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狭隘了我们的教学视阈?

2017-12-01陈清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5期
关键词:教参圆柱线段

陈清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5-0168-02

话题1:某教师在上公开课《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例2(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78页,本文所举的相关例子都是六年级的内容):岭南小学六年级45个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占■,女运动员有多少人?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男运动员占■”这个条件的含义后,师生一起完成如下线段图:

然后让学生看图写出数量关系式:总人数-男运动员人数=女运动员人数。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算式:45-45×■……课后的讨论中,有教师提出:可以渗透算式45×(1-■)吗?因为在师生完成线段图后,结合线段图这个算式已是呼之欲出了。有教师认为没必要。理由:教材中没呈现这个算式,教参也没有要求。

依据:“……如果有学生列出‘45-45×■的算式,可以让学生具体说说解题时的思考过程,让其他学生也有所了解,但不必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因为这一解法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部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困难。而且如果习惯于用这种方法解题,也不利于后面学习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事实:从教参的这段文字描述可以看出,诚如这些教师所言,教参没有硬性要求列这样的算式,但可以让学生了解。在上面的这节课中,随着线段图的呈现,这种列式已跃然纸上。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顺手一带。即体现算法多样,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呢?相反,教师没有引出这个算式,除了拘于教参而不敢展足外,是不是还应归咎于我们缺少点睛之笔呢?

话题2:在学习了“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后的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判断题:“圆柱的侧面展开一定是个长方形。”有些老师居然认为对,有些老师模棱两可,觉得无所谓,反正分值又不高。

依据:“……由于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需要把商标纸剪开展平,再计算它的面积。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操作,发现沿圆柱的高把商标纸剪开,展开后的形状是长方形”……《教师教学用书》

事实:这是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教师教学用书》中的一段话。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长方形的前提条件是:沿圆柱的高剪开。而判断题恰恰少了这个条件,如果是斜着剪呢?这无怪乎我们的学生对于变式题常常束手无策了。

那么,是什么狭隘了我们的教学视阈呢?

一、是教师对教材缺少解读,缺少整体把握

对于教师而言,不仅对所要教学的内容应做到胸有成竹,而且还要了解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之后还要学哪些相关知识。即要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教师从整体上去把握教材,对教材的编排体系要有宏观的整体认识。然后再从全册上,从整个单元上去审视我们所要教学的内容。而就我所知,我们的老师不要说从全册上去通读教材,连整个单元的知识都是一知半懂。简言之,就是就课教课,至于下节课上什么内容。对不起,那只有下节课才有所知。更有甚者,有些老师还是临课前几分钟匆匆翻一遍课本就进课堂的。教师尚且如此,学生如何走得远。

二、是教师过分的迷信教材

曾聽某教师说“教材中有什么我就教什么,教材中没有的我是不教的。”我问“那教材中只出现单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改写,而没有出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你也不教吗?”“不教。”其实,课改后的教材,何止“名数的改写”,比如“解决问题”,教材不再以“以类一例”来安排教学了。而是把它结合在计算等其他知识中,怎么办?也不教了?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给予教师创造的空间。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允许整合,也必须要整合。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

三、是缺少专业阅读的动力

农村教师中存在的一些状况,使得教师无力也无心去拓展教学视域。本来阅读是拓展视域的有效途径,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的区别就在于文化底蕴不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给了中小学教师如下建议“要天天看书,终身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江河。阅读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性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这一建议至今仍被广大教师视为专业成长的经典语录。但有些教师就连生存性阅读也是不屑一顾的,这,还谈何拓展教学视域呢?

猜你喜欢

教参圆柱线段
圆柱的体积计算
一次函数助解线段差最大绝对值
线段图真好用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神秘的教参
如何确定线段的条数
观察
教师、教参、教学之辩证分析
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求法
三十年来我国语文教参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