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评一致性”视野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架构

2017-12-05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点点交友本课

郁 文

“教–学–评一致性”视野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架构

郁 文

为在基于标准的改革下开展教学与评价,以一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新教材中《拉拉手,交朋友》一课为载体,在核心目标“初步解决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产生的交友问题”引领下,精炼课堂活动模块,渗透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成果三维度评价指标,以“教–学–评一致性”为指导开展实践,并对课时容量与效益、随年段上升后评价的维度与表述等问题进行探究。

小学低年段 道德与法治 教–学–评一致性

2017年9月,上海市全面推行《道德与法治》部编新教材,如何在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下,更好地将教学与评价进行整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课堂效益?笔者以一年级《拉拉手,交朋友》为载体,以“教–学–评一致性”为理论指导,开展实践应用。

“教–学–评一致性”是一套三因素理论模型,其受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政策驱动,由目标导向的“学–教一致性”“教–评一致性”“评–学一致性”三个因素组成。“教–学–评一致性”即在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协调配合的程度。通过多年研究探索与课堂实践,被证实合理、有效。在以此理论为指导的课堂中,教师的教,是为学习目标的教;学生的学,是为学习目标的学;课堂的评,是对学习目标的评。[1]

一、《拉拉手,交朋友》概述

《拉拉手,交朋友》是《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中的第二课。本课侧重于人际交往及适应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初步学习结交朋友的基本技能,掌握交往的基本礼仪与方法,在新群体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以此帮助学生更快融入集体生活。为此,本课中的主要教学思路如下:将整课分为三个活动模块,模块一联系旧识,营造交友的快乐氛围;模块二为本课重点,聚焦问题解决方式的探讨、归纳和运用;模块三则是通过回忆入校至今的美好瞬间,进一步体会交友的和谐、愉悦之感。

二、《拉拉手,交朋友》课例解析

(一)目标确立:从“左右逢源”到“核心引领”

通过这节课,要教会学生的是什么?学生需要学的是什么?依据“教–学–评一致性”理论,合理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因此,对学情的把握也成为笔者的首要任务。通过观察教学对象,笔者发现一年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交友问题:

(1)认识班级中的小部分同学,但不知道如何在新环境中进一步交往。

(2)受表达能力和个性的影响,不知道如何向新朋友主动示好,不懂得介绍自己。

(3)在新的班级环境中压力更显著,动作拘谨、言语羞怯,不敢迈出第一步。

(4)部分儿童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得较为强势,往往要“听我的”,容易与伙伴发生分歧,但又想不出解决朋友间矛盾的方法。

基于以上学情,笔者将本课教学目标初步拟定如下。

(1) 复习绘本故事,知道伙伴交往要有礼貌、守秩序。

(2)游戏体验,初步学习处理交往中问题的基本解决办法。

(3)糖果分享,感受伙伴交往带给自己的快乐,培养乐于与伙伴交往的情感。

然而,作为目标重难点,“学习处理交往中的问题”是一个极泛化的表述,课堂生成的交友问题多样化,难以一一预设,更不可能在一节课内都得到解决。因学生个体反馈出的交友问题不尽相同,无法进一步确立评价点。故笔者决定将教学目标缩小范围,重新拟定与课时匹配的“微目标”。

(1)积极面对以自我为中心产生的交友问题,感受相互关心的快乐。

(2)认真倾听,互相关心,初步养成与伙伴友好相处的行为习惯。

(3)初步学习商量的方法,尝试通过各种商量的方式解决这类问题。

(4)体验尝试在生活中解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

通过对低年段学生的持续观察、接触了解与记录整理,笔者发现“以自我为中心产生的交友问题”属于目前大部分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初步掌握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也符合其实际需求,故将“商量的方法”这一具体的解决方式纳入目标,使评价点的设定与跟进有了基准。目标从“左右逢源”到“核心引领”,“教–学–评一致性”成为可能。

(二)活动设计:从“囫囵吞枣”到“精挑细选”

依据原环节(见表1)设计,在目标不明、评价不清的情况下,设计的教学活动实属“囫囵吞枣”,同一类别的活动内涵相差无几,形式重复,如全面铺开,则可预设教师将难免疲于各环节转接;对学生而言,则极有可能因聚焦不足而“空欢喜”一场,使课堂流于形式,无益于评价点的确立。

表1 原活动素材表

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中,教学活动应从纠缠于繁琐环节的低效走向在目标、评价引导下的有序开放。[2]学生喜闻乐见且能有所习得是《道德与法治》课内素材遴选的基本要求,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不谋而合。从课文衔接性来讲,本课中学生并不需要过多的复习与巩固,着重点是解决问题。虽然故事体验类受到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代入感”因人而异,课堂效果无法预计。生活情景类最容易激发学生共鸣,但也不宜过多,避免产生“边界效应”。

通过筛选、组合,笔者将活动分为三大板块共计四个活动。“认认新伙伴”承接上一课内容,简单过渡;“想想好办法”先通过一则绘本续编的情景故事激发思维,共同探讨商量的诸多办法,而后链接学生生活实际,尝试运用这些办法,通过帮助小伙伴做“器材抉择”,切实解决“以自我为中心”产生的交友问题。“忆忆暖时光”则作为本课的小结。此外,笔者又将六个评价点,即“爱交友”“认真听”“大胆讲”“会商量”“要谦让”“多关心”贯穿其中(见表2),使活动设计层次分明,且最终达到教师能教、学生能学(乐学)、评价维度也逐渐明朗的目的。

