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深度融合,构建“工学交替,校企循环”的人才培养方法

2017-12-05朱晓华施建刚

长江丛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工学生产性校企

朱晓华 施建刚

校企深度融合,构建“工学交替,校企循环”的人才培养方法

朱晓华 施建刚

本文结合南通工贸技师学院在加强专业建设、突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际情况,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建立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形成“工学交替—校企循环”的数控加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法。

校企循环 工学交替 生产性实训平台

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文及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精神,结合学校在加强专业建设、突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际情况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需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建立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走内涵建设的发展道路,密切专业与行业和企业的关系,通过由企业技术专家和数控行业的学者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联合研究职业岗位能力项目以及标准,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形成“工学交替—校企循环” (学校学习、生产性平台轮训、企业岗位实践的交替循环)的数控加工技能人才培养方法。

一、实施背景

近年来我院乃至不少兄弟学校数控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着上岗后不能快速适应现代企业工作岗位的现状,原因可以归结为四个脱节: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传授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生产需求脱节;实训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脱节;教学评价方式与学生能力培养脱节。这四个“脱节”归根到底就是学生学习内容与岗位工作脱节。对此,我们专业建设项目小组在“面向企业岗位需求”的职教理念引领下,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构建基于“工学交替—校企循环”人才培养方法,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能快速适应现代企业工作岗位的技术人才。

二、主要目标

(1)构建与推行“工学交替,校企循环”的人才培养方法。通过项目建设,加强数控加工专业建设与企业的融合,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企进校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平台(企业新品试制与加工生产线)完成校内学生的岗位轮训,进企业生产实践岗位,体会企业生产过程、技术和管理环境,增加创新“工学交替—校企循环”的人才培养方法。

(2)将“订单班”作为“工学交替,校企循环”的人才培养方法的实现形式。在订单班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大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优化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完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企业岗位建设力度,制定企业岗位实践助学金制度,从而优化办学条件,形成专业教学的优势和特色。

三、工作过程

(1)充分利用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引进南通爱慕希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产品、技术和管理,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和职业氛围,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时段,根据企业生产节奏开展数控加工生产性实训,实施校内生产性实践平台建设,将学生的职业道德塑造、理论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形成通畅而稳固的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探索“工学交替—校企循环”人才培养方法,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保证学生中途在企业学习、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1个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人才共育。

(3)总结近年来“订单”式人才培养办学经验,在“订单式”培养模式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渐形成具有鲜明工学结合特色的数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合作办学渠道,力争社会企业订单培养学生人数得到大幅度提高,通过三年的努力,使订单式培养的学生比例达到本专业学生人数的30%以上。

四、条件保障

(1)政策保障。除良好的职业教育大环境外,地方主管部门和学校也提供了比较宽松的政策环境。

(2)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对企业来说,虽然是职业教育最终的受益者,但也有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因此,从政策层面鼓励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对校企合作至关重要。

(3)职业院校开放的办学理念。校企合作需要职业院校灵活、柔性的管理制度。

(4)高效的工作机制。“工学交替—校企循环”要有科学的组织结构和得力的人员组合。

五、主要成果与主要成效

(一)主要成果

1、完善建设了“工学交替,校企循环”体系

(1)实施校内生产性实践平台建设。根据企业生产模式开展数控加工生产性实训,将学生的职业道德塑造、理论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2)实施校外企业生产实践岗位建设。根据南通市及周边地区数控加企业的特点,选择企业规模适中(能一次容纳岗位实践学生50人),生产设备与学院数控实训中心相近的企业,能安排学生在企业学习、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1个月的企业,在企业聘用生产主管担任班主任,聘用班组长担任学生岗位实践训练技术教员,聘用生产岗位师傅为岗位训练教员的“三聘”制度,实现学生岗位训练的“六定”原则,选派实习指导教师进入企业岗位进行生产指导与管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并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保证学生中途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人才共育。

2、规范“工学交替,校企循环”的工作流程

(1)创新管理机制。在学生企业岗位实践过程中,要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企业派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生产性实训平台产品加工的指导教员,按企业生产模式进行管理,学院校企业合作办为综合管理职能室,系部指派专人负责,落实与企业的对接工作与实施情况跟踪,完成相关过程中的考核。

(2)精心选择合作企业。坚持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注重市场调研和企业考察工作,尽量选拔社会信誉高、发展前景好、双方合作关系深的数控企业为合作伙伴,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切实加强过程管理。学生在基本训练和完成中级训练与鉴定后,组织安排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平台实习轮训,确保学生在进入企业岗位实践时,熟悉对接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内容,便于今后进入企业时能适应岗位工作要求。

(4)建立企业助学金制度。将学生企业岗位实践的情况,按企业岗位要求进行考核,按照职业道德、出勤与守纪、合作能力、适应能力和工作表现五个项目考虑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并将其作为企业实习岗位指导教师评定岗位实践学生成绩的标准。

(二)主要成效

(1)培养了一批专业综合能力强的数控专业应用型人才。通过两年多的示范建设,数控加工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数控专业技能大赛成绩一直领跑南通市,二年来,数控加工专业学生已经获得了市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3项的优异成绩。学校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接近100%,一次性就业率98.8%,对口就业率95%,而且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2)形成了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的数控专业师资梯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院数控专业骨干教师梯队逐渐形成。在示范校建设的两年中,2名教师评为江苏省技工院校名牌教师,3名教师评为江苏省技工院校专业带头人,1名教师评为学院学科带头人,10名教师评为学院骨干教师,新增硕士研究生2名,提升了教师综合素质。

(3)发挥了重点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树立了职教标杆。我院作为南通市技工教育教学数控中心组组长学校,多次成功举办了全市数控技能竞赛、数控中心教研组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全市范围内的中职、高职学校数控专业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六、体会与思考

(1)研究途径的创新。通过成立由职教专家、企业骨干、教师代表等组成的师资团队,遵循“六定”原则,使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统一,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

(2)教学载体的创新。通过构建数字化车间、一体化教室、数字化资源库,实现了教学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方法项目化。

(3)教学评价的创新。通过构建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有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实现了学校、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改革。

通过两年多的基地建设,我院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到现在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该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挖掘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隐性问题,更加主动地迎合社会需求,为南通市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数控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南通工贸技师学院)

朱晓华(1968-),男,江苏如东人,南通工贸技师学院数控技术系,本科,高级讲师,高级技师,研究方向:数控维修;施建刚(1964-),男,江苏南通人,本科,南通工贸技师学院数控技术系系主任,高级讲师,高级技师,研究方向:数控编程与加工专业。

猜你喜欢

工学生产性校企
盐工学人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