值,将进行分类编目,收录于澳门记忆项目中。
图7 词条展示模式
从图7可见,每一笔数据的编目是以纵向和横向的立体多元方式描述。包括人物,如 “何贤,1908-1983”;时间的著录涵盖了大时间段以及具体的日子,而日期又按照日历在“当年今日”中自动出现;而横向方面,就该笔数据所属的地点进行描述,如“澳门半岛”;具体事情也著述了“镜湖医院慈善会”等等。所有的主题词具有检索点的功能,可查阅相关的题材。而系统中也设立开放的讨论空间,让市民就具体内容作评论、点赞,或提供具体史料和真实故事,以填补历史空白。
2.检索功能。读者可通过输入关键词直接搜寻站内数据。为此,我们将设计多种检索方法,根据各种方式可找到对应的纪录,读者可按需要输入信息资源的题名、著者、主题、日期(如当年今日)、关键词及全文等进行检索。
图8 澳门记忆项目的检索接口
3.公众上载功能。由于“澳门记忆”是一个与大众交流互动的平台。因此,网站将为注册用户提供上载数据的功能。上述的 “互动专区”,可设置“我的澳门记忆”平台,让市民从个人的角度将一些与澳门有关的人与事,连同相关照片或影片上载至“澳门记忆”。另外,网站亦不定期设置一些专题栏目,邀请用户参与,撰写短文及提供相关的照片。例如,“校园记忆”、“工厂记忆”、“街道记录”、“博彩记忆”等等,提供照片,让读者分享相关的回忆及故事。同时,让其他读者对上载的内容评论,提出关注。诚然,此功能必须加以严格的把关。
⒋游戏功能。网站提供多种形式的与澳门有关的游戏,包括问答、动漫等形式,引起市民参与的兴趣,从而加深市民对澳门的了解,亦藉此宣传“澳门记忆”网站。
(三)数据库管理
“澳门记忆”除了建立一个网络系统机制外,更要建立一个可支持各种型态诠释数据格式、多媒体信息数字对象、内容知识的创造、传递、典藏、保存与再利用的数字典藏管理环境。由于信息环境繁杂,我们需要解决检索网络资源格式多样、分散储存、接口不一的问题。从管理的角度而言,数据库可分为三个级别:一级的主数据库,仅供具权限的管理层及以澳门记忆主要负责人进入数据库查取数据;二级为应用需要,按不同专题的需要,供内部不同人员便利应用;三级为对外服务,主要供读者使用,如网站、阅读器、APP下载层面等。
数字化管理是一项繁杂的工程,包括资源的采集整理、技术规划、制作、发布,涉及到多方面的工作。它除需要提供“数字资源管理发布系统”外,还需要协助进行项目规划,提供加工制作数字元数据的服务,包括古籍、近代文献、葡文文献等。
(四) 平台及界面
澳门记忆网站内容管理系统作为信息发布和站点管理的支撑平台,要求能够支持包括Windows、Apple等在内的多种操作系统平台,支持多站点多域名管理,适合不同规模用户的需要。系统能够支持内容与表现分离,管理接口简单易用;信息可动态或静态发布,并可提供多种标准接口实现与其他系统的信息交换。
四、结语
澳门经历数百年的中西文化撞击、交融,其独特文化在世界宝典中已刻下了闪烁的篇章:远东第一所西方式大学就是在澳门创立;欧洲传教士曾以澳门作为向东方传教的基地;这里曾是国际贸易繁华的重要港口;中国境内第一份外文报章诞生于澳门……
澳门记忆的构建,不仅仅弥补人们对变迁所产生的失落遗憾,向世界提供澳门文化信息,更是传承文化、传播知识、掌握信息的重要平台,同时通过建立一个网络系统,展示澳门人民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特性。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地方的永恒价值,而这种文化价值,更是人们精神依托和心灵栖息的重要元素。
[1]UNESCO.Twenty-Nine New Documentary Collections Inscribed on the 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EB/OL].http://portal.unesco.org/ci/en/ ev.php-URL_ID=19320&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
[2]UNESCO.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EB/OL].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en/home.
[3]百度百科.大数据[E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6954399/13647476.htm.
[4]世界记忆工程[EB/OL].URL:http://www.mzb.com.cn/xinwen/012/273/27304.htm.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世界记忆工程简介[EB/OL].http://www.saac.gov.cn/saac/2005-06/06/content_5842.htm.
[6]费成康.澳门四百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7]李向玉.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未来[M].澳门:澳门理工学院,2012.
[8]杨开荆.澳门特色文献资源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澳门基金会.“澳门记忆”[EB/OL].http://www.macaumemory.mo/.
[10]黄启臣.澳门通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11]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澳门编年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12]章文钦.澳门历史文化[M].北京市:中华书局,1999.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图书、博物、档案数字化服务融合研究”(编号:10&ZD134)子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虞志坚)
G127
A
1005-9652(2017)05-0018-06
杨开荆,澳门文献信息学会理事长,澳门基金会首席顾问高级技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