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替代性接触改善群体态度*
——以自闭症群体为例的思考

2017-12-07

残疾人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替代性自闭症态度

艾 娟

替代性接触改善群体态度*
——以自闭症群体为例的思考

艾 娟

替代性接触是指个体通过观看内外群体成员之间顺利交往的过程,以减少对外群体的偏见、改善对外群体的态度。本文以自闭症为例,建议通过积极开展替代性接触干预,提高社会对自闭症群体的认知度,激发积极的群体情感,为社会公众提供行为交往的范本,增强与自闭症群体交往的自我效能,从而减少社会偏见,改善对自闭症群体的态度。

替代性接触;自闭症;群体态度;群体偏见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心理学系 天津 300134

前言

《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显示,我国目前约有1000余万自闭症患者,14岁以下的儿童患病人数高达200余万,及早干预对自闭症患者适应社会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自闭症群体进入社会后却发现,这种融入不仅仅需要自身社会技能的提升,还需要克服更多社会障碍,其中包括来自社会普通群体的偏见。

2016年,媒体报道了一篇《拒绝自闭症儿童登机是无知和冷漠》的文章,一位父亲带着13岁的自闭症儿子外出,却被工作人员以儿子“行为怪异”为由拒绝登机。事件被报道之后,引发了激烈的社会讨论,同时也将社会大众对自闭症群体的偏见真真切切地暴露了出来。社会对自闭症群体的认知水平较低,表现出惧怕、排斥等心理和行为,社会接纳意愿不高。具体来讲,社会大众对自闭症的认知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仅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自闭症,很难真正了解自闭症的特点。从学校层面看,自闭症儿童难以被普通学校平等接纳,经常遭受其他家长的联名拒绝,进入学校学习的自闭症儿童往往遭到教师及其他同伴的忽视和排斥[1]。从社会层面看,自闭症患者及其亲属在社会上所碰到的障碍,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人们的歧视。70%的自闭症家长认为公众对自闭症“忽视,不关心”[2],认为社会对自闭症患者及其父母存在明显偏见[3]。

社会对自闭症群体的偏见不仅源于社会对自闭症及这个群体缺少了解,也源于多数人缺乏与自闭症群体有效互动的行为,因此,面对自闭症群体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感和恐慌感,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排斥。从这个意义上讲,改善社会对自闭症群体的态度就成为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在此,我们以替代性接触理论及其研究为基础,探讨如何有效改善社会普通群体对自闭症患者的态度。

1.替代性接触及其发展背景

替代性接触是一种间接的群际接触形式,“替代”就是非直接的意思,即个体通过观察内群体成员与外群体成员成功互动的过程,从而减少对外群体的偏见、改善对外群体的态度[4]。替代性接触是发生在内外群体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必须是积极的、顺利的,可以通过媒介的形式展现。“积极互动”是指一种“成功的、自然的交流互动”,即群际成员间能够顺利完成的、目标实现的互动。

替代性接触由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演变而来。社会学习理论主要从个体角度深入探讨了个体如何通过观看和学习榜样的行为、认知和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来学习价值观念、思想观点以及行为模式,其中替代性学习是关键环节。尽管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以来在学术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社会群体的实践领域,尤其是在群际接触领域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正如有学者所言,通过替代性经验来形成和改善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并非是新理论,但从群体的角度却少有人在实践领域内进行运用[5]。而替代性接触的提出和应用正是弥补了这一缺憾。

替代性接触也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和需要。在社会现实情境中,群体间的直接接触并不容易。有些积极的接触条件无法实现,或者有些直接接触本身会导致参与者产生较高的交往焦虑感,从而回避与外群体接触的情境[6]。在这样的背景下,采用一种非面对面的群际接触形式来改善群际态度则成为必需,即让群体成员在不直接参与或接触外群体成员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干预改善对外群体的态度。替代性接触是间接群际接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直接接触不允许或者不能顺利展开的情况下改善个体对外群体态度的目的。

