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阈下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综述
2017-11-30王丽
王丽
摘要:以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接受美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的文献成果为依据,展开综述性研究,着重从接受美学概念、接受美学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应用的价值和方法等方面展开总结分析,结果发现:国外学者较为侧重接受美学概念的研究,国内学者则侧重接受美学应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的案例及策略性研究,有关接受美学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成熟应用性研究成果相对稀缺,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
关键词:接受美学;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关于接受美学概念界定的研究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HansRobertJaus,他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对接受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接受美学是一种从观众角度出发,以观众的主体思维和审美视角为原则,进行文学艺术创造的理念。Eagleton,T(1985)对HansRobertJaus的研究进行了延伸,认为:将接受美学用于文学翻译,需要强调接受者的需求和审美意识对文学作品的调节机制,读者是文学作品阅读的能动主题。
(二)关于接受美学应用在文学翻译方面的价值和方法研究
GuttE.A(2000)则指出:翻译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必须以作者的年龄、审美需求为中心。PauletteBourgeoiS(1993)则认为:接受美学理论使文学翻译研究演变成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它改变了传统的翻译观念,对儿童文学翻译有着巨大的指导价值。BrendaClark(1993)指出:接受美学理论使文学翻译从传统的文本中心论,向读者中心论转变,提升了受众和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Rowling,J.K(2007)对运用接受美学理论翻译儿童文学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认为:运用该理论进行文学方法时,需要先确定翻译的切入点,例如,句式、语言、结构、风格,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节性翻译。OSullivan(2005)则指出:注重押韵与节奏的控制,是应用接受美学理论,展开儿童文学翻译应重点关注的策略。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一)关于接受美学应用于外国儿童文学汉译的案例研究
项思琪(2015)应用接受美学理论,以张白桦的《格林童话》译本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并得出结论:该译本是接受美学视角下比较成功的尝试。王辰(2014)以《彼得.潘》为个案,分析了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形式,指出:接受美学注重讨论读者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及其所发挥的作用,而该部译作的正是充分借助了接受美学的这一理念,才得以大放异彩。李健(2014)以《老人与海》为例,分析了接受美学视阈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理念,指出:在尽量保留原作风格的同时兼顾了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是该部译作的成功之处。
(二)关于接受美学应用于外国儿童文学汉译方法的总结研究
楚蕊玲(2013)认为:在应用接受美学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重点关于语言文字的处理,由于儿童天生喜欢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因此,在翻译时应考虑上述儿童个性特征。靳涛(2015)指出:注重词汇的规范性和趣味性,语句的简洁和晓畅,是应用接受美学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把握的核心策略。李庆明(2014)提出了“召唤性”翻译结构理念,该理念以读者的思想观为核心,并将其余接受美学进行融合,引入翻译领域。李雨帆(2015)认为:以目标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是接受美学翻译技巧的核心。赵玉彬(2011)指出:应用接受美学进行儿童文学翻译,要从儿童的心理、认知、审美角度出发,展开工作。张硕(2011)认为:译者应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特殊性,综合应用接受美学,用目标语言表现翻译著作中的童趣。
三、研究综述分析
就整体的研究情况而言,国外学者较为侧重接受美学概念,以及接受美学应用在儿童文学翻译中价值和方法的理论性研究层面,在研究成果上,对接受美学的理论概念进行了较为详实的界定。而国内学者的研究方向与国外则存在差异,较为侧重接受美学应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的案例研究,以及由翻译案例所总结出的方法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总体而言,已有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然而,已有的研究成果也从不同程度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学者们对于接受美学应用于儿童文学汉译的实践性研究,存在切入点过于相似的状況,即:大多数文献研究的切入点,集中在原著的语言、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角度,鲜少有一些新颖的研究切入点提及,即使有一些新颖的研究视角,但研究深度不够,结论也大多停留在表层,推广价值不足。因此,关于接受美学应用于儿童文学汉译创新视角的研究,应成为该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楚蕊玲.论接受美学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为译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10):42-43.
[2]项思琪,张白桦.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以张白桦的《格林童话》译本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6):121-123.
(作者单位:上饶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