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案例分析
2017-12-05罗兵周开利
罗兵+周开利
[摘 要]对工程硕士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不是高校擅长的,校企合作培养是较好的培养模式。为了在校企合作培养中进行有效管理、考核,提高培养质量,对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的两个案例进行了研究,根据实际案例效果分析,对建立合作培养制度、合作企业、企业导师的筛选、合作培养内容等提出了建议。研究结论对改进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工程硕士;合作培养;案例分析;实证研究;企业导师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1-0169-03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是培养高层次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同时,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国家从1990年批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以来,专门设立了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类型。[1]目前硕士层次已有39种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中企业最需要的主要是工程硕士。工程硕士专业是从1997年被批准设立的,专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到企业从事工程技术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工程硕士及其工程领域
按照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将达到60%左右。[2]2015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还只有45.86%。[3]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培养规模在适度增长,规模结构更加合理。不同类型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研究生招生总体规模维持在每年5%左右的增长率,而学术型研究生规模在缩小,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比则不断上升,但离“十三五”规划目標的占比60%还有较大差距。
工程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到企业从事工程技术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工程硕士培养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工程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但是工程实践能力并不是高校的长处,单独依靠高校无法胜任工程硕士的工程应用开发能力培养,因而工程硕士的校企合作培养成为一种必然选择的培养模式。[4]教育部关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意见也明确规定了工程硕士培养“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5]
工程硕士培养的工程领域现已达到40个,但是工程硕士的就业率、就业质量、招生、企业和学生的满意度都还不尽理想。[6]2016年3月公布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显示很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授权点评估不合格或限期整改。[7]
对于工程硕士培养,按照教育部规定,都采取了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双导师制。[8]同时,针对工程硕士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能力培养、应用开发能力培养,各工程硕士点采取了各种培养改革措施,进行了针对性的教育改革。[9]对于工程硕士培养,有以创新能力培育为导向的[10],也有以应用研发项目引导的[11],但总体上仍显示高校在应用技术上的不足、在实践教育环节的条件欠缺。
为了更好地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特别是搞好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校企合作培养工作,我们将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中的两个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工程硕士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的经验和教训。
二、案例一的情况及分析
工程硕士研究生A,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研二起到某电子企业实习。该企业是制造汽车音响的企业,对技术创新、技术人才很重视,与高校合作建立了研究生工作站。
研究生A是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招收的首批全日制工程硕士,是应届三本院校毕业生,调剂录取,入学分数较低,刚达到国家录取分数线。该生进入企业后,学习企业现有音响产品技术。该生学习相关电子设计、嵌入式开发技术就花了半年多时间。企业是计划开发基于嵌入式技术的车载智能设备,功能是集成音响、视频、定位、车联网、安全驾驶等。掌握一定的开发技术后,A设计了嵌入式车载设备的一些简单功能,如GPS定位、播放音乐。企业每月给该研究生发放了1000元生活补助。
但在A进入企业实习第十个月左右,A擅自离开了该企业,到深圳一家电子厂找了一份全职电子设计工作。一年后,临近毕业时,A提交的关于车载设备建立物联网的学位论文,评审没有通过,延期一年后才毕业。当时与A一起到该企业实习的研究生,几乎都没有完成实习任务而提前离开了实习企业,后来也都没有到该企业工作,企业关于车载智能设备的开发也一直没有取得突破。A所在的工程硕士学位点在教育部2016年3月公布的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为“限期整改”,将暂停招生两年。
分析该案例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效果不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合作企业没有参与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订。由于是第一届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没有区分原来的学术型工学硕士,没有结合具体工程应用,导致A就没有学习过嵌入式技术、电子设计等相关课程。
2.导师没有直接参与研究生A在企业的项目指导。由于导师的研究方向与合作企业的研发方向不一致,导师没有直接参与合作企业的研发项目,从而对A没有直接进行指导。
3.合作企业技术力量较弱,企业导师缺乏对A进行技术指导的能力。A认为学不到东西,这也是A最后离开合作企业的直接原因。
4.缺乏制度管理。学校与企业沟通少,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培养沟通机制和管理制度。A离开合作企业后,学校一直不知道,半年多后知道,已很难补救。
三、案例二的情况及分析
工程硕士研究生B,也是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来自广东省一所高水平建设工科大学。研一末的暑假B开始就到东莞神州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实习,进行校企合作培养。该企业生产电子制造业的贴片产品缺陷机器视觉自动检测设备,是高新技术企业,是该产品行业国内老大,拥有较强的科技实力。但由于是民营科技企业,该企业技术人员学历仍然不高,企业对硕士等高科技人才非常需要,对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技术人才也非常重视,与高校也合作建立了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基地。endprint
