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策略
2017-12-01冯林
冯 林
浅析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策略
冯 林
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很高的可塑性,采用一定的策略能促进其创造性思维发展。具体措施如下:利用绘本激发幼儿阅读兴趣,促使其创造性阅读;用开放式的动手游戏促使幼儿放飞想象;用启发性的谈话促使幼儿多提问题,激活思维。
创造性思维 幼儿教育 教学策略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提出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创造,那么其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于人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创造性思维指的是运用独特思维方法,创造出新观点、新理论用来解决问题的心理活动。和成年人相比,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和开放性,教师若能抓住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来进行指导,将有效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一、借助绘本,早期阅读促创造
利用绘本读物能促使幼儿提高前阅读技能,色彩鲜艳的绘本可以激发幼儿的读书兴趣,教师可以围绕绘本内容组织幼儿进行有趣的活动,如尝试看图说话,尝试续编故事等。这些方法使得幼儿乐于说,说得更有新意、更有创意。
以《熊叔叔的生日派对》这个绘本为例子,可以让幼儿尝试看图说话,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幼儿观察图片的方法,如:“熊叔叔去干什么了?在门口看见了什么东西?大盒子里放的是什么呢?”将绘本图片一一展现,让幼儿尝试围绕图片讲述故事。此外还可以选取其中的一张图片,让幼儿尝试围绕这张图片编新的故事。如选择小动物们围坐在桌边吃饭的图片,鼓励幼儿创意表达。如有幼儿说:“这是大熊的一家,熊爸爸和马妈妈给松鼠宝宝过生日,请来了几个邻居做客。”还可以让幼儿围绕故事的片段进行创意改编。“熊叔叔做了一件好事,所以小动物都来给它过生日表示感谢,你能说说熊叔叔做了什么好事吗?”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鼓励幼儿清楚而大胆地表达内心想法,这样才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的确如此,幼儿思维的发展和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密不可分,因为思维是借助语言来概括并反映客观事物的。色彩鲜艳的绘本能促使幼儿感受阅读的快感,提高他们前识字阶段的阅读经验,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提升。
二、放飞想象,动手描绘促创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的活动”,幼儿的艺术活动应该体现一定的个性化,教师要激发幼儿创造美的情趣,让他们体验创造的乐趣。由此可见艺术活动是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画出自己头脑中想象的画面,在进行艺术创造的时候运用各种有创意的材料。例如在尝试创作《游乐园》的过程中,一名幼儿将小朋友的脸蛋画成了绿色,这本不合常理,教师向其询问原因:“为什么这个小朋友的脸绿油油的?”幼儿回答:“因为他想变成一棵绿色的小树。”另外有幼儿将气球画在了小朋友的背上,将小朋友带到了空中。这些绘画内容本不合常理,但是却是幼儿创造力的展现。教师不可随意扼杀其想象的权力,可以倾听他们的介绍,让幼儿提高绘画兴趣。教师要注意在评价幼儿艺术作品时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避免用成年人的想法来规范幼儿的艺术作品,这样容易遏制幼儿的创造力发展。
天真的构思、充满童趣的造型、大胆创新的配色,这些都是幼儿创造力的体现。在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幼儿所关注的并非“像不像”的问题,而是能否无拘无束地展现自己的想象力。教师要充分肯定幼儿的表现方式,鼓励他们展现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这样才有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多问多疑,谈话活动促创造
社会学习也是学龄前幼儿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综合学习领域给幼儿提供了更多自由发挥的余地。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组织幼儿进行谈话活动,在鼓励幼儿表达思路的同时鼓励他们大胆提问质疑,这能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下发展创造力。
以谈话活动“我的好朋友”为例子,可以先发起话题,引起幼儿讨论:“大家有没有自己的好朋友?他长什么样子?他喜欢什么?他有什么优点?你和他之间发生过什么故事?”幼儿畅所欲言,有的幼儿并未将人作为主人公,而是有创意地将自己养的小白兔作为“好朋友”进行发言:“我的朋友是小白兔,它有红红的眼睛和长长的耳朵。”有幼儿发表质疑:“红眼睛是不是生病了?”该幼儿回答:“红眼睛不是生病,因为小白兔喜欢吃红萝卜,所以眼睛是红的。”“那如果小白兔喜欢吃青菜,是不是会变成绿眼睛?”这番对话虽然有些偏离主题,但是却展现了幼儿对于问题的探索和独特的思考。
在组织谈话活动的时候要避免过于关注幼儿言语的逻辑性而忽略了他们创造性的发展,对于幼儿的创意表达要给予一定鼓励。
学者斯坦伯格提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知识、人格、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到6岁的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变通性,同时有学者研究表示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基本上是和其年龄增长成正比的,而4岁左右正是其思维发展的高速期。由此可见,教师若能抓住这个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采取正确而有效措施,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刘冠华,车晓明.思维与动机:创造力具有可教育性的心理学阐释[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1).
[2]余悦,贺雯.美国中小学创造力培养与面临的困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5).
[3]郁美.国内外关于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研究综述[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2).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