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言语行为适切条件可行性的分析

2017-12-01

小说月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听话者宣告可行性

(鲁东大学 山东 烟台 264025)

对言语行为适切条件可行性的分析

张素静

(鲁东大学山东烟台264025)

本文在Austin和Searle的理论基础之上,针对Searle 提出的言语行为的四种适切条件,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的分析,阐释这四种适切条件在多种情况下和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中的解释力和可行性。

言语行为;适切条件;解释力;可行性

1 Austin 和Searle的理论基础

英国哲学家Austin 在1980年最早提出了言语行为这一概念,相比较于传统语言学中把言与行分开的观点,Austin认为言行应该属于一个层面,而不能分开论述,他将话语分为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同时提出了言语行为的三个条件,他的主张相对于传统语言学中言与行是分开而提出的观点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Austin只在语言的形式上做了研究,而不能提出一个系统的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且忽视了语境在其中的作用。美国语言学家Searle 在Austin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言语行为是人类交际过程中的最小单位,从而将言语行为上升到人类言语交际的层面,这相较于Austin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进步。Searle同时提出了言语行为的五种类型和满足言语行为的四个适切条件。Searle认为,言语行为大致分为五种类型:陈述类;宣告类;承诺类;指令类;表达类。为了日常的言语交际能够正常的进行,Searle认为其言语行为须满足四个条件:命题内容;预备条件;真诚条件和根本条件。相比较于Austin 的理论,Searle的主张更具体更具有理论性。

但我们通过分析大量语料发现,虽然四种适切条件在大多数情况下适合大多数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但不是适合所有的言语行为。本文在Searle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语料的分析,对四种适切条件在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中的功能和作用进行阐释,说明其在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中的解释力和可行性的强弱。

2 言语行为适切条件的功能性和可行性分析

2.1 言语行为适切条件在宣告类言语行为中的功能

宣告类言语行为的目的是通过说话者说出的话世界发生改变,比如任命、辞职、解雇、宣布、提名等正式场合下所进行的言语行为。宣告类言语行为在一般条件下会遵循言语行为的四个条件,我们认为,不同于其他的的言语行为,其命题内容是先于言语行为存在的,而宣告类言语行为的实施则成功地保证了命题内容符合于实在,比如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就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且言语行为的发出者必须具备实施这一行为的能力和实力,否则这些言语活动就只是谎言和废话。但并不是这些适切条件都适用于所有的宣告类言语行为中,我们认为,礼貌原则与宣告类言语行为是格格不入的,如果用礼貌的手段执行这一行为,肯定会降低宣告的气势和效果,因此在宣告类言语行为中不必考虑礼貌原则的作用。上面我们提到预备条件是指说话人相信他要做的事情是符合听话人的利益的,但他所要做的事并非是他经常所做的。

预备条件是基于一定的礼貌原则而成立的,说话者是从礼貌地角度出发,使听话者相信他要做的事是符合听话者的利益的。且宣告类的听话者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因此在宣告类言语行为中,预备条件并不适合于所有的情况。从真诚条件出发,前面提到,宣告类言语行为有时候并不是个人的行为,更多情况下是一个机构性的言语行为,既然如此,其真诚性在一定情况下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宣布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在这一情况下,宣告者所说的话不是自愿和出于真心的,当然其说的话不具有诚意,这就违背了适切条件下的真诚条件。整个言语行为的实施是在不平等条约的约束和殖民者的控制下进行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言语行为的适切条件在宣告类言语行为中的解释力和可行性是具有区别的,其中根本条件和命题内容的可行性最高,真诚条件次之,而预备条件最低。

2.2 言语行为适切条件在承诺类言语行为中的功能

承诺类言语行为是指说话者对未来的行为做出不同程度的承诺,且听话者和说话者都共同参与到整个承诺言语行为中。同样的,我们认为言语行为适切条件适用于大多数承诺类言语行为,却不能诠释所有的承诺行为。例如在《傲慢与偏见》中有一句话:I(may safely)promise you never to dance with him.说话人表面上做出了承诺,形式上与直接承诺行为相似,但由添加信息(may safely)可知,说话人并非自愿做出该承诺,该承诺行为的发生是基于某些特殊原因而被迫做出的承诺,具有强制意味。这种情况违背了言语行为适切条件中的诚意条件,即说话者所做出的承诺行为不具有诚意性。

除此之外,在承诺类言语行为中可能会违背预备条件,例如在日本电视剧《一吻定情》中的一个情节,当女主角离开男主角去远方上学,男主角一家去车站送她时,女主角对男主角的弟弟做出承诺:“不要担心我,我很快就会回来。”弟弟听完后虽然做出肯定的回答,但心里却并不想见到女主角。从表面上看女主角做出了承诺,符合言语行为条件,但该承诺却违背了言语行为规则中的准备条件,承诺言语行为的发生是以听话人期待说话人执行某一种行为动作为前提的。也就是说,许诺的内容是听话人愿意接受的。因此,女主角答应大家会很快回来,可听话人未必希望她兑现承诺。

