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制播模式的创新策略
2017-11-29李美萍
李美萍
关键词:新媒体;纪录片;制播模式;单向传播;交互式传播;微纪录;众筹运营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与平台,新媒体的发展为纪录片拓展了一个面向广大受众传播的空间,改变了纪录片的传播和接受路径:纪录片在选题上由主要表现国家主流价值观转向了关注网络热议话题,在传播方式上由单向传播变为了交互式的双向传播,在叙事策略上从长记录叙事走向了微记录叙事,在筹资运作上从单一出资走向了众筹。这些变化暗含着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制播模式的创新,纪录片策略地应对了新媒体带来的新的生态环境,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7)05-0097-05
The Innovation Strategy of Documentary Production and
Transmission Mode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LI Meip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Xizang Minzu University, Xianyang 712082, China)
Key words: new media; documentary film; production and transmission mode; oneway transmission;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microdocumenting; crowfunded operation
Abstract: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he documentary is ushering in a new development space and platform, and is able to face squarely to mass recipients, hence th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modes of documentary have been changed. In terms of the theme selection,there has been mainly a shift from the national mainstream topics to internet hot issues. The transmission mode is changing from oneway to interaction,the narrative mode from long record to micro record, and the financing operation mode from a single investor to crowdfunding. These changes imply an innovation of documentary production and imparting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nd a tactful reaction on the part of documentary to the new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rought about by the new media, and an embarkation of documentary on a new development path.
當下社会正处于数字技术不断更迭的新媒体时代,大众了解和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从传统媒体到电视媒体再到现下日益流行的新媒体,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及手机APP客户端的日益完善,使视频、微博、微信朋友圈、论坛、贴吧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输方式应接不暇的出现在我们生活之中,成为了我们每天必需关注的事情。新媒体的出现和繁荣不仅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播放模式,同时也促进了播放终端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为纪录片的内容、题材、传播形式、受众的普及以及筹资方式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拟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何去何从的问题,认为既要总结和探索纪录片在新媒体影响下的发展策略,又要使纪录片如清流一般在新媒体发展中继续前行。
一、新媒体为纪录片创作带来了契机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丰富了纪录片的选题,吸引了新的受众群体,改变了纪录片原有的商业运作和传播模式,在市场营销层面激发了更多的商机。具体来讲,新媒体丰富了纪录片的选题范围,由于创作门槛的降低,纪录片更为丰富和多元的内容得以展现。从被摄对象的类型来讲,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群像与人们的常规认识具有反差性,边缘群体开始进入到纪录片表现领域,且呈上扬趋势。从微纪录角度来说,微纪录片在传播内容、传播源头、传播意义等方面都做了一些调整,在不失真实的创作原则下,粗线条的单一叙事手法、本色视角的讲述、多元价值观都潜在地影响着纪录片的受众。新媒体的繁荣同时也扩张了纪录片的传播领域,崔燕振曾指出,“有了数据的指导和引领,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和推广,包括纪录片的产业开发,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开端”①。新媒体给纪录片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平台,可利用大数据的分析为纪录片的创作方向、推广、传播提供可行性极强的数据支撑,在受众的培养与扩大方面,创作者可以精确地将纪录片投放给最有可能的人群,利用新媒体的便利性与交互性的双向传播模式提高受众的数量和质量。
