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无限导学有方
2017-12-08孙雅芬��
孙雅芬��
摘要:学生在完成导学案时,会产生一些生成性的、教师事先没有预设到的问题,这些都是极其珍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应以学定教,合理地、充分地利用这些问题设计出有趣且有助于本文学习的课堂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本文从模糊处,资料助读;浅读处,想象深入;误读处,互助纠错;争议处,论辩明理;有疑处,顺势而导这五个方面入手进行实践探究,让学生打开思维的通道,获得丰富多彩的语文体验。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学案;生成性问题;课堂活动
一、 对传统预设式教学方式的反思
全国语文专家李振村在《语文课程标准》概念解读中指出:预设的含义简而言之就是“预先设定”“预先设计”。传统的教学,完全是预设的产物: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预设教学进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写出教案,然后课堂上完全按照预设开展活动。它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它的优势是有很强的计划性,周密而严谨,缺点是“统”得太死,不能根据学生和课堂的变化随机进行调整。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支配之下,预设式教学表现出了许多弱点,导致了一系列的消极后果。
(一)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
由于过于强调课本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性,使得充满活力的教学变成了知识的搬运过程。虽然教学中教师也可能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但教师是学生发言的直接的、绝对的评判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常常不是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而是在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提问和讨论成了一场猜谜会,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就渐渐被消磨殆尽了。
(二)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于传统教学重结论的获得而轻知识的探索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基本是理解和记忆,学生自己的探索活动极为贫乏,试问这样的教学又怎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三) 不利于培养学生广泛、灵活的迁移能力
传统预设式教学重在如何教,而对学生如何学则缺乏充分的引导,教学中教师往往把知识分割为一个个的小要点,这种对教学内容简单机械的处理,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基本停留在记忆上。而对那些隐含在具体情境中的“非常规”问题往往就束手无策了。
二、 动态生成式教学的价值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它五彩斑斓,活力无限,因此我们应当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不是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并不是一种机械地按预先确定的思路进行的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生听课情形的客观变化,由教师灵活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及时调整,充分调动一切“可变”和“可动”因素,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教学应强调知识的动态生成性,强调学生的主动建构,这符合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与传统的预设式教学相比,动态生成式教学的价值体现如下:
(一) 能较好地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为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 能较好地满足学生探求的欲望。不同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情形,持有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问题。动态生成式教学能更加有效地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深入探讨,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地建构知识,进行自由想象和直觉思维,实现课标所提倡的“学会学习”、“创造性地学习”。
(三) 能较好地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动态生成式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学生的思路即便是错误的,却也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思维状态,至少可以为教师提供许多不曾料到的信息资源,使得教师可以及时地获得第一手资料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三、 “导学案”背景下动态生成式教学的策略与实施
“导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开启他们的智慧,发展他们的能力,从而设计的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导学案”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导促学,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性航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学生在完成“导学案”时,会产生一些生成性的、教师事先没有预设到的问题,这些都是极其珍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应以学定教,合理地、充分地利用这些问题设计出有趣且有助于本文学习的课堂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洽”的“动态”过程。课堂教学过程因师生互动开始产生丰富的生成资源。在这一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境、“独到见解”和“独特体验”,会产生一些生成性的、教师事先没有预设到的问题,这些都是极其珍贵的教学资源。面对语文课堂生成性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并让它闪动灵性光辉,就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为了帮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过程,在实施“导学案”的过程中,笔者尝试把学生在“导学案”完成过程中,产生疑问比较多的地方,生成问题较为普遍的地方,概括为文本解读的疑难处、模糊处、浅读处、误读处、争议处等,并努力设计出不同的课堂学习活动,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通道,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获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深层次的语文活动体验。
通过多年的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 模糊处,资料助读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文本内容有显性与隐性之分,而隐性的东西,像文本的中心等“模糊处”往往不易被学生所理解,就需要教师组织适当的活动,适时点拨(提示)加以澄清。这就需要教师在課堂教学中组织学生查找文本背景或相关资料,制造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的思维碰撞,在诠释文本的同时,使学生感悟更明晰。endprint
如在教学《老王》这篇课文时,在课堂教学默读课文后,许多学生对课文有些句子表示不解,生1:“我”和丈夫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收入应该不会低的,老王为什么担心“我”丈夫看病没有钱?生2:“我们从干校回来”,“我们”为什么会去干校?生3:三轮车为什么被取缔了?生4: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呢?
