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幼儿数学教育操作活动

2017-12-08李娜��

考试周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操作活动数学教育幼儿

李娜��

摘要:3~6岁幼儿数学教育基本活动之一就是操作活动,通过近期面向幼儿园教师开展问卷调查以及教学观察发现,虽然众位教师对数学操作活动的重要意义表示了一致认可,但是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对于操作活动的原理和方法存在一些误解。为了更好地推动幼儿数学教育操作活动的开展,本文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为依据,就如何增强教学实效性这一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操作活动

问卷调查结果和教学观察实践证明,将近一半的幼儿教师对于操作活动的概念存在误解。有些教师认为,操作活动就是给幼儿几个操作材料,教师随便提示一下即可。这种课堂教学打着生态开放、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幌子,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体现。那么,幼儿数学教育操作活动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呢?

一、 幼儿数学操作活动的具体概念

幼儿数学操作活动即是指在数学教育中,提供幼儿一定的实物材料,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幼儿按照要求和步骤,通过亲身实践进行学习的一种活动。幼儿年纪在3~6岁,这一阶段,他们习惯于使用形象思维来思考问题,尚未对这个世界形成抽象认识。然而数学是一门具有强烈逻辑思维特点和抽象思维特点的学科,这对幼儿理解相关知识就造成了一定阻碍。操作活动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借助于被操作事物,数学概念逐渐以形象化层次和抽象化符号印刻于学生脑海之中,从而获得感性体验,顺利掌握知识。

二、 数学操作活动与幼儿发展的关系

3~6岁阶段,幼儿基本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时期他们的思维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半逻辑性思维明显;第二,思维逻辑建立在对客观具体操作的基础之上。教育心理学指出:仅仅依靠耳朵听,完全无法解决知识内化的问题。即便加上用眼睛看这一过程,还是很难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从某一角度而言,幼儿依然处于直觉行动阶段,只有摸一摸毛毯,他们才知道“软”是什么意思;只有摸一摸水,他们才知道“凉”是什么意思。换而言之,只有在实际操作活动、对物体施加动作的基础之上,再加上教师的指导与提示,幼儿才可以将外部动作转化为内部智力。解答那些具有一定逻辑思维的数学问题,操作活动的重要意义更为明显

三、 数学操作活动的基本类型

幼儿数学教育操作活动主要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分别是验证性操作活动、探索性操作活动、创造性操作活动。

(一) 验证性操作活动

验证性操作活动指的是教师先讲解、演示、归纳,然后幼儿根据教师得出的结论一步步进行验证的过程。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对照图形,一一为幼儿归纳三角形的性质。到幼儿验证操作阶段,教师可以给幼儿发放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三角形实物(图片),供学生验证操作,进一步巩固教师所归纳的基本内容。这种验证性操作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有助于促进他們对知识的理解。

(二) 探索性操作活动

探索性操作活动指的是教师指导幼儿围绕某一数学问题,通过自主摆弄图片、材料的方式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例如在“量”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材料不同、体积相同的正方体模型和材料相同、体积不同的正方体模型,让幼儿自己动手摸一摸、掂量一下,然后通过比较,得出“材料相同,体积越大,物体就越重;材料不同,体积虽然一样,但是物体重量却不一样”的规律。经常开展探索性操作活动,体现了对幼儿学习主人公地位的关注,长此以往开展下去,有助于调动幼儿探索数学知识的热情,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三) 创造性操作活动

创造性操作活动指的是教师为幼儿提供某一种材料,幼儿自己设计出多样性结果的一种活动形式。例如“排序”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一些颜色不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让幼儿选择颜色和大小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如果按照颜色相同、大小依次递增进行排序,幼儿可以设计出一种排序形式;如果按照颜色相同、大小依次递减进行排序,幼儿可以设计出一种排序方式;如果按照大小相同、颜色不同进行排序,幼儿则可以设计出又一种排序方式。创造性操作活动具有很强的自由度,有助于培养幼儿想象能力,让他们养成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四、 幼儿园数学教育操作活动现状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教师局限于操作活动的单一类型,为了图简单、图省事、图速度,教师普遍倾向于采用验证性操作活动。教师在课堂上“打个样”,马上要求学生重复一遍、模仿一遍。虽然幼儿在这一过程中也获得了知识与技能,但是容易致使幼儿养成依赖心理。试想,课后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他们如何进行操作活动,如何进行自主复习?