从纪录片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在表现主流价值观方面还是受众的文化知识层次方面,纪录片曾经被贴上了“精英文化”的标签。新媒体的发展为纪录片开拓了一个面向广大受众传播的机会,也改变了纪录片传播和接受的路径。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把信息的传播划分为两个媒介时代,新媒体出现之前的大众媒介时代被称为第一媒介时代,这一时代的传播是由少数文化精英和知识分子主导的由上到下的单向传播,在这样的传播模式下,纪录片从制作到播出都披上了“精英”的外衣,虽然在媒体运营中纪录片不能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因其代表了一个媒体或一个群体的思想高度,所以即使内容并不为大众喜欢,也因占据媒体的话语的制高点而存在着。随着第二媒介时代的到来,社会信息的生产、传播、反馈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纪录片逐渐被撕去了“精英文化”的标签。一旦撕去了“精英文化”的标签后,纪录片很快找到了与市场相适宜的制播模式,拓展出了更为广阔的发展道路。2010年伊始,微博自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为纪录片提供了一个展现自身的舞台;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通过微博的转发和评论,以分享和关注的方式让更多人主动去接触和了解影片,扩大了该片的影响,最终使《舌尖上的中国》在各类互联网媒体中获得观者如云的收视效果;2015年收入超过千万元的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也是通过“众筹”新颖的宣传和发行模式,吸引了无数受众。endprint
新媒体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拓宽了纪录片的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同时也为纪录片带来制造题材、寻找题材及消费题材的能力,使纪录片在内容、题材与技术方面融合,形成了新的“真实”判断标准,给受众带来的是更丰富更立体的观赏感受,促成了纪录片新的发展方向。
二、选题:从主流话题到对热议话题的关注
纪录片的制作是从选题开始的。新媒体以其在信息资讯方面搜索和传播速度比传统媒体更快速的优势,逐渐参与到了纪录片的选题制作之中。新媒体引发了纪录片由过去着重表现国家主流价值观变为逐步吸纳对网络热议话题的关注,一以贯之的是多元传播媒介中的纪录片仍坚守对真实的追求。众所周知,纪录片最重要的特点是真实,国内学者王迟教授关于纪录片曾提出:“从格里尔逊到温斯顿,80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对纪录片的界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奉行多年的真实性范式已经被抛弃,创作者的创作立场、观众的接受行为成了新的界定依据。但不应忽略的是,虽然真实性范式已经破产,但真实性问题却从不曾远离。历史显示,不同时代、不同人界定纪录片的思路、方式各有不同,但每种解决方案的核心部分却都还是在处理同样一个问题,即真实性问题。”〔1〕随着新媒体的盛行,网络上流行和热议的话题也越来越多,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正逐渐被全民参与的新媒体所冲击,纪录片创作者更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拥有分辨网络舆情是非善伪的能力,甄别选择那些全民热议、社会边缘的话题作为创作题材。
传播环境的改变可以说是纪录片选题改变的母体,新媒体形成气候以前因为话语权掌控在知识分子手中,他们关注的议题更多的是国家议题和政府议题,人文性的关怀虽然也有,但是没能成为传播的主旋律,很多关注边缘人群的纪录片都在“地下”传播,如胡杰的系列作品、陈为军的作品。随着传播方式的改变,纪录片的选题得到了拓宽,不仅仅是弘扬主旋律的题材有被制作被传播的机会,更多边缘人群的生活也被纳入了纪录片的题材范围。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纪录片大都表现具有主流价值观的主题,纪录片的作用就是传递正能量和宣传国家形象,《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两部纪录片跨越长江沿岸十二个省市,第一次直观的向观众呈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表现了长江流域历史和人文的变迁,该片极具历史厚重感。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开始选择当下热议话题为主要表现题材,主要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再现。从关注社会议题、主流价值观到关注当下热议和流行话题的转变,标志着新媒体文化的流行特质与纪录片朴实纪录的完美结合。在大数据流行的时代,纪录片开始挖掘那些未被开发的话题,选择之前从未敢选的题材,选题的拓展既适应了社会发展变化的主题,也满足了受众对多元主体题材的关注。新媒体视域下纪录片在选题方面开始转向那些从未表现过的新鲜话题,如《我在故宫修文物》选择了美丽而又神秘的故宫以及那里的稀世珍宝和修复这些珍宝的文物修复者的故事。