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国家情怀
2017-12-02申淑华
申淑华
【摘要】为政以德是习近平主席提倡的行政之道的核心主旨。习近平注重对为官者道德修养的規范与强调:一方面,为官者应严于律己,注重修身、正心,勤于改过从善,做到知行合一;另一方面,为官者应职思其居,具有家国情怀,要培育良好家风,要与商人行君子之交,要心中有民、仁爱人民。
【关键词】为政以德 习近平 传统文化 为官之道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619/j.cnki.rmltxsqy.2017.20.015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对腐败、整顿吏治是其鲜明特色。这一特色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加强外在制度约束,“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老虎”“苍蝇”一起打;二是防患于未然,逐本溯源,注重提升执政者的道德修养、官德意识——为政以德。
早在2003年,习近平就提出官德概念:“当‘官要有‘官德。”①到2006年,他明确提出为政以德。在习近平看来,为政以德的为官之道内涵有二:一是提升道德修养,修养为本;二是强调执政者的家国情怀。
修养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人品的培养,将德放在第一位,认为只有学会做人才会做事。习近平看到,一些领导干部出了问题,往往不是才干、做事的问题,而是德行和做人出了问题,因此,为官者加强道德修养尤为重要。这应从修身正心、改过从善、知行合一三方面进行。
修身正心。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修身。《论语》提出修己以敬、以安人、以安百姓,“修己”是核心。《大学》提出以修身为本。习近平深谙修身的重要性,将“修身”创造性地应用到“三严三实”中,并将“严以修身”置于“三严”首位。
修身莫过于慎独。传统文化强调为人处事应该谨慎,独处无人之际更应如此,此为慎独。《大学》强调君子慎独。《中庸》提出君子依中庸之道而行,在隐微之地尤应慎独。习近平基于此,强调为官者应该慎独、慎微:于监督不到之处加强自我约束、管理;于细微处见精神、品德,从小事小节着手防止腐化堕落。
修身、慎独的关键在于正心,《大学》说“修身在正其心”。习近平强调心为身之本。在他看来,正心与修身同等重要。正心就要充分发挥“心”的重要作用,为官者要静心思考、潜心体悟,对照反面典型,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对照先进典型找差距、校言行。此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正心就要有耐心,习近平指出为官者要杜绝两种现象:一种是比较强势,还有一种是不耐烦、比较急躁。
正心还要充分重视“志”,“志”是心之所向。习近平把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志向联系在一起,指出理想信念就是人的志向,“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应充分发挥理想信念的重要精神引导、驱动作用。中国梦就是志的体现。
改过从善。人无完人,都可能犯错误,重要的是要不断改正自身的错误,臻于完善。孔子说君子不贰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习近平在毛泽东的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理论的基础上,充分继承改过从善思想,指出领导干部既要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听得进批评,又要虚心接受,改正错误,在行动上有所反应,有过错要主动改、速改。
习近平将改过与毛泽东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理论有效结合起来,提出要一日三省进行自我批评,要加强自我要求,主动勘误纠错,“瑕疵不滞于躯”;要随时随地进行相互批评,“过行不累乎身”。《周易》提出善迁改过。习近平认为改过是为了让为官者向善,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止。
知行合一。习近平继承了传统文化重视学习的传统,提出仕者必如学,且应做到知行合一。
习近平集中谈了学习与做官的关系、学习的内容、态度等问题。子夏提出要以学习为重心,为官有余力要学习,学习有余力了可以做官。在习近平看来,“读书即是立德”,是从政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是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习近平反对一知半解,他提出应注重知识的体系性,要知其所以然与所当然;要加强专业素养;要培养学习的深入性、持久性;要注重学习内容的相互比较与联系实际。传统文化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习近平强调兴趣是激励学习最好的老师,“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②,进而实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习近平认为空谈、虚谈误国废务,他提出为官者应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知、行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契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习近平继承了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观点,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进行恰当的结合。他认为知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以知促行、以行促知,要提高认识,更要付诸行动,以新的思想认识推动实践,又以新的实践深化思想认识。在谈到推进供给侧改革问题的时候,习近平认为关键在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他基于传统文化的知行观,提出深学笃用、知行合一、重在行动。
此外,做到知行合一,就要避免知行不一、言行不一。此即“两面人”和“为官不为”的做法。所谓“两面人”,指表里不一、知行脱节,修身不真修、信仰不真信,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所谓“为官不为”,指缺乏担当精神、无所作为。对于“为官不为”,究其原因,习近平认为有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三种。他指出,一些干部的“为官不为”已经成为突出问题,应该对此种行为予以严肃批评,同时,他把“为官不为”和耻感文化结合在一起,提出“为官避事平生耻”,③对“为官不为”应感到羞耻。在大力反腐前提下,有人感叹“为官不易”,习近平认为“为官不易”的说法是境界不高、不负责任的表现。
家国情怀
习近平的为官之道深受《大学》影响,在强调修身、正心、格物致知(仕者必如学、知行合一)之后,与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应,他分别从培育良好的家风、官商行君子之交、心中有民三个方面对为官之道进行界定。
培育良好家风。中国传统社会的构成单位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或宗族,围绕着家族或宗族有着一整套完备的规范,包括族谱、族规、治家格言、家训等。家风是家族或宗族秉承、推崇的传给后代的家族道德风尚。但是,以血缘为纽带容易产生裙带关系,这是历代执政者警惕之处。习近平也充分认识到,一些官员腐败往往从对亲属子女腐化开始,家风败坏与为官者走向严重违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习近平特别强调为官者要培育良好的家风。endprint