与此同时,幼儿园在数学教育操作活动材料的更新方面存在力度欠缺的问题,蚕豆、塑料棒、花生、水果图片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操作材料。幼儿年纪虽然小,但是这一阶段正是他们好奇心旺盛的时期,普遍喜欢新鲜好玩的东西,这种“炒剩饭”式的活动会让幼儿失去兴奋感,打击操作欲望和探究情绪。

五、 如何提高幼儿数学教育操作活动教学质量

(一) 理解活动精髓,走出教育误区

皮亚杰认为:幼儿应在操作实物的过程中,获得实际的、有效的发展,实际性、有效性是幼儿数学教育操作活动的精髓,教师开展操作活动指导的过程中,应当秉承这一活动理念,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帮助幼儿得到良好发展。

幼儿先天智力因素以及后天认知环境的差异,直接导致不同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有的学生接受能力较强,教师讲一遍的内容他们马上就可以掌握;但是与此同时,必然有学生接受能力一般,即便教师讲了很多遍,他们可能一时之间也消化不了这些内容。如果教师完全拿一套标准要求全体幼儿,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能力强的幼儿“吃不饱”,能力差的幼儿“吃不了”。那样,只会白白浪费教学时间,无益于幼儿活动能力的提高,是与操作活动理念的一次背离。endprint

分层教学是近年来学前教育界被频频提起的话题,幼儿数学教育操作活动应当尊重个体学习差异,实施分层教学,设计有梯度的操作要求,尽量满足每一个幼儿的学习需求。例如在“梯形的认识”一节操作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实际情况,依次将他们分为三组,设置如下三个活动目标:(1) C层次幼儿从众多单一图形中找出梯形;(2) B层次幼儿从众多组合物体的图形中找出梯形;(3) A层次幼儿利用不同材料拼割成梯形。这三个活动目标层层递进,不同操作水平的幼儿都可以找到与自身能力相对应的任务,在各自程度上获得相应发展。

(二) 创设活动环境,满足幼儿需求

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幼儿在环境当中接受信息,各种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对他们产生着影响。和谐自然的活动环境有助于构建愉悦轻松的心理场,从而让幼儿更好地接受教育;压抑沉闷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喘不过气,则大大降低了教育效果。因此,幼儿数学教育操作活动中,良好环境的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环境因素具体划分又可分为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

1 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待幼儿活动情况的态度以及活动氛围上,虽然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是无形的,但是这种无形的心理因素能够促使幼儿更加大胆、自如地参与到操作活动当中,与此同时,它将促使物质环境发挥更大的效用。

在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方面,教师应当注意自己与幼儿沟通时的语气、表情、态度和情感,尽量向幼儿展现一种平易近人的包容形象,以免挫伤幼儿参与操作活动的积极性。即便幼儿操作出现失誤,教师也要避免使用否定性语言,例如:这样做不对、你做错了、你怎么这么笨等。当幼儿操作出现问题,教师要选择委婉的语言进行提示,例如:真的是这样吗?可不可以再给老师示范一遍你的操作呢?这样做是不是更好呢?这种疑问句式一方面起到了提醒点拨的作用,另一方面不会打击幼儿的操作信心。

2 物质环境

操作材料是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那种以蚕豆、橡皮泥为单一材料的操作活动很难吸引幼儿兴趣,无法满足幼儿数学发展需要。数学教育操作活动中,材料是教育的载体,从很大程度上而言,材料是诱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媒介。在操作材料的准备上,教师应当遵循多样性、层次性、多元性、经济性原则,使幼儿对数学概念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加强幼儿园数学教育操作活动的研究,是提高幼儿数学素养的课题研究之必要。与此同时,幼儿教师应当意识到,切实提高操作活动教育质量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幼儿年纪小,学习经验和接受水平毕竟有限,因此教师想在较短时间内看到教育成果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教师应当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付出足够的耐心,一步一个脚印,促进教育水平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曹布道.浅谈幼儿数学教学操作活动[J].都市家教月刊,2016,11(9):123-125.

[2] 杨莉君.浅析当前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0,(5):31-32.

[3] 许燕颜.浅析在数学教育活动中操作材料及操作性学习方式与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04,(7):78-79.endprint

猜你喜欢

操作活动数学教育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优化操作提高数学探究实效性研究
关注知识本质 在体验中构建概念教学
从实验材料操作谈科学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