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实证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

2017-12-06张军涛

关键词:城镇化耦合旅游

张军涛 吴 俣

(东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实证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

张军涛 吴 俣

(东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文章借鉴物理耦合度函数构建了旅游业发展质量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模型,以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深圳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与其余四个单列市(青岛、大连、宁波和厦门)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深圳市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2004—2011年一直处于中度协调,在《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颁布后耦合度显著提升,2012—2015年一直处于良好协调;深圳市耦合协调度一直领先于其余四个单列市,但在2012年后耦合协调度差距明显缩小,质量强市战略的执行被认为是减小耦合协调度差距的重要原因。

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实证研究

一、引言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旅游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大,已经一跃成为最强劲和最有活力的产业之一,其发展也开始由“量”向“质”进行转变〔1〕。城市作为旅游活动开展的物质载体,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旅游产业被视为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探索城镇化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是当今旅游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

国外学者Mullins诠释了“旅游城市化”,认为城市经济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联系〔3〕;Gladstone〔4〕认为乡村旅游和城镇化经济存在负向效用和正向效用交叉的现象,主要取决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和阶段。Antonio Paolo Russo〔5〕对威尼斯市旅游产品的质量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国外学者主要是从经济层面的耦合进行研究,只有少数文献基于质量的视角分析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或者城镇化间的耦合关系,国外所得研究结论在国内应用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国内研究借鉴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思路,也多是从经济层面进行探讨和实证研究,例如张春燕〔6〕认为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存在明显的耦合特征;武传表等〔7〕以辽宁省大连市为例,对其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彭邦文等〔8〕采用信息熵权法和系统耦合模型,对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些研究证明了城镇化和旅游产业之间的耦合关系,为新型城镇化和旅游产业耦合发展提供了有益建议。然而,目前中国正处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强调发展中经济效益与质量效益的统一,中央政府在城镇化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建设新型城镇化,其目的之一就是强调在城市发展层面由建设速度向谋取建设质量转变〔9〕。因此,有必要从质量视角研究探索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为其耦合协调关系实证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基于此,本文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模型,以“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深圳为例,研究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关系,探索质量强市的耦合协调模式及特征,从而基于质量导向提出促进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机制。

二、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机理分析

(一)耦合协调内涵

“耦合”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强调系统要素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相互影响;“协调”多出自于经济学、管理学和系统科学,“耦合协调”的概念融合了物理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思想,其内涵可以概括为: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且相互影响,积极注入新能量,系统将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由无序到有序,由低级到高级,向整体利益最大的动态演化过程〔10〕。

(二)耦合协调作用机理分析

1.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1)提供产业依托,安置居民就业。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是实现农业人口向城镇居民的转变,人口转移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就业问题的解决。同时,新型城镇化发展高度要求经济效益和质量效益的统一,因此,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产业必须达到这一要求。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强、涉及面广、市场潜力巨大,广泛涉及并能交叉渗透到许多直接或者间接相联系的绿色、低碳行业和产业中,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现代旅游产业不仅能够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还能够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生态保护的要求〔11〕。同时,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在转变为城市居民后,其本身就业机会增多,促使城市生产要素进行再配置,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有助于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12-13〕。

(2)联动相关产业低碳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新型城镇化要求在经济层面实施“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的发展方式,并加快区域与城乡协调。旅游产业发展本身就要求低碳环保,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符合新型城镇化内在需求。旅游产业随着市场变化其联动的产业发生了广而深刻的变化,例如不仅联动交通、饮食、酒店等行业的发展,还扩展到养生、养老、文化娱乐等服务产业。旅游产业联动性强的特点不断凸显〔14〕。由于旅游产业与生态、资源、环境等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旅游产业不仅能推动上游产业实现低碳化发展,如交通业低碳化、酒店行业低碳化,还能横向联动相关低碳产业的发展,如绿色服务、低碳物流和智能信息化等,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城市整体产业结构,加快区域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所需产业低碳化发展。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聚集了产业,还为新型城镇化聚集了人口、资金,是城镇化产业集群效益实现的重要推动力,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对新型城镇经济的促进作用显著〔15-16〕。

(3)刺激基础设施改进,促进文明建设发展。旅游产业的经济本质是以独特的“游客搬运”为前提,这种“搬运”功能需要优质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旅游景区一般在城郊或偏远地区,为了方便“搬运”必然刺激当地道路交通的发展和升级,同时游客在目的地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消费行为又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升级和完善,例如交通设施向高速、安全、便捷、舒适转变,养老设施向以绿色环保和高服务质量的转变等〔17〕。旅游产业发展质量的提升蕴含了消费者对于旅游目的地综合需求的提升,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联动相关产业功能区的进一步完善和建设,从而给当地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效益。基础设施改进和经济效益的提升能够为本地城镇居民提供更好的宜人宜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素质和幸福度,促进城镇社会文明建设〔18〕。

