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邓小平农业改革对农业发展意义的研究
2017-12-05贾想
贾 想
关于邓小平农业改革对农业发展意义的研究
贾 想
1990年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从长远意义上来看要有两次飞跃,一是废除农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实现集体经济。对于我国来说,农业问题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原则是共同富裕,农业改革对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和农业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所以说这次农业改革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质的飞跃。
农业改革 农业发展 农业现代化
[1]郭亮.需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J].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网,2010(1):5.
[2]邓小平文选: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孔祥云.论邓小平农业发展“两个飞跃”思想的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2004 (2).
[4]余春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战略思想考略[J].探索,2008.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贾想(1992-),女,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专业2015级在读研究生。
邓小平始终把农村放在首要位置,他强调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农业是人民和国家生存的前提和条件,应该从政治角度来审视农业,就从1990年开始我国实行了两次重大的飞跃,一是废除了人民公社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摒弃了人民公社化,打破了原始的大锅饭,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打破了平均主义,也摒弃了农民依赖的心理,自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开始拥有了主权,人民公社机构的权利已经远远失去,废除人民公社是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二是实现了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属于劳动群众所有,实行共同劳动,这样也避免一些劳动者好吃懒做的行为,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更能体现出公平主义,这些实质性的改变并不是偶然,而是邓小平深思熟虑以后的结果,他总结了历史的经验,这也为以后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启发性作用,这就率先从农村开始进行改革,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进行“大包干”让农民有了积极性,发起了农民的创新能力。大包干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来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了旧的生产关系,适应了当前的生产力发展,解决了人们最基本的温饱问题,看出邓小平是对于农民的重视,不放弃农村,要使农村先富起来。随着家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仅仅依靠家庭生产是远远不够的,集体经营的水平不够高,时间久了农民因为涣散而渐渐不起了作用,农业不能仅仅是小规模发展,但是面向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的发展将会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些问题都引起了邓小平的重视,他提出农业应该向什么地方发展,怎么发展又要靠着什么来推动,在实践中发现,农业一定要靠技术科学来推动。应该依据可持续发展观,根据国情来贯彻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长久的推动农业更好地发展。通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业物质技术得到进一步加强。而且农民的科学知识也明显提高不再盲目的种植,为农业现代化加快了步伐两次巨大飞跃为我们农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意义,两次飞跃并不是偶然而是经过历时实践,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他们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它们指明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道路,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的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第一次飞跃为第二次飞跃提供了依据为第二次飞跃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适应了我国国情,我国开始发展规模性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度经营。我国农业改革无疑推动了农业发展,为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意义,优化产业结构,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发展规模化的农业养殖,做出特色农业生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得农业产值增加,解决了全国人民温饱问题,依靠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农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在科学技术的前提下,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能够因地制宜,用发展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基础,中国有8亿多人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如果农业发展不上去,农民的生活水平就无法提高,农村的稳定就可能遭到破坏,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可以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道路的新阶段。但是随着我国人口 不断地增长,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在不断增多,农民收入农民增产越来越困难的情况,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是我们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的同时农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农民的积极性降低,农业产值也在减少,面对这些问题政府国家应该积极找出应对措施,解决这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