表2 本课活动环节与评价点一览

(三)评价嵌入:从“形式主义”到“小步推进”

在基于标准的课程中,学习是很难与评价区分开来的。安排一个特定的表现性任务或练习,它既是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学习活动,也是一种评价。[3]“教–学–评一致性”理论中,“课堂上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就应该评什么”,理想课堂应适时适当地落实评价。但实际操作中,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有限,无法理解复杂的描述性语言,且主观性极强,课堂评价的主体往往还是落在教师身上。

如何使六个评价点能有效落实,且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明白评价标准从而客观地评价自己与别人,并且操作简单快捷,使课堂能够维持一定秩序?笔者认为,结合我校特色“点点成长评价”,分时段、分维度,在“小步行进”中开展评价是较为合理的。

虽然六个评价点从表述看来不甚复杂,但“爱交友”相对而言比较感性,而“会商量”“要谦让”“多关心”需依据学生主体在课堂中的生成而定,学生对于自己的表现需要的整理和反应时间不一,而“大胆讲”“认真听”则是可以快速检测到行为习惯上的评价点,因此,这三个维度的评价点适合分时段来开展。

课前,教师就“学习兴趣”即“爱交友”进行填表评价(见表3),并告知学生课中评价的具体内容(“学习习惯”即“大胆讲”)和方式;课中,学生根据自己和组内成员在“学习习惯”即“认真听”“大胆讲”的表现开展贴纸评价;课后,结合自己在课堂表现,继续完成表格剩余的“会商量”“要谦让”“多关心”这三方面的评价。

表3 《拉拉手,交朋友》自评表

课堂评价实录:

(1)听听《图书馆的公告》小故事,交流听到的录音内容。

师:小朋友,你们听清楚没有?喜欢黄色的是——

学生:喜欢黄色的是小猴。

师:你的小耳朵真灵敏,听得很仔细,养成了善于倾听的好习惯。

(教师在学生额头贴上一颗粉色点点)

师:小猫推荐蓝色是因为——

学生:蓝色能让大伙儿的眼睛放松。

师:你不仅听得认真,而且说得也特别完整,智慧点点送给你。

(师评:奖励两颗点点,一颗粉色、一颗绿色)

师:小猪最爱什么颜色?

学生:小猪最爱粉红色。

师:刚才都听清楚的小朋友请举手!

学生举手。

师:我们奖励自己一颗爱倾听的点点种子。

(生评:为自己贴上一颗粉色点点)

师:老师注意到,这些小组刚才听得最认真,也送给你们每个小组一颗点点。

(师评:为“认真听”最佳的小组贴上一颗粉色点点)

(2)看《操场上的小镜头》录像,为小伙伴出谋划策。

师:这四个女孩也是只想到玩自己最喜欢的,谁也不让谁,你能用刚才学到的商量几种方法来帮帮她们吗?我们也在组内商量一下到底玩什么好。

师:不过老师要提醒大家,七嘴八舌可不好,我们一个一个说,轮到别人要做到——(生:认真听),轮到自己,要试着——(生:大胆讲)。准备好,音乐声一停,我们就停。

师:刚才在小组里说出自己想法的请举手!为大胆的自己贴上一颗点点种子。

(生评:为自己贴上一颗粉色点点)

师:老师注意到了,这几组的小朋友都能大胆说,奖励这几组一颗大点点。

(师评:为“大胆说”表现最佳的小组贴上一颗粉色点点)

在《拉拉手,交朋友》一课的评价实施过程中,学生能做到明确要求,踩准时间节点为自己做出合理评价,说明在满足教学主体的学习需求、达到教师的可教性以后,设计合理的评价点,完成有效的课中评价具有较强操作性。

三、总结与思考

以学生需求为目标,以学生需求设计活动,以学生需求嵌入评价,学生真正成为主体,他们的学习兴致高、效果显著,因而课堂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这也使本课对在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以“教–学–评一致性”开展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在开展过程中相应产生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思考。

(一)课时调整后的容量与效益

本课实际课时为15分钟,故从教学目标到环节乃至评价点都紧扣“微”字。然而在35分钟每课时的情况下,针对教学对象在课时中需解决的问题,除了必须突出核心,也应有更清晰的层次,如本课中只解决“因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产生的交友问题”,而实际上,在学生交往过程中,还有不少其他原因引起的问题,也应纳入其中,且可根据其典型程度和引起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分类梳理。在教学目标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相应的教学活动容量也必将增加,评价点需与之匹配。如此,方可在保证“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下使课堂不被“稀释”,确保学生在课堂单位时间里获得的实际效益稳中有升。

(二)随年段上升后评价的维度与表述

在本课中,因受制于一年级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在课中落实的评价主要是从“学习习惯”维度,随着学生认知能力因年段上升不断发展,其参与具体化评价的能力也将提高,课堂中评价点考察的维度可以逐步从“学习习惯”向“学习成果”迁移,对评价点和达成度的表述也应当从点点种子的颗数转换为更具体清晰的文字表述。

此外,低年级学生在评价中呈现的相对主观性也是本课评价实施中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是否可以通过评价次主体(即“组内成员”)的参与增强评价的客观性,也值得进一步探索。

[1] 崔允漷,夏雪梅. “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

[2] 张菊荣. “教–学–评一致性”给课堂带来了什么? [J].中小学管理,2013(1).

[3] 崔允漷,王少非,夏雪梅. 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郁 文 上海市新普陀小学 200333

猜你喜欢

点点交友本课
孔子论交友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交友如择居
交友之道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点点
点点
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