2.替代性接触的积极效应

替代性接触主要是展示特定情境中的群际互动过程,这种展示可以借助于一定的媒体形式,比如图书、杂志、电视节目、电影、广播等来实现。特定情境可以是自然发生的与外群体成员进行接触的情境,也可以是有一定控制性、目的性和针对性的人为情境,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才能保证替代性的积极效应:其一,替代性接触应该展现内群体成员与一些较为陌生或不经常接触的外群体之间的交往情境。其二,替代性接触不应该增加群际焦虑,没有对个体提出直接接触的要求。其三,替代性接触情境不应该存在压力感,不能让外群体(通常是受到偏见的群体成员)回避这种群际接触和互动[5]。

研究发现,替代性接触能够改善对不同种族、移民、同性恋、少数民族等群体的态度,有效降低社会偏见,缩短群际之间的社会距离,提升交往效能,增进群际关系。比如,通过观看电视中异性恋与同性恋的交往互动可以减少对同性恋群体的偏见[7],观看电视中白人与黑人的互动可以改善对黑人群体的态度[8]。另外,视频呈现的人物以及互动的展现方式也能够对态度改善起到不同的作用。例如观看内外群体成员互动的视频后,参与者表现出了与外群体更近的社会距离以及更高水平的温情[9]。通过网络的替代性接触干预发现,互联网游戏中虚拟的替代性交往情境也能够影响群体态度。让参与者(新西兰人)观看消极的、积极的、中性的群际在线扑克游戏(对手是俄国人),结果发现,观看积极性质的在线扑克游戏可以改善个体对外群体的态度和信任状况[10]。

替代性接触为何能够改善对外群体的态度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2.1 替代性接触促进个体对内外群体成员的感知

通过观看内外群体成员的互动过程,作为观察学习者的个体能够明确地知晓群际互动的双方是谁,并且能够从群际互动过程中学习和模仿内群体成员的交往行为。同时,替代性接触使个体对外群体成员有了一定的感知和了解,从而对群体态度改善的泛化起到促进作用。参与互动的外群体成员越是被认为能够代表其群体特征,群际互动的展现就越能够促进群际态度的改善[8]。

2.2 替代性接触能够激发积极情感

替代性接触作为一种间接接触方式,减少了内群体成员直接参与真实交往情境的焦虑、恐惧等情感水平,减少了对群际交往消极后果的预期,从而改善了对外群体的态度[11]。另外,替代性接触增强了群际信任、共情等积极情感。替代性接触可看作是真实交往前的准备或预演,提高了对外群体的积极期望和信任水平,并促进了虚拟社会关系的构建。作为观察者的个体会在观看群际互动的过程中与外群体成员建构一种虚拟的人际关系,这种虚拟的关系与面对面的人际关系相似,可以促进其对外群体态度的改善[7]。

2.3 替代性接触能够促进自我效能感提升

替代性接触使个体获得了替代性的行为经验,提升了群体成员的自我效能,进而提高了与外群体交往的期望水平,增强了内群体成员参与直接群际接触的意愿[12]。替代性接触给予个体学习和模仿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个体学习到如何与外群体交往。尤其是面对陌生群体或者特殊群体的时候,替代性接触可使个体获得更多有效的交往技能和行为图式,减少对外群体的陌生感和隔离感。

3.替代性接触的现实应用:以自闭症群体为例

面对社会对自闭症群体的偏见,目前我们并没有较好地将替代性接触的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没有充分发挥其在改善社会偏见、有效指导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替代性接触可以改善社会对自闭症患者的态度,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3.1 利用媒体提高社会对自闭症群体的关注度和认知度

调查发现,57%的社会大众通过大众传媒宣传了解自闭症[13],说明大众媒体在改善群体认知方面的作用很大。但媒体对自闭症群体的关注缺乏时间上的连续性,多数宣传过度集中在“世界自闭症日”期间,其他时间却鲜见相关报道,而且媒体宣传多以电视媒体为主,广播、报纸、杂志、自媒体等参与度较小。由于多数替代性接触都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形式展开,个体对替代性材料的观看程度、卷入加工程度等也可能会影响到替代性群际接触的实际效应。研究已经发现,观看频率影响态度改善的效果,重复播放电视节目可以增加个体对准社会交往的卷入程度,降低偏见水平[7]。基于此,媒体宣传应保持连续性,做到分散与集中宣传相结合,让人们能够持续关注这一群体。增加报道的频率和强度本身就可以增强熟悉感。同时,调动各类媒体积极参与,形成全方位的媒体宣传网络,通过视频、声音和文字等不同的形式展现与自闭症群体的替代性接触过程,真正发挥媒体在改善对自闭症群体的态度中的积极作用。