首先,习近平批评了为官者家属幕后敛财,子女利用父母职务经商谋利的做法,并告誡为官者要严格管理家庭。其次,习近平引“莫用三爷,废职亡家”来警告为官者不能任人唯亲,否则难免有私心,有失公允。再次,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为官者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同时,习近平认为培育良好的家风才能很好的承接治心、正心、固道与教行天下。最后,习近平提出为官者把家风建设摆在首位,要多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培育良好的家风,从《大学》的修身、齐家出发,习近平提出为官者要管好自己及配偶、子女等身边人。
官商行君子之交。众所周知,古今中外,官商关系直接影响社会清明,其背后的钱权交易是腐败的催化剂。习近平深谙于此,他基于中国传统文化针对官商以君子之交进行界定,并对其进行了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交是单向度对君子与他人交往的要求;习近平认为交往是双向的,君子之交既是对官的要求又是对商的要求:一方面为官者要清者自清,要守住底线、把握分寸;另一方面商者要在商言商,洁身自好、遵纪守法,不能搞旁门左道、歪门邪道。总括起来,君子之交要相互做到亲、清两原则。
亲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政治的基础。习近平对于“亲”的概念有所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差等关系,为了稳定上对下的地位不平等关系,所以更多强调上者、尊者亲下者、卑者。习近平提倡“亲”则是基于官商、官民之间的平等关系而言,因此是双向的。对于为官者而言,所谓“亲”就是要真诚坦荡同商接触并积极帮助其解决困难,真心实意支持其发展。对于商而言,所谓“亲”,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多同为官者沟通、交流,建诤言,支持地方发展。
习近平告诫为官者要当清官,不要当庸官、贪官。他以鱼和熊掌比喻当官和发财的关系。在他看来,当官就得过私利这一关,防备社会的诱惑,不要想着发财,不然容易导致以权谋私。同时要心怀戒惧和敬畏:心怀戒惧即要时刻谨慎、小心,“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存敬畏,即对信仰、组织、法纪、群众、责任的敬畏。如此才能知止,知道界限,此即习近平提出的底线思维,这就需要时刻把握规矩、尺度,不做逾矩之事。
心中有民、职思其居。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民本传统,《尚书》《孟子》等典籍都有记载。但如何实现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转化、与社会主义民主进行有效衔接?习近平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充分继承传统的民本思想,将仁爱人民、为民谋福利、职思其居等内容与为人民服务有效结合起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心中有民,在习近平看来,首先,应如《大学》所言好恶与民同,注意避免人治思想和长官意识,切记为官者与民是平等的服务关系,而不是尊卑关系。此即为何习近平独引“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来规范为官者,但未引“民之父母”来界定官民关系。在现代社会以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来界定二者是不恰当的。其次,心中有民,仁爱人民,就要心系群众,为民造福。这就需要着力解决好群众的现实利益问题。习近平以“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来强调爱民要落到实处,利民是核心,最终要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而中国梦的提出恰是其自身执政要求的体现。最后,要依靠人民,充分发挥民众在治国理政、管党治党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深谙“知政失者在草野”,他提出在实际工作中,要相信群众、敞开大门,充分发挥群众的参与、监督、评判作用。同时,习近平认识到民心向背与政权稳定的关系,他指出人民拥护和支持是我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所以为官者要把民众满意作为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
心中有民,还要有所作为,职思其居。《诗经·唐风·蟋蟀》曰:“无己大康,职思其居”,不要沉迷享乐,要恪守职责;《中庸》“素其位而行”强调就自己当下所处之位做好份内之事,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习近平把职思其居引入为官之道,并赋予其新内容:其一,要勇于担当,有所作为,就自己所处职位切实做好本职工作,居其官,尽其职。其二,做好选人用人工作。习近平充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尚贤思想,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而为政之要,首在用人,选人用人是干部工作的核心问题。“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任人唯亲、唯利、唯圈,如同埋下“定时炸弹”,终究会引爆。其三,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环境由人改变。习近平认为良好从政环境的营造需要为官者加强自我管理,走正道,扬正气,既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又要敢于向不正之风亮剑。他引《尚书》“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说明政治治理要让各级干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带头坚守正道。当然,习近平深知政治改革、反腐之艰难,他把政治生态比作自然生态,并引用王勃的“浇风易渐,淳化难归”说明净化政治生态绝非一朝一夕之事④。
综上所述,为政以德是习近平主席提倡的行政之道的核心主旨。习近平对于传统文化的吸收体现出用传统思维范式容纳马克思主义内容,这与冯友兰所说的旧邦新命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大学》解释史研究”、辽宁省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大研究方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6AZX008、L15ZDA001)
注释
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340页。
王钰鑫:《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11~19页。
刘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治国理政智慧及其贡献》,《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第26~30页。
责 编/马冰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