2.新型城镇化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

(1)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旅游品牌形象的提升。旅游产业发展不能脱离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新型城镇化发展目的不是要消灭“三农”,而是要促进当地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突出统筹均衡发展〔19〕。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并无矛盾,可以充分利用本地自然和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旅游产业,形成城市特色旅游品牌,提升游客吸引力,刺激消费,推动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同时,独特的旅游品牌形象需要当地文化资源的强力支撑,旅游的发展必然强化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使得城市实现特色化、可持续化发展。另外,旅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聚集,形成品牌聚集效应,对于提升城市区域竞争力作用显著〔20〕。

(2)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升游客满意度。新型城镇化发展必然伴随着各项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例如交通体系的完善提升了旅游目的地的可到达性和便捷性,有助于刺激游客旅行动力,是促进旅游业规模化发展的基本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势必伴随着服务体系的完善,高效的服务体系能够提升游客感知,例如对于酒店服务、特色餐饮服务的感知,同时完善的通讯体系,加快了旅游品牌形象的建设速度,游客通过各种微信、微博和QQ等现代聊天工具能够更好地传播当地的文化、美食等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消费。同时,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的建设带动并延伸了旅游产业景区的发展,提升了旅游景区的便捷性,服务并带动当地居民,建设当地旅游服务设施,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提升游客满意度〔21〕。

(3)新型城镇化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从旅游产业到战略支柱产业,中国旅游产业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产业之一,调整及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就显得尤其重要。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稳定发展在内的新型驱动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摒弃传统城镇化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统筹城乡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22〕。新型城镇化突出产业支撑,以产城互动、城乡统筹、生态环保、和谐宜居为基本特征,产业的发展需要人力资源作为支撑,农村居民融入城镇发展,就会投入第三产业的旅游行业中,为其服务质量提升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必然实现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发展目标,这与游客对于生态环境、城市综合面貌和旅游品牌的需求联系紧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能够不断改善旅游供给,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使得城市成为具有高品质的旅游目的地〔23〕。

三、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耦合协调测评模型

1.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

由于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与新型城镇化处于两个不同而又相互作用的子系统,为了消除指标量纲差异的影响,采用功效函数对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新型城镇耦合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公式如式(1)所示;采用线性加权和法集成方法综合分析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与新型城镇化两个子系统的贡献度,如式(2)所示;然后采用“耦合度”衡量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新型城镇化两个系统间作用效用大小的程度,耦合度计算模型如式(3)所示。由于耦合度很难反映出两系统要素之间“功效”与“协同”效应,鉴于此,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刻画两系统的协调程度,公式如式(4)所示。

式(1)中序参量ui,表示值为变量xi对系统的贡献大小,i=1,2,…,n。xmax和xmin是为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稳定临界点上的序参量的上、下限值;式(2)中UA为子系统对总系统的总序参量;λi为各个序参量的权重A为系统稳定区域;式(3)中,C代表耦合度函数,UA(u1)代表旅游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数,UA(u2)代表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系统评价指数。式(4)中,F代表耦合协调度指数,C代表耦合度指数,T代表旅游产业系统和新型城镇化系统的耦合协调指数;系数α、β表示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新型城镇化的贡献程度,在征求多方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α和β取值分别为0.4和 0.6〔24〕。

2.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

参照文献〔1,3,7〕划分标准分为失调和协调两大类,每类细分为5个等级,如下页表1所示。

(二)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质量评价系统由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两个系统构建而成,两个系统的测评指标选取过程中都必须遵循全面性、代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指标选取原则。指标的选取过程为:首先收集CNKI、SSCI等数据库文献中提出的指标,深度阅读的文献合计108篇,根据指标出现频次进行指标初选,选取指标项共计36项,然后聘请10位专家(由旅游管理和城镇化研究五年以上的教授2名和副教授4名,从事旅游管理和城镇化管理的政府工作人员分别2名)进行评分(评分标准为1-5分),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平均分低于3分的进行删除,删除后指标剩余28项,并根据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修订,修订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粗糙集方法对指标体系再次进行筛选、层次构造和权重测算,最终形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由旅游经济发展质量、旅游市场发展质量、旅游服务质量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等共计7个维度,一共26个指标,如表2所示。

表1 耦合协调度等级分类

表2 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

(三)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分析了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和其他城市在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方面的差异性,引入4个计划单列市:厦门、宁波和青岛(质量强市)、大连(非质量强市)进行对比研究,本研究所需数据分别来自于各市2016年的统计年鉴。