3.2 提供群际互动的行为范本

群际交往行为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加强群际互动内容的展示和丰富性来实现的。调查发现,就大众媒体的宣传内容而言,71%的民众不能说出有关自闭症题材的电影或者电视节目[13],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教育片等涉及与自闭症良好互动的专题性节目非常少见。内容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自闭症知识的科普和宣传,还应该体现在对群际互动情境的强调和演示。替代性接触强调的是展现群际互动场景,通过这种行为展演,让人们习得与特殊群体交往的行为模式,减少交往焦虑,增加交往的自信。因此,社会需要通过知识宣传提高大众对自闭症群体的认知度,同时,更应该提供或者展示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行为范本。

3.3 积极发挥公众人物的引领作用

研究发现,替代性接触中有无权威人物会影响态度改善的实际效果。用明星、权威等知名度、信任度较高的群体成员作为代表而展现出来的替代性接触情境和行为更具有引导性[14]。这是因为,观察一个人的行为,特别是当被观察对象是自己认同的个体时,可以进一步加深观察者关于外群体的原有认识,学会与外群体的交往行为[15]。即使公众人物没有亲自参与互动情境,只要对某种积极的替代性接触行为进行明确的肯定和支持,也能够促进和强化内群体对外群体产生积极的认知评价,增强替代性接触的积极效应。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借助媒体,邀请公众人物、权威人物积极关注自闭症群体,这种关注不仅仅局限在向社会发出关爱自闭症的呼吁,更是要真正参与到和自闭症个体的互动过程中,并将这种互动展现给社会,给更广大的普通民众做出行为示范。

3.4 加强积极替代性经验,提高对自闭症群体的积极情感

这项工作尤其要以儿童和青少年为教育重点。研究发现,通过观察学习,个体可以学习到相关的行为知识,并能够将这些积极替代性经验内化,一旦遇到相似的情境便会应用[16]。最重要的是,替代性接触的积极效应主要发生在内外群体间并无接触经历以及较少具有接触机会的群体中,这样,由于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对外群体的消极态度就对替代性接触效应产生较少的影响[17]。随着儿童和青少年群体进入社会生活的时间逐渐增多,不良的社会认知和经验也会随之增多,进而形成对自闭症群体的偏见,这种偏见会随着年龄的增加继续稳定。所以,在儿童和青少年期及时进行偏见干预,在其不良社会经验尚未稳定之际,增加其对自闭症群体的良好替代性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该肩负起教育责任,将如何认识自闭症儿童及与其交往等主题纳入教育内容,通过文字故事、情景模拟、媒体展演、参观交流等形式向青少年群体提供与自闭症群体积极互动的经验,以帮助他们建立起对特殊群体的良好认知,激发他们对自闭症群体的积极情感,使他们获得良好的群际行为模式。

结语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探讨替代性接触改善社会对自闭症群体的态度,是目前学界较为独特、新颖的一种尝试。在现实中,通过替代性接触改善社会对自闭症群体的态度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为增进社会民众接纳自闭症群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可能的行为路径。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具体实施尚需要更加可操作的、系统化的规范。此外,自闭症群体真正融入社会还需要更多力量的参与,需要社会政策等较大层面上的不断完善,需要全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一项长期且艰难的工作。

[1] 徐云,朱旻芮.我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痛”与“难”.现代特殊教育, 2016,19:24-27.

[2] 华晓慧, 杨广学.自闭症儿童家长知晓度调查.学术探索, 2013, 5:150-153.

[3] 黄伟合.社会观念的改变与自闭症事业的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5:93-98.

[4] Joyce,N.,& Harwood,J. Improving intergroup attitudes through televised vicarious intergroup contact: social cognitive processing of ingroup and outgroup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14,5:627–643.

