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从这里开始
2017-12-08曾木忠��
曾木忠��
摘要:目前,学生学习有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无法解决,而针对这些问题来说,学生要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该培养其思维开阔能力。通过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开放性,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培养。通过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审计”,从这里开始!下面本文將浅谈学生解决问题中的审题能力培养,探讨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关键词:学生学习;解决问题;审题能力;技术培养;探讨研究
引言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占很大一方面的因素,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而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针对数学学科更要培养其逻辑探索能力。同时,通过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审题能力,提高学生面对问题的解决途径。所以,教师在教课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审题能力的习惯,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探索知识,走向更远的学习。因此,下面本文将浅谈学生解决问题中的审题能力的培养。
一、 学生解决问题是身体存在的障碍
(一) 信息抓取能力弱
众所周知,学生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要根据题目的信息来获取相关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提取题目的信息,找到解决问题时该从哪方面入手。但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信息抓取能力比较弱,不能从题目中获取到有效的解题信息。特别是对于人教版教材来说,各个问题主要都是改变了文字直叙的方法,从而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更加要提高学生的抓取信息能力,否则学生将无法从图文中获取直观的信息和隐藏的信息,大大加大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时,就要注意学生信息抓取能力这方面,避免学生因为信息抓取能力弱而无法解题。
(二) 根据信息分析能力弱
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审清题目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而对这种抽象的数量关系的解读,并不是小学生所擅长的,这对他们来说有一定困难。如四年级上册第48页第7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出现如下错误:①16×3-16=32(元);②16×3÷(3+1)=12(元)。此类错误原因在于学生对“买3棵送1棵”这句话缺少深入理解,不能将其中隐含的信息分解成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从而使问题指向不明确,解题思路混乱。针对上述现象,在小学各年级教学中,教师必须随着学生认知特点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必要、适时的审题能力培养,这样才能及时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
二、 学生解决问题中的审题能力的培养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小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对审题能力的掌握还不够好,还不能根据题目所给出的信息得出关键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学习的速度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审题能力。下面将具体分析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中的审题能力。
(一) 重视读题,理解题意
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审题时教师要让学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拿到题目后,不要盲目答题,要多读几遍,深刻领会题目的涵义。首先,对具体问题中的数学术语、现实情境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如篮球比赛的比分制、行程问题中的“相向而行”等。如果学生对这些术语或情境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无法理解题意,进而妨碍数量关系的确立。其次,对问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03页第8题“我住的这座楼有21层。每个单元每层住3户。这座楼里一共有多少户?”针对这道题,学生如果运用题中的已知信息,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必须从图中找到隐藏的条件“这座楼有5个单元”,才能找到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决。此外,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楼、层、单元”几个信息之间的联系,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联系日常生活实际,使题意明朗化,即“每座楼有5个单元,共21层,每个单元每层住3户”。明确了这一点,解决问题就水到渠成了。
(二) 注重图表,学会绘画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画一画的方法把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句做好标记,仔细体会,耐心思考,真正做到“咬文嚼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题目内的数量关系,从而加深对基本概念和数学术语的理解及掌握。例如:“一个长方形花坛,长是4米,宽是3米,一面靠墙,在它的周围围上篱笆,至少需要多少米?”这道题的关键词就是一面靠墙,其实就是求“两宽一长或者是两长一宽”,还要考虑实际情况,那就是“至少”一词。对此,通过让学生划一划关键词,从而加深对基本概念和数学术语的理解及掌握,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为了学生在审题时能准确地划出关键词、句,可从文字题审题能力培养入手,因为文字题是应用题数量之间关系的概括,也是为计算题与应用题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例如:“求25与36的和,再去乘它们的差,结果是多少。”可以引导学生划出关键词“和、差”,再通过提炼题目的主干就是“和×差”,就可以解决这道题了。另外,我们还可以交给学生用符号划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参与认知活动。
(三) 逆向思考+动手操作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是需要思考的,但思考也是要采取一定的方法的。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学习的题型会越来越多,解决的问题也会越变越复杂,甚至很难,普通的思考方法已经不足以支持解决问题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就要锻炼学生的逆向思考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逆向思考能力来避免排除题目中的干涉条件,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在培养逆向思考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动手操作。有的学习科目需要有很强的逻辑性,就比如数学,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性和空间构思能力。解决这类问题时,学生就要学会动手操作,根据题目信息画图,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问题。比如:一个长方形对折后,换个方向再对折,展开后能看到多少个直角?空间能力弱的学生在大脑中想象不出折的过程,自然也就不可能画出示意图,但如果拿一张长方形纸动手折一折,展开后看一看就很清楚地看到有16个直角了。所以,在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时,就要注意逆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共同辅助。通过掌握逆向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辅助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 掌握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看似在教材中被弱化,其实应该把它放到解决问题重要的位置,因为现在的应用题不像以前的集中一种类型,而是分散到各个单元,也没有明显的数量关系可以去分析。传统的做法是教师直接交给学生去套用现有的数量关系式去解决问题,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去读,去背,这样的做法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很明显的题目,做题比较自如,一旦遇到数量关系不明显的时候,就不知从何下手了。所以,我们要改变对分析数量关系的做法,用好教材中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态探索,理解感悟其中的数量关系,重视题意分析,寻求解题策略。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差,不会分析题意是一种普遍现象。对此,在让学生读准题目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明白题目中已经给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当然,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实物演示、课件、学具操作、画示意图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减缓思维坡度。例如:小华和小明各有10元钱,小华送给小明2元后,小华比小明少多少元?为了给学生建立这个送的过程,体会两人差多少元,可以找两名同学到前面进行表演,通过送的这个动作过程,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一个学生的钱会增加,一个学生的钱会减少,即:一减一加,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题意和对应的数量关系。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建立模型”这个重要环节,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学生对数量关系分析透了,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学生学习任何科目都需要发展学习思维,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在培养其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要将审题能力渗透到其中。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审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学思想、教学方法。通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审题能力,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自身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 姚菊.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审题能力的培养[J].教育艺术,2014,04:66.
[2] 杨赛群.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J].新课程学习(下),2014,08:81-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