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2017-12-08肖妮
肖妮
资助项目:1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WYYBJY001;
2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B2016434。
摘要:“互联网+”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在互联网+的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也产生了长足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发现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以此初步探索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和开展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
一、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一) “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
2015年7月1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不仅仅是常规理解的单纯地用互联网的手段,以互联网作为工具和载体进行其他的活动。
国办发〔2015〕36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发挥利用互联网的两大特性:工具性和载体性。一方面,以互联网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工具,扩展教育维度,深化教育力度;另一方面,在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中,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同步发展。
(二) 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和目标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人才培养目标在持续完善和调整。近年来,教育部等主管政府部门提出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一系列指导思想,确立了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要求高职教育既要讲授基础的理论知识,又要重点传授实践知识,强化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和能力。因此,这类院校创新教育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重点为应用性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的落脚点最终落于实践的检验,通过落实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创新,以创新促创业。
二、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系统的课程体系尚未形成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就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相比而言,我国着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较晚,在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才第一次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这一理念,而真正落实到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体系的时间就更加晚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设置没有清晰的课程体系安排,基本集中在某一学期开设一两门短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教材的开发基本也基本套用其他国家的既有模式,缺乏针对性。
(二) 专业师资缺乏,师资队伍结构待调整
在我国创业学并未作为一个专业存在于国内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教师如果要接受创业学的系统化教育和专门训练,就需要到国外进行进修,而且国外的创业学课程体系与国内实际环境会有很多不匹配,因此缺乏地域化特点。在大多高职院校中,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基本依托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师在某一固定学期内开设短期的必修课程或讲座。相关课下实践活动也是通过参加各类大赛及课题实践得以完成。另外,教师大多缺乏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由于学校出于办学成本等因素考虑,政策不支持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在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后,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保障得以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因此没有实际的工作经历和亲身体验作为教学案例,使课堂教学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案例,让学生很难理论联系实际。这种客观条件下形成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以理论型师资为主,缺乏双师型和有实际企业工作经历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师。
(三) 缺乏有效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趋于形式化
作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须依托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创业氛围和创造有利有用的实习实践条件。但是,有些民办院校,出于教学成本考虑,实习经费紧张,对学生实习采取了放任自流的办法,在过分自由的氛围下,很多学生放弃了实习的机会。另外,很多企业因为出于市场竞争风险和技术保密等方面考虑,一般不太欢迎以“外人”身份前来实习的学生介入,導致作为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环节的实习实践活动得不到企业的支持。即使由于某些原因,企业从表面上接受了学生实习,但实质上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导致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由于缺乏专业化系统化指导,缺乏合适实践平台,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成功率很低。
三、 思考及对策
(一) 融合“互联网+”,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更加合理化
高职院校应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即时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获取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新的资源和新的教育科研成果,与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特点相结合,形成有院校专业特色的,因材施教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国内早期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相比,“互联网+”提供了更为丰富,更有时效性的课程教育资源。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各院校可以探索形成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线下课堂授课与在线开放课程有机融合的“三融合”教学课程体系。另外,可以建立学科交叉的专业辅修,探索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合性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有机结合,改革学业评价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化,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endprint
作为目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各高职院校应构建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创新创业为课程体,围绕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理论、创业实践三方面来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在全校学生中开设一些对于创新能力和创业理论进入导入学习的基础性课程,让学生产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兴趣,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然后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具体结合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创业意愿进行分类指导。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务培训和创业指导,增开与“互联网+”创新创业紧密相关的实务型课程,为下一步的创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线上平台与线下面授结合,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促进教师自我提升
在师资短缺的情况下,各院校可以与专业教育机构寻求合作,促进线上教学平台与线下面授课程有效结合。线上学习可以利用微课、慕课等多种教学资源,亦可以采用名师远程在线授课的方式。线上课程以问题为导向,将大块的知识点化整为零,将细碎的问题又化零为整。线下的面授课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将线上学习中的疑问带进课堂并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对于理论和实际操作中的困难进行课堂探讨。
此外,还应建立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的双师制,建立和加强校内导师培养机制,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教研活动、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关课程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深入到各个行业进行挂职锻炼的制度。基于上文提到民办高校经费问题,有些培训可以同样依托网络平台得以实现。
(三) 线下创业实践与线上导师指导相结合
为了解决创业实践流于形式的问题,可以采用线上导师远程指导,让因距离问题无法当面完成的指导工作得以实施。学生的创业实践也可以依托互联网+的创业平台进行。除此之外,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相关的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竞赛作为深化巩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抓手,作为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展示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重要平台。
结语
小米手机的创始人雷军先生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互联网+”是一种方法论,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新的时代背景。其精髓在于以人为本,以用户体验为本,以简便易行为本。这种精髓可以贯穿于各个领域,包括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随着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然宣告全面来临。在这个全新的时代,以培养具备創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以“互联网+”作为方法论进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为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国香.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双主体自组织发展的路径[J].职教论坛,2012,35:11-12.
[2]Henry Etzkowitz著;王孙愚,袁本涛等译.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Henry Etzkowitz著;周春彦译.三螺旋[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