[5] Gómez,A.,& Huici,C. Vicarious intergroup contact and the role of authorities in prejudice reduction. Span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8,1:103–114.

[6] Pettigrew,T. F.,& Tropp,L. R. A meta-analytic test of 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6,5:751-783.

[7] Schiappa,E.,Gregg,P. B.,Hewes,D. E. The parasocial contact hypothesis.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2005,1:92–115.

[8] Ortiz,M.,& Harwood,J.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pproach to the Effects of Mediated Intergroup Contact on Intergroup Attitude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2007,4:615–631.

[9] Gougeon,B. C. Parasocial and parasocial vicarious contact effects on euro canadians’ views of aboriginal peoples.Psychology,2015.

[10] Stark,T. H.,Flache,A.,& Veenstra,R. Generalizatio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 individuals to outgroup attitud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13,5: 608-622.

[11] Paolini,S.,Hewstone,M.,Voci,A.,et al. Intergroup contact and the promotion of intergroup harmony: the influence of intergroup emotions. Heuston Miles,2006,209–238.

[12] Mazziotta,A.,Mummendey,A.,& Wright,S. C.Vicarious intergroup contact effects: applying social-cognitive theory to intergroup contact research.Group Processes &Intergroup Relations,2011,2:255–274.

[13] 游诗然,王中华. 当前社会对自闭症儿童认知的调查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教育文化论坛,2015,2:73-78.

[14] Herek,G. M.,& Capitanio,J. P. Aids stigma and contact with persons with aids: effects of direct and vicarious contact.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97,1:1–36.

[15] Eyal,K. & Rubin,A. M. Viewer aggression and homophily,identification,and parasocial relationships with television character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2003,1:77–98.

[16] Pagotto,L.,& Voci,A. Direct and mass-mediated contact: the role of different intergroup emotions. Tpm Testing Psychometrics Methodology in Applied Psychology,2013,20:365-381.

[17] Mereish,E.,& Poteat,V. P. Effects of heterosexuals'direct and extended friendships with sexual minorities on their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Inter-group anxiety and attitude strength as mediators and moderator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15,3:147–157.

书 讯

《残疾人职业康复体系研究》近期由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残疾人职业康复的学术专著。

作者胡务,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成果曾获得“教育部优秀咨询报告”“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荣誉。

该书从工伤与非工伤、政府相关各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的配合、资源共享的视角,从立法、资金到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探讨国内外残疾人职业康复体系的构建。上篇选取了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我国香港与台湾地区的职业康复为例,阐明由于相关立法完善、资金充足、管理严密和运作顺畅,其残疾人职业康复体系各有特色但均高度发达。下篇主要讲述了我国内地残疾人职业康复的探索,作者通过大量实地调查与问卷收集,结合广东省和四川省残疾人职业康复政策和流程,剖析呈现了残疾人职业康复试点与探索的实际运行状况。阐明缺乏较高层次的法律保障、部门协调不足、资源分散、专业人才及社会组织缺乏、工伤保险基金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分布不均与管理不善等,都是我国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基于资源整合的视角,对未来我国构建残疾人职业康复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Vicarious Contact Improves Attitude toward Outgroups:Take Autistic Groups as an Example

AI Juan

Vicarious contact refers tothat the individual can reduce the prejudice,improve theattitude toward outgroups by watching the smooth communication between ingroup and outgroup members.Vicarious contact interventions are needed to improve social recognition,stimulate positive group emotions,provide a template for the public behavior,enhance self-efficacy in communication with autistic groups,so as to reduce social prejudice,improve attitudes towards autistic groups.

VicariousContact; Autism; Group Attitude; Prejudice

C913.69

A

2095-0810(2017)28-0067-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间接群际接触改善群体态度研究(15CSH014)

艾娟 副教授 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猜你喜欢

替代性自闭症态度
美国少年司法替代性教育项目的运行框架与经验启示——以德克萨斯州为例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基因剪刀”或可减轻自闭症症状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自闭症是个什么鬼?
关于“名角的不可替代性”及其局限——以第五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为例
自闭症孩子画作中国美术馆展出
态度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