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视域下的创新意识

2017-12-01

长江丛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创造力哲学事物

镇 静

哲学视域下的创新意识

镇 静

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前提,随着世界对创新、创造力的越发重视,应首先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作为精神意识层面上的内容,从哲学视域下理解要从发展的观点、否定的观点以及创新意识与非理性因素等几个方面。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甚至是人类思维本身,创新意识凸显出人类继续发展的需求和愿望。与其哲学要点相对应,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从培养否定意识、积累丰富的知识和培养积极的非理性认识三个方面展开。

创新意识 创新 哲学

创新是根据实践需要对现实的物质世界进行再创造的实践行为。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首先设立这样一种积极地解决问题意识,在面对问题时不是墨守成规而是以一种突破常规的视角,提出解决方案的创新思维,并进一步推动创造力的发挥。

一、创新意识的哲学要点

创新意识中体现着个体对于创造活动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创新”意在于强调不因循守旧,种种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在哲学中,对创新意识的解释应从发展的观点、否定的观点,以及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等方面研究。

(一)创新意识与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也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创新意识是为实现新的需求在实践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态度、寻找新的方法解决当下条件中的问题与困难。创新意识有助于推动更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和要求,更符合时代前进方向,并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事物的产生。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矛盾。事物的矛盾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本身都是不断发展着的。

从自然界来说,在自在自然不断被打上人类烙印的过程中,创新意识正是帮助人类抵御自然灾害,制作劳动工具,满足自身需要的思想来源。面对自然的挑战,人类并没有屈服,而是不拘泥于现实环境,在创新意识的带动下把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产生活原料,而创新意识则让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的需要变成了现实。自然界的发展以过程的形式展开。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自然界的发展,正是在人类创新意识的作用下,使人类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和内容发生新的变化。

从人类社会来说,创新是劳动发展的基本形式,创新意识造就新的生产方式重新配置生产要素,形成新的生产力和劳动成果。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不断更新中,实现生产力的发展。象征生产力水平的劳动工具更是体现了人类的创新意识,对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探索使人和动物分离开来。

从人类思维本身来讲,创新意识是自我发展的基本路径。实现自我创新是对当下自我内在自觉与外在自发进行超越,推动自我生命成长的过程,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可以实现改造外界世界,更可实现内在自我的提高,提升个人价值。

(二)创新意识与否定的观点

肯定与否定是辩证法的内容,所谓的肯定因素就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而否定因素则指的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创新意识作为对现实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意识思想,更强调的是否定的观点。创新意识体现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相对解放,创新的根本是实践,前提是意识创新,无限的物质世界包含无限激发创新意识的可能性。在事物的发展中,创新意识可以预示前途的种种趋势,但仍需注意争取实现好的可能性,并对不利情况做好应对。创新意识正是根据实践中新的需要,提出对现存事物的否定,并最终在既批判又继承中实现旧事物的灭亡以及创造出新事物。

(三)创新意识与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主要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如动机、欲望、信仰、信念、习惯、本能。广义上还包括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灵感、猜测、直觉、顿悟等。认识的发展主要靠实践,而实践对人的认识发生作用,还得通过非理性因素。人总是在一定情感、意志影响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积极地非理性因素使认识充满活力,起到支撑和推动作用,为积极的创新意识提供了产生的环境。因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兴趣而产生的想象和幻想为创造提供了可能。直觉和灵感可以弥补逻辑思维的不足,激发人的创造力,创新意识以一种非理性、非逻辑的形式直接参与到影响创造能力的产生和发展中。事实上创新意识在艺术领域、生产领域、经济领域等许多方面都对创造力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当然也不可忽视理性因素与创新意识的相互关系,只有在正确理性思维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创新意识的积极作用。

二、从哲学角度研究创新意识的意义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中创新精神一直被传承着。古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日新着,必曰退,未有不进而退者”的古训,如今习近平也在许多场合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3]从哲学角度研究创新意识,一方面,哲学是总结一般规律的学科,创新意识作为创新的前提,是精神意识层面的内容。哲学与创新意识的关系科学揭示了创新意识的理论根源。另一方面,通过哲学了解创新意识有助于我们培养自身和他人的创新意识,进而更好地发展人类的创造力。

三、哲学视域下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有其新颖性,同时也存在个体差异性,对社会意识的培养还受当下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在哲学认知的理解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否定、怀疑的意识

事物发展的规律就是不断破除与客观事物发展进程不相符的内容,实现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变化规律。事物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具体环境发生的变化,敏锐地发现问题,在对事物的否定中找到创新的路径。正是在对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实践的否定与怀疑中,我党确立了有自身鲜明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培养创新意识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都必须持有否定、怀疑的态度,在批判中形成更适合事物发展规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事物。当然,否定和怀疑的态度并不是绝对的批判,还应注意吸取其中好的内容,进行既批判又继承。中西文化求同存异,并不是要去绝对否定怀疑西方文化,而是在弘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发挥创新意识汲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以更好的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

(二)积累丰富的知识

创新意识不会凭空产生,新事物的产生必然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而成的。只有积累了足够丰富的知识,才能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依据人类的需要对事物做出改变。许多创新意识的产生受到外界社会历史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尽量丰富的知识可以加速新想法的产生,并对其产生条件做出客观分析和预测。丰富的知识还可以推动发散思维的培养,对事物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以科学的、理性的思考实现创新意识的产生。

(三)培养积极的非理性认识

人类为摆脱黑暗的困扰,发明了可持续照亮的电灯;为摆脱长途跋涉的辛劳,发明了各种交通工具;为摆脱旱涝灾害带来的贫饥,发明了水利工程……过去看似天方夜谭的想象,随着时代的发展都成为了现实。创新意识就是需要对现存状况有追求,并为最终实现夙愿铺好道路的一种想象和联想。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保持坚定的意志,是持存创新意识的内在必备条件。每个划时代的创新都体现着人类对生存世界的情感。积极的情感和意志可以推动积极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可激发人的创造力,为创新提供了可能。反之,消极的只会起到消极的作用。可见,为更好地持存创新意识需要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非理性认识。

在哲学视域下研究创新意识,为创新意识这一理念找到哲学依据,从而为更好地探索如何科学培养理性的、科学的创新意识提供了理论支撑,以便更有效地为人类创造力的提高打好基础。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1).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7(1).

(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

镇静(1987-),女,汉族,山东人,研究生,济宁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创造力哲学事物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美好的事物
菱的哲学
另一种事物(组诗)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小包哲学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