面对这些问题,笔者引导学生课外查找“文化大革命”的背景材料,并阅读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那个年代,杨绛所处的地位能比老王更幸运吗?杨绛一家的命运真的不错吗?“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学生从阅读中感知,其实在那样的年代,知识分子的地位是“臭老九”,越高级越反动,其地位甚至不及老王。钱钟书先生所遭受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作者看似淡淡的一句话,却是表现杨先生对苦难的隐忍。作者说自己幸运至少还表明,在“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年代里,“我”竟然还得到好人的关照。
借助这些资料,学生就能深入人物内心,体会到人物的良苦用心,也更能理解作者这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体会作者博大的胸怀。
由于现在的学生对“文化大革命”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知之甚少,不了解特定人物的特定背景,对人物理解的深度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偏差和误解。课堂上又一言难尽,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查找资料,交流感悟。这项活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这样的资料助读解读法可以直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究中敏锐的捕捉到许多有效的信息。学生意外学到了“以文解文”法,不但为阅读增添了深度,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敏感度。可见,这项活动的设置,无论对背景的感知、情境的创设、情感的深化,都得到有效推进。
(二) 浅读处,想象深入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步的源泉。”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也指出:“最杰出的艺术就是想象。”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时会一知半解,浮于表面,需要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浅层阅读体验的同时,相机导入深层次阅读。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反复读,在关注字面义、言中意的同时,关注言下意和言外意,就会使学生的阅读不断走向深入。对学生深度明显不足的地方,教师通过临机追问或及时补充等方法,将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引向深入,收获独到、深刻之类的惊喜。如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时,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句,学生答案笼统老套:沙漠里一股笔直的狼烟,黄河上有一轮圆圆的落日。这时笔者就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王维以诗为画的特点。师:这句诗里哪些字用得特别好?生:“孤”用得特别好。师:为什么?生:“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师:让你想到了边塞怎样的景象?生:边疆沙漠,浩瀚无边,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师:边塞荒凉,使得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生:还有“直”,表现了孤烟的劲拔。师:说得真好。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股孤烟,让你产生怎样的感觉?生:雄浑,壮丽的景象。师:还有哪些字用得好?生:圆。师: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生:漫漫黄沙,没有山峦林木,悠长的黄河,昏黄的落日,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通过教师情感的渲染和思路的开启,让学生超越时空,借助已有的表象积累,经过分析、加工,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创设了身临其境的想象空间:边疆沙漠,浩瀚无边,一道报警的狼烟,正直直的升腾着,像一把利剑直刺向天空。西边的天际,那黄河流来的地方,轮落日正缓缓靠近地平线,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共同组合成一幅空阔、浩瀚、雄浑、奇异、壮丽、苍凉的西北边塞图。
想象画面描述结束,教师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涵泳体味和同伴交流,分享了体验,领会了诗境,较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获得美的享受。
(三) 误读处,互助纠错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会产生各种误读。面对学生的误读,教师在保持宽容的同时,更须积极应对。通过有效的“导”,调整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拨正他们思维的方向,启发他们沿着正确的途径提升阅读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正解文本,领悟真谛。如《背影》预学案的讨论环节,谈谈对文中对“父亲”的看法。有很多学生出乎意料地提出:父亲对“我”太溺爱了。认为“我”作为一个20岁的青年,已数次上京,父亲还要如此不放心,先要茶房陪,后来索性自己跟上,这对培养孩子不利,不能让孩子学会自立,会爱出一个窝囊废来。
这样的理解,明显是偏离对父亲形象的正确理解的。教师有必要组织活动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老师便微笑又帶严肃的语气说:“大家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听起来有道理,但读文学名著要深入背景,把人物放到当时的环境、心境去分析人物的言行思想,不能以今天的观念去苛求历史人物。本文叙述的是1917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父亲丧母失业,生意惨淡,精神上的痛苦和悲哀是可想而知的,能不能站在那年代去评价父亲呢?”
