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技工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2017-12-01陈雯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5期
关键词:技工院校心理健康学生

陈雯

【摘要】技工型人才是现代社会着重培养的一类人才,其心理健康水平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选取一种符合技工院校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模式,是培养技工人才的首要前提。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的特异性,从学生本身自愈潜能出发,培养各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对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进而针对这些问题阐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技工院校 学生 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5-0005-02

积极心理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思潮,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首倡。它主张心理学要以人类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率却达98%以上。由此可见,技工型人才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主力。近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技工院校要根据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技能为核心,建设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但目前进入技工院校学生大多数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心理发展出现停滞或退化,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焦虑、社交恐惧等)。由国家颁布的政策可知,技工型人才是目前国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点培养的主力军,其心理健康水平将直接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度。有鉴于此,本文以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切入点,阐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同时还提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首选方式。

一、技工院校学生心理现状

近两年来,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普通高中学生存在较大的差距。另根据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普查,发现学生的躯体化、敌对、精神病性等因子明显高于同一年龄段的常模。作为技工院校的一名心理老师,我通过在日常教学与咨询工作中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观察和记录,也发现他们存在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适应问题。

有的学生来到全新的环境接受新的教学模式,面对新的考试形式会出现紧张、焦虑等心理問题。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只是一时发挥不好才没有考上高中,进而进入自怨自艾的循环,对什么都失去兴趣。

(二)自信心问题。

进入技校的学生大多都是经历了中考或高考失利,所以和同龄人相比他们的自我认同感更低。如果学生不能及时调整心态,重新认识自己的优势,就会出现自卑心理,更有甚者会怀疑自身的价值,出现严重的抑郁情绪。

(三)社交问题。

技工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期,既想要独立,但短时间内又摆脱不了对他人的依赖,所以会经常产生孤独无助感。再加上有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个性比较骄横,难以融入班集体,人际交往过程中就容易被孤立,长期以往就会导致心理发展不平衡,严重者还会出现社交障碍。

(四)迷恋网络。

学生在学校自主时间会变多,而且自制力较差,如果学生在学业和人际交往方面缺乏成就感,就会转向在网络世界中寻找自我肯定。为了维持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的认可,学生必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这种毫无节制的沉迷网络,不仅会导致网络成瘾,还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这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学校的管理乃至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可见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影响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状态受多种因素的交叉影响,归纳整理前人的研究结果发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生理性因素、心理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深入剖析这些影响因素,是改善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前提。

(一)生理性因素。

技工院校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期,身体和心理发育进入第二个高峰,性发育成熟是这一时期的关键特征。目前技工院校的课程重心主要放在专业技术课和文化基础课上,这样的课程设置缺乏基本的生理知识。由于相关知识的匮乏,导致技工院校学生在面对自己生理快速发育时,比普高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甚至出现不接纳自己的情况。由于社会角色定位的影响,技工院校的专业特性容易出现男女比例失衡,这种学习环境对处于心理发展关键期的学生更加不利。

(二)心理性因素。

在众多心理性因素中,最为关键的是人际交往的失败。学生与父母、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沟通不顺利,会导致其产生孤独和无助感,尤其是遇到家长不理解,老师不理睬、同伴嘲讽时,情绪波动巨大,更有甚者因为老师或同伴的一句话就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其次,技工院校学生的文化科成绩不好,在初中或高中时期一直被认为是“差生”,长期以往这些学生形成“自己不是学习这块料”的错误认知。正是因为有这种错误认知,技工院校学生对学习有一种习得性无助感,遇到学业上的问题只会选择逃避。这些行为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的自卑心理。虽然这些学生是被逼无奈才选择的技工学校,但如果他们不能正确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就会固步自封,一直停留在对自己错误认知的阶段,最终对自己失去信心。

(三)社会性因素。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形形色色的压力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社会的主流方向仍然是“应试教育”,大多数的企业单位招聘首要看重的就是学业成绩。这一现象使得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感到就业无望。此外,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引领着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作为90后、00后,他们借助互联网吸收了大量的信息,但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并不能分辨信息的好坏,过量信息涌入给他们的工作选择和生活态度带来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三、通过积极心理学对技工院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前面的调查现状和影响因素可知,技工院校学生最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是自卑感。不管是学业问题,还是人际交往,最后都会归因为自己不够优秀,进而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这些不良心理体验如果不及时矫正,对个人的成长,学校的管理乃至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当前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了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问题和困惑,积极心理学提出心理健康不仅指心理问题的减少,而且指积极因素的增多,因此,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着重于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行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潜能,都有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聚焦于 “主体—发展性”,以学生为主体,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上都无条件相信学生,从学生最基本的需求出发,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切身实际的参与到自己的心理成长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自己心理活动的变化,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一般可以采取以下教育方式:

(一)学校心理教育活动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发展阶段探究活动

心理发展阶段探究活动是让学生以自己现阶段遇到的问题或自己感兴趣的心理问题(如厌学、考试焦虑、恋爱等)为主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了解该主题的前因后果,以及心理问题存在的普遍性,从中形成对自己现阶段的正确认知,并学习和借鉴同龄人调节情绪的方法。这种教育方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学生主动选取与自己相关的主题进行研究,可以唤起学生的猎奇心理,而且通过梳理调查研究报告,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一个科学系统的认识,从而修正自己以前的错误认知。

2.心理训练活动

心理训练活动是指成立3人以上的心理团体进行特定的心理训练。在这种训练方式中,学生既要扮演接受训练团体的老师,也要充当被训练的学员。在进行心理训练活动时,学生不仅可以第一时间察觉到内心的感受,而且可以用这种体会去帮助有相同困惑的同学。这种训练方式不仅充分肯定学生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心,而且能在群体训练中培养同伴间互相帮助,共同进退的优良品质。心理活动训练的形式主要有心理剧训练法、集体朗诵法、团体辅导法等。

3.自助式心理辅导活动

自助式心理辅导活动是指学生既是被辅导的对象也是辅导他人的“咨询师”。技工院校的学生虽然没有经过“心理咨询师”培训,也没有所谓的咨询技巧,但他们真挚、乐于助人,而且容易和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同学产生共鸣,因此,比起传统心理咨询,这种自助式心理辅导更直接,效果更持久。这种活动方式的另一种常见做法就是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一职。心理委员必须是参加学校心理发展中心开设的心理辅导专业知识培训,且通过考核的学生才能担任,考核一个学期一次。这些心理委员平时活跃在同学身边,如果发现心理异常的信号,第一时间运用所学知识给予同学帮助,然后再上报心理老师跟进。

4.互助式心理激励活动

互助式心理激励活动是指同伴之间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进行相互鼓励,通过这种激励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物。事实上,人们获得成就时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欣赏;而遭遇失败或挫折时,也渴望他人的鼓励。设立互助式心理激励活动,就是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相互激励彼此,比如帮助“后进生”寻找自身的闪光点、策划互送格言活动、遇到挫折相互鼓励等。通过这些简单的活动,使得学生重新树立自信。

5.心理社团活动

心理社团活动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策划相关的心理方面的活动(如心理知识竞赛、金牌咨询师大赛、心理手抄报比赛、心理剧大赛等),通过活动的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心理知识,并设立奖励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心理社团每年的骨干都是从参加活动表现优秀的同学中选拔,学生也可以在社团管理中肯定自己的价值。社团所有活动都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目标,这种注重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教育模式,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运用提供了可操作的途径。

(二)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首当其冲的是学科教育,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有效形式。每位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科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还可以体现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等重要品质。为培养优秀的下一代,学科教学中都应当加入符合学生特点的心理训练,在课堂上进行全方位训练,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心理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老师可以通过积极暗示、思维练习、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完善自身的心理品质。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情景模拟或教师学生身份互换,通过这些参与度高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找到兴趣点。长此以往,学生收获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和认可越多,心理的正能量也会越来越多。

此外,技工院校学生对很多事情的分辨能力还不成熟。教师作为学生时代的重要他人,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力。“身教胜于言教”,因此,教师可以用得体的举止、稳重的品格引导学生走出自己的认知误区。同时,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决定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学生,教师要时刻呈现积极、阳光、自尊、自爱的一面,并用良好的人格品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

(三)家庭與学校协同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联合各方面的力量,比如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要形成网络一体化。首先,学校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家庭和社会因素来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变化,尽可能减少家庭和社会负面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其次,学校也要有针对性的定期给家长举办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深化家长对积极心理的了解,并在家里对子女适时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争取达到学校和家庭双管齐下。最后,学校要尽可能地借助一切可利用的社会力量来推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潜能达到最大化发掘。

总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技工院校符合社会需求人才的首选方式。因为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从根本上挖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而且能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积极阳光的心理品质和心态。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我们要清楚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根据每一个学生心理问题的共同性和特异性选取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希永.(2006).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4), 52-55.

[2]孟万金.(2008).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5),41-45.

[3]徐金芳.(2012).浅谈技工学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中国校外教育:美术(12),128-128.

[4]栗莉.(2009).浅析技工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17), 63-64.

猜你喜欢

技工院校心理健康学生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赶不走的学生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学生写话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聪明的学生等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