研究生B是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与A同届,是应届二本院校毕业生,第一志愿录取,入学分数相对A高得多,高于国家录取分数线50多分。B进入企业后,企业非常重视。当时是五个研究生一起到该企业,其中两个是另一所高校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学术型研究生。企业将五位研究生分为了三组,每组安排了一位企业导师。同时,企业与高校合作申请承担了省科技计划项目,研发相关新产品。学校导师与其中一组学生、企业导师一起承担合作省科技计划项目。另外两组学生承担企业的自主研发项目和为其他企业的定制科技产品进行研发。
由于B所在的高校较早与该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硕士点的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制订中就征求过该企业意见,而且B的导师也是从事数字图像处理、机器视觉技术研究的,所以B在研一就学习了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智能信息处理等相关专业课程,进入企业后很快就融入了企业研发工作。
当然,B在软件开发、直接的应用技术,如相机标定、光源设计等方面还存在欠缺,企业导师给予了学习指导。同时,学校导师与B在企业的研发工作获得的突破,导师指导B进行了理论分析归纳,发表了高水平论文,论文被EI收录,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B的学位论文就是他在企业实习期间的研究成果,取得了优秀等级。B还获得了优秀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毕业后,B和其他三位同学留在了该企业工作,现已成为技术骨干。
另一位学术型研究生同学,由于对软件开发缺乏信心,对工程应用实践缺乏兴趣,但对理论研究更有兴趣,虽计划的一年实习期未满,但经导师、学校和企业同意后也提前离开了该企业。由于学术型研究生并没有在企业实习时间的硬性规定,该研究生后更换题目后在学校重新进行课题研究,也按时毕业,并考取了博士研究生。
总体看,工程硕士B的校企合作培养是比较成功的,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都比较满意。分析该案例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效果较好的原因,主要有:
1.合作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参与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订。培养方案对于专业课学习、实践环节等参考合作企业的意见。
2.合作企业的技术研究方向与导师、硕士点的学科发展方向一致或相近。这样,导师可以直接参与研究生在企业的合作培养技术指导,也有利于校企合作进行技术研发,更有利于研究生将实际研发工作进行理论分析、归纳,最终顺利完成学位论文。
3.合作企业有一定的技术实力,企业导师对工程硕士能进行工程应用实践的有效指导。企业有实际技术需求,有实际课题供工程硕士在导师指导下来进行研究。
4.形成成熟有效的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对研究生在企业的实习工作进行有效考核。学校与合作企业、校内外导师间建立顺畅及时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研究生的培养状况,对出现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四、参与工程硕士合作培养的企业及导师选择
为了保证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对学生有效进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基地。实际上,很多企业是有兴趣参加工程硕士的合作培养的。我们对珠三角地区企业进行过问卷调查,返回的调查问卷中有95.0%的企业愿意参加工程硕士的校企合作培养,有91.9%的企业愿意建立合作培养基地,有67.4%的企业表示可以提供企业导师。所以,对进行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建立合作培养基地,多数企业都是愿意参加的。
从前面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在进行合作培养、建立合作培养基地时,应对合作的企业、企业导师进行挑选。企业应该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应该能对工程硕士的实践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能提供研究课题,企业的技术研发方向应与硕士点的学科發展方向和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或相近。
企业导师应该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主持过技术研发项目,能对工程硕士进行有效的技术指导。
五、结论
通过对两起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案例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到,要使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取得好的效果,应做到以下几点:
1.应选择有一定技术实力的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的技术研发方向应与硕士点的学科发展方向、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或相近。企业应能提供有丰富的工程开发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
2.企业参与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订。
3.导师参与工程硕士在企业的实践环节,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最好以研究生在企业的实际研发工作为研究课题。
4.建立成熟有效的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包括严格的管理机制、顺畅及时的校企沟通机制、研究生合作培养的有效考核机制等。
企业对工程硕士有很强烈的需求,通过不断改进,可以使工程硕士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取得更好的效果,提高培养质量,更适应企业需求。
[ 参 考 文 献 ]
[1] 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课题组. 开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701/t20170120_295344.html,2017,1.
[3]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历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 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 jytjsj_2015/,2017,1.
[4] 穆晓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6).
[5]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0903/t20090319_82629.html,2009,3.
[6] 于苗苗,马永红,包艳华,等.多重视角下的专业硕士就业质量状况——基于“2015年全国专业硕士调研”数据[J].中国高教研究,2017(2):69-74.
[7]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EB/OL]. http://www.moe.gov.cn/ srcsite/A22/moe_839/201
603/W020160330293653593423.pdf,2016,3.
[8] 王帅,郭业才.工程硕士“双导师制”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2014(6):43-45.
[9] 何欣娟,贾凯斯,于庆东.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与保障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2013(12):16-17.
[10] 冯涛,黄翔,南文海.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3):76-80.[11] 罗兵,高月华.项目引导的应用型研究生协作培养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105-106.
[责任编辑:钟 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