学生们又重新讨论,从而为理解父亲的爱子之心奠定基础,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涵。
对学生的这些误读之处,笔者常把它们当作千载难逢的时机,在“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通过同伴间的引导、互动、帮助,教师的积极引领,巧妙点拨,达到拨乱反正的目的。
(四) 争议处,论辩明理
课本中的经典作品,由于各种原因,学生的解读也常有一些争议之处。面对这些争议,教师不能回避,而要直面它,把它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笔者在活动课的设计时,巧设议题,引发学生辩论碰撞。在辩论的过程中,形成多元解读,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课文内容,深刻理解课文主旨。endprint
如教学《在沙漠中心》时,在预学案中顯示学生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面对死亡的威胁,文中的“我”是痛苦绝望的;另一种认为:“我”没有绝望的情绪。这两种观点形成了冲突。于是教师让学生关注第9、10节和11至19节,找出文中描写“我”心情的语句,让学生讨论争辩。最后,学生统一认定,“我”没有绝望的情绪,理解了做飞行员是“我”此生无悔的选择,理解了“我”高洁的灵魂。
我们不能否认,孩子在看待问题时有他们独特的见解,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通过争辩,学生心灵的震撼是强烈的,他们会明白更多的道理,我想这肯定比我说教要深刻。
这一堂课的活动,学生发言精彩纷呈,围绕争议深入文章,独立思考,相互碰撞,读出了文章的真味,提高品读的质量,获得品读的乐趣,提高文本阅读的有效性。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思维。
(五) 有疑处,顺势而导
新课改主张变课堂为学堂,提倡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开放式新型教学程式,提倡新型的教学观,就是将质疑的环节引进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敢学、敢想、敢疑、敢问;教师的主导作用:以疑导学,顺学而导。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往往会遇到难点、疑点,这时教师就要观察学生、倾听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捕捉智慧点,随时对教学设计做出调整,努力创设一种以学生为主人的具体的教学情境,以学定教,顺势而导,走近学生,借力给力。如在学习汪曾祺老先生的《端午的鸭蛋》一文时,我听学生说:“如果我们学生这样写作文,老师肯定会说我们文不对题。”他们眼里满满的都是困惑。
我灵机一动,何不设计一个给课文重新拟写标题的活动?
师:有的同学认为,“端午的鸭蛋”这一标题并不恰当,似乎有文不对题之嫌。请同学们给本文重新拟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
学生们眼睛一亮,短暂的思考后,开始交流发言。
几番争论后,大家觉得“鸭蛋”“高邮的鸭蛋”“故乡的端午”也都不能尽显文章内容。
有学生认为课文先写端午节的风俗,接着写鸭蛋,最后写端午的鸭蛋。就像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样,用“端午与鸭蛋”为题较好。
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与”字是表示并列的,端午是节日,鸭蛋是食物,它们不太有并列的理由。用“端午·鸭蛋”做标题更好。
此时老师小结:“端午与鸭蛋”和“端午·鸭蛋”,这两个标题是同学们认真阅读、思考的结果。敢于修改大师文章的标题,你们的大胆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值得肯定。著名作家王安忆说汪曾祺已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他的“天真”表现在散文上,就是结构散漫、语言率真、感情真挚。现在请你们带着你们拟出的新标题再仔细读一读《端午的鸭蛋》,好好享受你们的思维成果。
再读后,学生们认同了原标题。认为“端午与鸭蛋”和“端午·鸭蛋”都是显得太文雅,与全文风格不一致。还是“端午的鸭蛋”好,通俗易懂,符合汪曾祺洒脱的个性,符合他的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觉得作者的标题其实很有讲究很有韵味,不仅突出“鸭蛋”,还突出了文化、风俗,历史,还有作者心目中最美好的东西。
课堂上,学生发现“端午的鸭蛋”这一标题并不恰当,似乎有文不对题之嫌。老师以退为进,以学定教,巧妙地以“标题”为教学支点,让学生重拟一个自认为合适的标题。让学生反复比较、品味、揣摩、咀嚼标题,老师顺势而导,借力给力,让学生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散文风格,学生思维被激活,在比较“端午与鸭蛋”和“端午·鸭蛋”中,课堂对话走向深刻。
四、 结语与思考
在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中,笔者也收获了不少活动反思:活动不能因过度求新,而流于形式,活动的宗旨是要促使学生更乐意去亲近文本、感悟语言。要正确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导学案中产生的生成性资源,要注意组织、引导、点拨的精巧,要注意活动结束后要总结、点评的有效等。在组织活动时,要注意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实际,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华东师大的吴刚平教授说“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任何一个富有生机的教学过程一旦展开,它就不再是一个根据既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学生兴趣的不断增强,认识和体验的不断加深,创造性火花的不断迸发,新的目标、新的主体和新的氛围会不断生成,这其中将有许多东西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如果不能很好的调控或应对,我们就会在教学中陷入尴尬和被动。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学生在“导学案”中的生成性问题,以学定教,通过多样化的语文活动,帮助学生手脑并用、学思合一、知行统一地自主地品味语言、感悟形象、解读文本,从而真正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余映潮,张水鱼.文本解读与智慧[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01.
[2] 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教学导学案设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01.
[3] 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3.
[4] 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02.
[5] 姚文俊,金耀林.中学导学案点评[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1,09.
[6] 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04.
[7] 高娟.一花一世界——体验式语言积累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下),2011,11.
[8] 吴如厂.《端午的鸭蛋》教学艺术镜头[J].语文学习,2013,05.
[9] 顾鑫盈.从预设式教学到动态生成式教学[J].天津教育,2004,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