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集体行动的三重关系
2017-12-05许羚仪
许羚仪
新媒体与集体行动的三重关系
许羚仪
随着中国步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集体行动也愈加频繁。结合技术社会互动论,并借用了集体行动形式库的概念,以期厘清新媒体与集体行动背后的逻辑关系。研究发现,在探讨新媒体与集体行动的关系时有三个主要思路:仪式传播——新媒体已成为现代集体行动的重要动员结构;“媒介即讯息”——新媒体既是沟通渠道也是沟通“屏障”;风险社会——新媒体并非引发集体行动的根本原因,而是治理手段。
新媒体 集体行动 技术社会互动论 集体行动形式库
一、引言
互联网时代技术赋予了公民表达权,也重构了媒介生态。媒体的发展历程验证了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长期以来,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存在两种研究路径: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前者强调技术对社会影响的一种典型理论;而后者则是关于社会对技术的影响的理论。这两种研究思潮为学者们探寻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在研究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中,“技术决定论”的研究路径占了上风,新媒介技术以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而为研究者所惊叹。在国内,许多学者将反PX项目事件等直接列为“新媒介事件”,足以可以看出研究者对技术决定论推崇程度。其实,新媒介技术虽然延伸了我们的生活世界,重塑了日常生活的传统与规律。但同时,它也强调社会力量比技术更能决定媒介的发展方向。在如何发展和使用媒介方面,技术只是众多相互影响的因素之一,我们仍需要考虑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影响因子。
二、仪式传播——新媒体已成为现代集体行动的重要动员结构
美国学者詹姆斯…凯利将传播观分为“传递观”和“仪式观”[1]。根据新媒体的技术体征,可将其在集体行动中的信息传播一种“传递”视作一种“仪式”。新媒体空间中充斥着大量“情绪性表达”,使这一场仪式更具有感染性与渗透度。南希…贝姆在《在线人生活》一文中格外强调人们对集体参与媒介的使用不仅仅处于工具性地将它们用于分享和交换信息、观念、经验,也是为了发展积极的网络私人关系的情感[2]。包括手机短信的转发、博客内容的转载、微博博文的转发,都可以视为这场活动的重要参与步骤,直到最后的游行抗议的发生是这场活动发展的最高阶段。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作为一种前期的铺垫,使人人都成为参与者,这无疑成为现代集体行动的重要动员部分。
三、“媒介即讯息”——新媒体是沟通渠道还是沟通“屏障”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虽然他的理论存在很大的极端性和片面性,但他所提出的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的社会行为的新方式的思想,对我们思考新媒体时代与集体行动的关系不无益处。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之一便是碎片化。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信息的浏览也呈现一种“标题浏览”的方式。在反PX项目的集体行动中,很多参与者并不清楚PX是什么,在对PX也缺乏基本地了解的情况,盲目进入抗议的浪潮中。
新媒体的海量信息,既为人们所称赞,亦为人们所诟病,面对扑面而来的众多信息,人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一一分辨,由此便容易产生一种“信息倦怠感”,从而对信息失去判断力,卷入信息的潮流中。在三次集体行动中,谣言与不实消息在新媒体的传播中从未间断。如此之新媒体,既是一种沟通的渠道,亦不可否认是某种程度上的沟通“屏障”。
四、风险社会——新媒体并非引发集体行动的根本原因,而是治理手段
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群体多元分化,利益冲突不断加剧。风险社会的提出者乌尔里希…贝克指出“由于具有第一和第二现代型的共时性,中国的风险问题展现出比西方社会更大的复杂性”[3]。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已经进入风险社会。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新媒体并非引发集体行动的根本原因。每一次集体行动的发生,背后包含着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多方因素。新媒体或许是诱发集体行动的众多因素之一,但它的影响不应被夸大。另一方面,考虑到社会对技术的建构作用,“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这些技术能够做什么,而在于它们的性能如何与社会力量和文化发展趋势相交融[4]。因而,对新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成为执政者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在大连市反PX项目事件中,由于对新媒体的认识不够充分,全面封锁消息并没有阻止信息的传播,反而滋生了谣言和不实消息。而随着对新媒体认识的逐渐加深,在昆明市反PX项目事件中,政府、官员主动介入新媒体舆论场域中,不但起到了维稳的效果,也加深了党和人民的感情。
五、结语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发现,新媒体在事件发生过程中逐渐成为普通大众发表信息和观点的重要渠道,但新媒体并不是万能的“神器”,其演变受到国家、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随着党对新媒体的认识和运用的变化,官方话语也进入到新媒体的场域中,使得新媒体场域发生了新的变化。正如技术社会互动论所体现的,技术与社会并非互为排斥的“两级”,而更像是一枚硬币的“一体两面”。
[1]詹姆斯.W.凯瑞,丁未.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7).
[2]许玲.网络行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介与对抗政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贝克,邓正来,沈国麟.风险社会与中国——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对话[J]. 社会学研究,2010(5):208~231.[4]李三虎.技术决定还是社会决定:冲突和一致——走向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社会理[J]. 探求,2003(1):37~45.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