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活思维状态、培养思维能力

2017-12-08林银珠��

考试周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

林银珠��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也是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去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让教学活动,直接起作用于学生的思维呢?本文作者从创设问题的情境、发挥学具的功能、抓住错误资源、打破思维的束缚等方面来阐述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具功能;抓住错题资源;打破思维束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考察一些教育论著对数学教育本质的问题论述,他们一致地认为:“数学教育是关于思维的教育,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那么,由此可见,教育的目的,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也是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内容。那么,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为学生传授知识,解开难题的过程中,如何去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让教学活动,直接起作用于学生的思维呢?笔者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归纳得出以下一些方法与策略,与广大读者共同学习、互相探讨。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积极性。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家鲍波尔曾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各种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对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让学生自己去探求问题。这样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带着经验,自己去探索,就会呈现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情境。

课伊始,我先出示我在课前拍摄好的两张照片,让学生猜猜照片中的地方是哪里呢?

学生很快就能认出是现在的这间教室。于是,就这两张照片,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咦,奇怪,不都是我们现在的这间教室吗?那为什么照片拍起来会不一样呢?

学生的思维很快就被这个问题激活了,思维立刻活跃起来。

此时,我因势利导,让孩子们仔细观察教室,和图片作比较,然后分小组讨论,说说看法。

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原因:原来是拍照片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拍出来的角度不同,照片也就不一样。

师: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可以从教室的桌椅、设施等方面来区分教室的前面和后面,从而判断拍照人是站在教室的前面还是后面。

这样的教学设计,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中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 发挥学具功能、促进思维发展。

课堂上,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效率”,喜欢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希望通过学生按部就班的动手实践之后,尽快地取得与教学预设相符的结果。教师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能达到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相一致,但却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扩展。与之相反,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渠道、多方面地为学生提供多种学具,充分发挥学具的功能,让学生在做中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过程如下所示:

(1) 初步感知角。

找出图片中的角。

(2)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这尖尖的就是角的顶点。

师:这直直的两条线,就是角的边。

(3) 做一做,変出角。

师:同学们,角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现在就让你们当一回魔术师,用老师给你们带来的这些小物品,变出角,好吗?

学生用小棒、图钉、吸管、铅笔、毛线等学具拼一拼,做一做角。

成果交流展示:

生1:我把两根小棒放在一起,做成了一个角。

生2:我用一枚图钉和两根吸管,把它们钉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角。

生3:我用一支铅笔,还有一根毛线,拉直了,就做成了一个角。

……

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没有将角的顶点、边直接画出来让学生认识,而是通过学生动手摸一摸,自己通过亲身感受,得出并认识角的特点。

在“拼一拼,做一做”的环节里,孩子们通过自己带来的学具,自由选择学具,任意组合,拼出角,这样多种多样的学习材料,极大限度的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思维被真正的激发出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 抓住错题资源,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这是不足为奇的,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学习就是在不断出现错误、不断纠正错误中前进的,克服了错误,就会取得胜利和成功。”教师在教學过程中,如果能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及时捕捉在课堂上生成的一些错误资源,并充分利用这些“错误”资源,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巧妙地进行深入的比较和辨析,就会让错误错出精彩,错出美丽。

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行与平移》一课时,我的教学过程如下所示:

课件演示小房子平移的过程。

师:大家仔细看,小房子是怎么运动的?

生:小房子是向右平移的。

师:那你们来数一数,小房子向右平移了几格呢?

生汇报数出来的结果。

师:老师很高兴大家都能认真观察,积极动脑筋思考,那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生1:我认为是向右平移了4格,因为小房子移动前后中间空了4格。

生2:我认为是向右移动2格,因为小房子的房角中间空了2格。endprint

生3:我认为是向右移动6格。因为小房子左边的一条边,移动后,前后正好走了6格。

……

师:那到底是谁说的最正确呢?我们还是自己亲手做一做。

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动手操作。

师指导:可以根据它们一个对应边或对应点来判断。

学生汇报:小房子是向右平移了6格。

师:现在你们再想想刚才你们是怎么数的呢?为什么会数错了,是哪里出了错?

生讨论交流、匯报。

生1:小房子左边的一条边在平移前后的空格刚好是6格。

师小结:对了,像这样的方法,就是找“对应边”,判断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除了可以找“对应边”,还可以找“对应点”。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多种方法数一数小房子平移了几格,而这些正确的方法之所以能够找到,是在同学们发现错误中,一步步探索得出的,掌声送给善于发现错误的我们!

四、 打破思维的束缚,发散学生的思维。

学生以前形成的一些知识、经验、习惯等,会使他们形成思维定式,影响他们对于新问题的分析和判断。我们必须学会打破固有思维框框的束缚,跳出思维定式。

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往往看到“谁比谁多”就想到用加法计算,看到“谁比谁少”就用减法计算,看到“谁是谁的几倍”就用乘法计算。而这些方法,到了中年级,就不行了。

例如:文具店新到了100本日记本,是新到的笔记本的2倍还多6本,文具店新到了几本笔记本。遇到这样的题目,学生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往往会列式为:(100+6)÷2,而正确的列式应该是(100-6)÷2。

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是由于学生受已有的解题方法的影响,形成一种依赖性,要突破这样的思维定式,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深入的解读教材,既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做好学前的准备工作,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对比练习,通过增加对比练习,帮助学生消除思维定式给他们带来的影响。

总而言之,最优化的思维课堂,应当是教师巧用问题的情境、发挥学具的功能、抓住错误资源、打破思维的束缚,充分激活、深化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存明.小学数学教学问题与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 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小学数学“做中学”教学案例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大学课堂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
小学英语教学如何创设情境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让化学课回归生活的实践和探索
质疑促思 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