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

2017-12-02李玉佳余力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年20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生态文明经济增长

李玉佳+余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但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2012年开始,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主动降低增长速度,引导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同时,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统一。这就要求我国在供给侧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正确处理资源使用低效率引致的“资源诅咒”问题,协调好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同时积极发展生态产业,解决生态效率的提升问题,实现新的产业结构推动新的产品结构,新的产品结构形成新的供给结构,新的供给结构决定新的需求结构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生态文明 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20.0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拉动,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平均增长幅度高达9%。总体来看,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需求侧,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经济增长与生态恶化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从2012年开始,我国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后人留下更多的生态资源。据此,我国开始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大力调整,通过推动国民经济从总量扩张转向结构性调整,实现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统一。①

供给学派理论发展和我国的供给侧改革

在200多年以前,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就开始探讨如何通过供给的调整来促进供求平衡。供给学派认为,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社会劳动和资本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以及使用效率,依靠市场机制能够自发调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使用,进而能够促进供求之间的平衡。供给学派的理论在演变和发展中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在19世纪初,作为供给学派创始人之一的萨伊提出了“萨伊定律”,他认为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主张政府通过政策打破和限制垄断,减少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干预和管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微观主体的创造性,为实现供求均衡创造条件。1923~1933年,在全球经济危机下,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供给学派所主张的依靠市场来实现供求平衡的结论具有严重缺陷,他主张应通过政府的干预来克服市场存在的缺陷,带动国民经济活力的恢复和发展。凯恩斯的政策主张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其政策随后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这一时期,供给学派的政策几乎被全盘否定。20世纪70年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陷入“滞胀”深渊,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又开始重新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这一时期,供给学派代表人物拉弗提出,供给环节出现的问题是引致供求出现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主张政府应通过制定政策减少税收,使得供给和需求重新得到匹配。但是,当美国政府实施供给学派政策时,发现难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又重新回归到凯恩斯主义中。2008年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开始摆脱需求管理政策,从供给侧进行调整和改革,标志着世界各国开始放弃凯恩斯主义,转而依据供给学派的理论观点实施政策措施。②

我国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与供给学派提出的理论既存在一定联系,又存在本质上的区别。首先,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与供给学派理论在侧重点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方面有相似性,两者均将宏观经济实现均衡发展的重心放在了供给侧的调整和结构的改变方面,并且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和供给学派理论的发展具有相似的时代背景,均是在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并且宏观经济处于下行周期的背景下提出或被接受。其次,我国供给侧改革在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方面与供给学派又完全不同。从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来看,供给侧改革是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最终达到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供给侧改革既注重有效需求的扩大,又注重供给质量的提升,这与供给学派提出的单纯通过供给调整实现供求平衡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此外,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③可以说供给侧改革是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重大创新和发展。

供给侧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的理论基础

在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显著降低,人们从经济增长中获得的福利水平也在显著降低,而为修复生态环境破坏支付的成本却越来越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国必须在发展道路上进行重新选择。若要提高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和效益,就必须主动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长期的发展中实现质量、效益和速度三者的和谐统一。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尊重和維护自然为前提,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生产方式上,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在消费方式上,生态文明使绿色消费成为人类生活的新目标、新时尚;在社会发展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实现人类活动对生态的最小损害,从而促使人类与自然更加和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对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

事实上,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我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就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从供给侧改革入手,全面提高要素生产率,使人民享有供给侧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红利。同时,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生态文明建设在本质上是绿色发展,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是实现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目标,而供给侧改革是实现生态文明和生态效率的重要保障和实现途径。目前,宏观经济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在结构性上。从全球范围看,世界正面临一场关于绿色经济的巨大变革,我国要想走不同于传统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新道路,就必须改变要素投入结构,生态文明建设是关键。从产业结构调整上看,则需要我们借助供给侧改革,形成新的产业结构,推动新的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供给结构,决定新的需求结构。endprint

总之,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尽可能充分发挥微观经济主体和市场的积极作用,逐步化解我国经济在中长期面对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供给侧改革所蕴含的总体目标、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等,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使命、价值诉求和基本路径等具有叠加性和高度竞合性。

供给侧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在运行中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突出表现在:国内有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降低,部分行业或地区产能过剩日益显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资源配置整体效率不断下降,投资产出效率下降;人口抚养比率升高,劳动力、资本成本上升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使得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缩小,增长的动力从外循环转向内循环。事实上,这些问题只是宏观经济受到资源约束、生态环境约束和市场约束的程度不断强化的具体表现。因而,在利用供给侧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必须正确处理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政府与市场的协调,以及发展生态产业、提升生态效率等多方面问题。

一是在供给侧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正确处理由资源使用低效率所引致的“资源诅咒”问题。在现阶段,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失衡日益显著。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东部地区,其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明显高于人均资源相对丰富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利用2010年至2015年各省市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可以计算得出,以上海、浙江和广东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其“资源诅咒”指数的平均值仅为0.01,以河南、湖北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其“资源诅咒”指数的平均值为0.73,以陕西、甘肃、新疆为代表的西部地区,“资源诅咒”指数平均值达到2.13。这就说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主要是由于资源使用效率低和经济的粗放发展模式所引起的。

二是要在供给侧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协调问题。在“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已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和做优增量并存。这就要求我国要同时运用市场和政府两种方式来应对各类问题,有效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价格机制调控宏观经济增长速度,促使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同时,对政府干预的边界进行有效控制,应将干预的重点放在资源拓展、科技创新和机制改革上,以便培育出能够促使国民经济保持长期增长的新的动力源泉。

三是要在供给侧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展生态产业并积极解决生态效率的提升问题。发展生态文明,必须大力创造生态产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种标准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要提高生态效率,除了加强宏微观管理及其创新以实现对资源环境的合理使用和节约外,最根本的途径就是科技创新。这也是“新常态”下经济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模式转向创新驱动模式的根本原因。只有实现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才能大幅提高要素生产率,而机制改革则是搞好科技创新、提高生态效率的根本保证,也是提高宏微观管理效率的根本保证。

以供给侧改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实行供给侧改革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深入调查研究、认清国内外经济形势,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为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将着力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依靠供给侧改革,破解“资源诅咒”。在资源开发时,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调整资源保护可持续政策,对“资源诅咒”严重区域应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在进行资源开采时,政府应强化监管并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和生态修复工作。此外,应加强“资源诅咒”地区创新能力建设,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加大财政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发挥资金导向作用,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助创新。通过创新水平的提高,增强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为地区发展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为这些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

二是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努力扩大有效供给。供给侧改革的任务之一是要有效化解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房地产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的现象,消除产品结构中出现的低端同质化倾向。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下决心淘汰这些行业中的低竞争力的企业和僵尸企业,压缩过剩产能,為行业中的优势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升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由于国内居民对现代农业、新兴产业、高品质产品的有效需求不断增加,而国内供给相对不足,就需要我国调整生产结构,将产能向具有较高市场需求的产业和行业进行转移,不断扩大国内市场的有效供给。

三是发展新兴产业和生态产业,让这些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新兴产业和生态产业,鼓励现有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其本身就是向市场增加新的供给形态,同时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最终推动经济进入质量和效率同时增长的周期。对于我国当前的供给侧改革而言,应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高端生态产业、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让这些新兴产业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今后国民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提供重要支撑。

注释

李全喜:《可持续发展与发展替代语境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第7~10页。

[法]弗朗斯瓦·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吴斐丹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79年。

李济广:《新常态下的经济増长与生态文明》,《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1期,第81~85页。

责 编/戴雨洁endprint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生态文明经济增长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