四、实证研究

(一)案例区域概括

深圳作为全国首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其在追求质量突破的过程中已建成大鹏半岛片区、华侨城旅游产业片区和盐田旅游片区等六大旅游区,游客满意常年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同时,积极开展新型城镇化布局和建设,进一步破解了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难、城镇土地利用粗放低效等问题,在经济发展、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实证分析

1.耦合协调度对比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本文利用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公式(4)求解出各地区、各年份的耦合协调度,并给出相对应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如表3和下页图1所示。

根据表3和下页图1中可知,深圳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耦合协调度一直领先于计划单列的4个城市,且在2004—2011年一直处于中度协调,在《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颁布后耦合度显著提升,2012—2015年一直处于良好协调。青岛市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发展趋势具体可分为两段:2005—2007年间呈现递增趋势,且递增速度逐渐增大,从开始的0.477(弱度失调)到2007年达到最大值0.687(初级协调),2008年耦合协调度降至0.622,直至2011年才超过2007年水平,之后增长速度逐年增加。这说明青岛市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新型城镇化两者的发展均得到不断提升,并且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速度逐年提升。厦门市耦合协调度从2001年的0.395(低度失调)上升至2007年的0.571,2008年下降至0.525,之后一直增长,2010年超过2007年水平,2015年达到最大值0.749(中级协调),厦门平均耦合协调值为0.556(勉强协调)。同理可知,大连、宁波与厦门的耦合协调度存在相似性,平均都是勉强协调,但是在《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发布和推行后,5个计划市整体差异不断减小,尤其是宁波与大连的拟合度值相近、相似度非常高。这是由于厦门、大连和宁波均是沿海城市,有类似的自然环境以及投资环境,且质量强市战略执行时间相近。另外,从图1可以看出,5个城市在2012年以后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曲线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质量的耦合协调关系越来越和谐,整体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虽然个别地区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

表3 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动态

图1 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

2.综合评价得分对比分析

根据前述计算公式(2)计算出深圳市TQ和NU值,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1)从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来看,造成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处于“低潮期”的重要节点是2003年和2008年(见表3和图1)。2003年中国SARS疫情暴发,各城市旅游产业受到重大冲击,其中深圳市受到的冲击最大,由于中国政府的有效应对措施使得旅游产业在2004年得到了全面的振兴:中国是2004年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及其社会影响不断提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旅游产业造成了第二次冲击,金融危机影响了经济的增长速度,群众的收入受到较大影响,旅游消费的意愿大幅降低,金融危机冲击了旅游发展质量的提升,但这次深圳市受到影响显然较小。在经历2008—2010年的低潮期后,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又进入快速提升期,在此期间一方面是由于全球经济的复苏,另一方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的发布以及中央一系列质量政策的推行,促使各大城市产业发展从追求发展速度转变为追求发展质量,旅游产业作为5个计划单列市的重要产业,其发展质量被各大城市列入恢复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例如,深圳市产业体系日益完善,且城市品牌宣传成效显著,区域旅游竞争力全国领先;同时深圳十分重视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1258033旅游专项咨询台,铁路、高速公路体系日益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一直处于领先水平。

表4 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

(2)从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来看,整体上5个计划单列市的新型城镇化都呈现“N”波浪形态势,即先增长后降低然后又增长的态势(如图2所示)。深圳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得分从2001年到2015年一直处在最高地位,其次为青岛、厦门、大连,最后为宁波。从获得数据来看深圳从2001年城镇化率就达100%,是全国唯一一个城镇化率达到100%的城市,且深圳新型城镇化的其他指标,如社会消费品总额、社会低保情况等对新型城镇化影响比较大的指标优势明显,从而导致新型城镇化水平较其他4个城市水平更高。城市化率是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重要指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密度和第三产业产值等因素也是影响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5个计划单列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存在差异,深圳的新型城镇化程度较高,但发展速度最慢,可以认为其已经进入新型城镇化平稳状态;厦门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这与厦门在全国率先实践“三规合一”,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积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关,在城乡要素配置、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进一步实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青岛的新型城镇化程度仅次于深圳,这与青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以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相关。宁波与大连的新型城镇化起步相似,发展速度经历先快后慢再快的发展历程,这主要是由于宁波和大连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经历和历史类似,质量强市战略推行策略相似。

图2 2001~2015年旅游产业发展质量综合得分

图3 2001~2015年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图

五、结论

基于质量导向的视角测度和分析了深圳市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新型城镇化两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并对比分析了质量强市和非质量强市耦合协调度的差异,得到如下研究结论:

(1)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与新型城镇化两系统间存在耦合协调作用,且逐年上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的提升能够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而新型城镇化发展又能反馈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符合中国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求。

(2)深圳市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新型城镇化两系统耦合协调度优势明显,且发展态势良好,与质量强市的创建关系密切;随着深圳市质量强市配套政策的贯彻落实,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将会进一步耦合发展,共同提高。

(3)质量发展战略有助于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根据对比可知,在《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发布和推行后,5个计划单列市整体差异不断减小,这是由于5个计划单列市都推行质量强市战略,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都将质量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促使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大幅向前。

根据上述结论,本研究建议如下:

第一,应该合理利用本土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品牌价值更高、城市形象更好的高品质旅游产业和产品,发挥旅游产业联动作用和带动作用,形成一批低碳、绿色和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建设;同时,要加强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改善旅游产品质量供给,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从而更好地支撑旅游产业发展。

第二,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状态的研究和监测,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制双重管理促使两者向着最优协调状态方向发展,从而建设新型旅游城市。

第三,非质量强市需要继续强化质量强市战略,提高旅游产业供给侧质量,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同时,新型城镇化发展以提升质量为主线,不断完善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提供更加优质的城市载体,进而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

〔1〕王恩旭,吴燕,谷云华等.中国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旅游论坛,2015(1):7-12.

〔2〕马勇,刘军.区域城镇化进程与旅游产业效率关系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3):130-136.

〔3〕Mullins P.Tourism urbaniz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1(3):326-342.

〔4〕Gladstone,D.L.Tourism Urban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Urban Affair Review,1998,34(1):3-21.

〔5〕Antonio Paolo Russo.The“Vicious Circle”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eritage Citi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1):165~182.

〔6〕张春燕.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4(14):28-31.

〔7〕武传表,于佳.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大连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6(07):76-78+139.

〔8〕〔23〕〔24〕彭邦文,武友德,曹洪华,等.基于系统耦合的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6,25(2):103-114.

〔9〕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2):16-22.

〔10〕Valerie.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hysics〔M〕.Penguin Books,1977.92-93.

〔11〕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48-54.

〔12〕Gal Y,Gal A,Hadas E.Coupling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al processes in a dynamic environment〔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10,13(3):279-295.

〔13〕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J〕.江海学刊,2013(1):87-94.

〔14〕李志飞,曹珍珠.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一个多维度的中外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15,30(7):16-25.

〔15〕王琴梅,方妮.乡村生态旅游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证分析——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7,32(1):77-88.

〔16〕杨晓东.探索桂林文旅新型城镇化模式,助力海上丝绸之路〔J〕.社会科学家,2017(1):91-95.

〔17〕Tang Z.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evaluating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tourism and the environment〔J〕.Tourism Management,2015(46):11-19.

〔18〕高爱颖.新型城镇化视阈下山东省旅游小镇建设问题初探〔J〕.山东社会科学,2014(7):67-70.

〔19〕张新生.旅游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典型模式与问题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3(1):72-80.

〔20〕沙莎,汪辉.浅析旅游业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J〕.现代城市研究,2016(1):109-112.

〔21〕张广海,赵韦舒.中国新型城镇化与旅游化互动效应及其空间差异〔J〕.经济地理,2017,37(1):196-204.

〔22〕陈玲玲,邱琳,冯年华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旅游导向型生态乡村的特征和发展模式〔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10):520-523.

Empirical Research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Quality and New Urbanization:Taking Shenzhen as an Example

ZHANG Juntao WU Yu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116025,China)

This paper builds a model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quality and new urbanization based on physical coupling function.Taking Shenzhen,a quality city as a case,a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made with other four municipalities which are Qingdao,Dalian,Ningbo and Xiamen.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Shenzhen’s tourism development quality and new urbanization shows an up-down-up tendency.It belongs to a moderate coordination between 2004 and 2011.The release of Quality Development Outline(2011-2020)makes its coupling degre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uring the years from 2012 to 2015,it was in a good coordination,with Shenzhen’s coupling degree ranking the first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four municipalities.But the gap has been narrowing since 2012 mainly du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Strong City Strategy.

tourism development quality;new urbanization;coupling coordination;empirical research

F592.7

A

1002-3291(2017)06-0077-09

2017-08-07

张军涛,男,河北石家庄人,博士,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吴 俣,男,辽宁沈阳人,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效应与区域政策工具组合创新”(41571121)。

【责任编辑 裴鸿池】

猜你喜欢

城镇化耦合旅游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旅游
家乡的城镇化
多星座GNSS/INS 紧耦合方法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基于CFD/CSD耦合的叶轮机叶片失速颤振计算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