通过分析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言语行为的四个适切条件对多数承诺类的言语行为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针对在特殊语境下实现的承诺行为的解释力却存在不足。满足预备条件和真诚条件是以说话人和听话人所期待承诺内容的实现为前提,这种观点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行的,但是有也一部分例外的情况。由于在特定环境下为了达到特定的效果,有些许诺类言语行为并非听话者愿意听到的内容,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可能是说活人不清楚听话人的想法;或者是由于文化、风俗和价值观的不同,让听话者觉得不愉快;又或者是说话者故意为之,从而使听话者明白说话者的言外之意。因此,同适切条件在宣告类言语行为中的解释力和可行性相似,真诚条件和预备条件在特定的承诺类言语行为中的解释力和可行力较低。

2.3 言语行为适切条件在道歉类言语行为中的功能

道歉是一种弥补性的行为,这一行为的产生源于说话者对听话者的冒犯。Searle认为,道歉类言语行为的成功实施也要满足言语行为的四种适切条件。但是我们通过分析不同的语料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道歉行为都满足这四类基本的适切条件。如果一个小孩受人欺负,情急之下把欺负他的同学打了。老师态度很严厉,一定要那小孩向同学赔礼道歉。小孩觉得很委屈,但迫于老师的压力,硬着头皮朝反方向说了一声“对不起”。他的行为构成了道歉,我们也通常把它认作是道歉类言语行为。但是它却违背了真诚条件,说话人并不愿意去做这件事,小孩不想跟欺负他的人道歉,他的道歉不是发自内心的自愿行为,是外界力的逼迫让他实施了这一道歉行为。

通过对道歉类言语行为的分析,我们发现,受语境和多种因素的影响,真诚条件在道歉类言语行为中的解释力和可行性较弱。由此可见,Searle提出的言语行为的四个适切条件给语用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仍然存在局限性,言语行为做为语用学重要的一部分,其分析还应该结合认知和社会文化等因素,从而进一步完善该理论。

3 言语行为适切条件在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中的功能

言语行为的实施会根据说话者和听话者的亲疏关系的不同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不一样。特别是在请求类的言语行为中,这种关系的体现会更加的明显。在礼貌原则的基础上,这种请求类的言语行为一般会比较间接,换言之,其存在一定的言外之意。言语行为的四种适切条件在直接性言语行为中解释力和可行性较高,一般的直接言语行为都会遵循这四种条件。但是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这四种条件还是存在一定可行性的局限性。

从直接言语行为来看请求类的言语行为,求人办事,说话者相信听话者将要做这件事,而且知道请求听话者做的事有难度,是听话者很少做的。说话者想要听话人去做这件事,而且会想尽办法说服听话者去按照他的愿望去完成这件事。由此看来,直接请求的言语行为一般都是遵循这四个条件的。但是因为语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请求类言语行为的方式也会不一样。如果上司要求职员做某件事情,通常都会采用直接请求策略提出请求。因为在东方文化中,上司的地位通常被认为高于职员的地位,他们对职员的请求也就相当于命令,所以也就通常不考虑听话者的利益。听话者虽然不想完成额外的工作,但为了保住饭碗也就不得不接受其请求。若分析言语行为不考虑其文化背景和语境,整个语言交际就无法正常进行,言语分析也缺少理论支撑。由此可见,语境在分析言语行为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境的介入可能会使言语行为的适切条件在请求类的言语行为中的可行力和解释力降低,特别是削弱真诚条件和预备条件的解释力。

通过分析上述例子我们可以得出,在大多数直接请求类言语行为中,其言语行为适切条件适用于此类行为,但在特殊情况下,因为语境和社会背景的介入,人们的语言表达习惯和一些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可能会降低某些条件在其中的解释力和可行性。

4 结论

本文在Searle 提出的言语行为四种适切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证实了这四种适切条件在其中的解释力和可行性。其中在宣告类、道歉类和承诺类言语行为中,预备条件和真诚条件在特殊情况下在此类言语行为中的解释力和可行性较低。在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中,这四种适切条件在一般情况下适用于与直接言语行为,但在部分情况下,由于语境的介入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也会削弱部分适切条件的功能性。总体来看,四种条件的作用也有规律可循,命题内容和根本条件的解释力最高,而真诚条件和预备条件的解释力较差。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适切条件都适用于言语行为,对言语行为的分析要综合多重因素,同时也强调了语境在分析言语行为中的重要性。

[1] Austin.J 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2] Searle.John R.Expression and Mean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3] 付习涛(Fu Xitao), 2005, 论言语行为的性质[J].《语言学》

[4] 何兆熊(He Zhaoxiong), 2000, 《新编语言学概要》[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 何自然(He Ziran), 1997,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素静(1993-),女,汉族,山东寿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听话者宣告可行性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从一件无效宣告请求案谈专利申请过程中的几点启示和建议
雪季
对日语终助词「ね」、「よ」功能的比较和简析
有些话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让学生“听话”
HDL-C,LDL-C,CK-MB和RBP使用朗道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的可行性探讨
创造是一种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