《人间世》聚焦现实热点话题,影片以医院为拍摄地点,表现了医生与患者在面临病痛生死考验时的重大选择,以及医生在面对病人病情和家属不理解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急救工作,从而反映真实的现实医患关系。范立欣执导的《归途列车》选择了春节与春运的宏大主题,以中国农民工为题材,讲述了四川广安农村张昌华和陈素琴一家在广东打工的故事。每年临近春节,各类媒体中关于春运的图景转发无数,“春运”都会成为网络热搜词。《国家任务》则表现了国家公安特警在面对持械歹徒时的英勇神武,防爆和处置突发事件时的临危不惧,全方位展现了中国特警在维护人民利益以及保卫国家安全过程中的牺牲精神与大爱。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紀录片制作方已经在有意识的寻找网络热议话题,并致力于挖掘和发现未被开发而网民又热议的纪录片题材,以期获得新媒体时代网络大众的广泛认同与回应。
新媒体的出现和繁荣潜在地影响了纪录片主题的选择,这是社会变革的自然产物。新媒体环境给纪录片带来的话语平台的开发和制作技术门槛的降低,提高了纪录片创作者的创作热情,给纪录片创作者带来了更多的创作机会,使纪录片呈枝繁叶茂之势。
三、传播:从单向传播到交互式传播
单向传播是指线性播出,而互联网时代则以资源共享的方式突破了原有传播模式。互联网时代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随时获取各种资讯和影片,同时可在具有弹幕功能的播放网站对作品发表评论,并可与其他观众甚至与创作者讨论作品。在互联网的交互式传播模式中,影片可以无数次地被网友转发、评论,观众会带着“审美”或“审丑”的心理去观看影片,以赞美或吐槽的方式在网络上及时发布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信息交互会扩大作品的传播面。
新媒体视域下的纪录片在选材和传播形式上注重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并增强受众的参与度。从技术与传播角度来看,纪录片创作者在提高制作技术的同时还应组建高效团队来进行新媒体的运营。现代的网络和新媒体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快餐消费化的时代,人们只选择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2016年1月央视9套播出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该片选择了很多有关故宫神秘又令人感兴趣的故事,当时在央视播出的时候反响平平,但当制作方把影片放在具有弹幕功能的网络视频网站上之后,这部纪录片却一夜爆红,网络点击量超过100万,豆瓣评分也高达9.4分,评分甚至超过了同期热播的电视剧。为什么该片在新媒体平台播出后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什么该片在具有弹幕功能的网站上播放能获得全民热议?因为它迎合了普通人的猎奇心理,故宫神秘而又美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人们想深入地了解它。《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现代人物与古老文物、工业社会与手工匠人、都市生活与神秘职业这三对矛盾构成了该片的特殊看点,而且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观众在具有弹幕功能的网站通过及时的评论就可实现对纪录片内容的解构与重构。《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络上的爆红不是一次偶然,而是新媒体运作中各方合力的作用。影片在网络播出后片中修复文物的师傅们成了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红”,随着大批网络观众的助推,该片通过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等自媒体的转发赢得了更多的口碑,加之传统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该片完成了一次从无人问津到全民热议的完美“逆袭”。endprint
新媒体的兴起为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它促进了当下纪录片的推广与传播,无论是《我在故宫修文物》还是当年火爆微博的《舌尖上的中国》,互联网的威力可谓是功不可没。以手机视频APP等移动终端为例,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视频,微博上的热搜或是微信朋友圈的转发都可以引起我们的关注。当下的纪录片应利用新媒体的方便快捷、具有交互性等特点,选取内容更加丰富化、更能贴近现实生活的题材,创作出更多能反映时代风貌、老百姓生活、价值观念更新的纪录片。
四、叙事:长纪录到微纪录
微纪录片是新媒体的产物。与传统长纪录片完整的叙事特征不同,新媒体时代纪录片亚片种、微纪录片更多讲究的是叙事的片段化。随着网络、手机等媒介技术的发达,电影文化市场更加关注精短的影像,热衷于反映与再现瞬时性的历史和正在发生的故事。微纪录片具有传播及时的优势,人人都可以是导演,可以是片中人,可以是亲历者,无论在叙事方式还是表现形式方面,新媒体下纪录片开始逐渐适合快餐文化欣赏要求和满足受众心理需求。
微纪录片通过短小精悍的影像篇幅,从点到面书写和展现细微的生活点滴,借用手机等移动终端方便快捷的播出形式,反映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现实。麦克卢汉曾说:“技术进步一次又一次地使每一种情景的特征都发生逆转。自动化时代将是一个自己动手的时代。”〔2〕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是记录者和创作者,微纪录片《韵动中国》是2013年由56个素未谋面的摄影师通过网络自发兴起的微纪录活动,摄影师们用延时摄影的方法分别拍摄自己所在城市的美景,通过网络上传最终编辑完成一部仅11分钟的微纪录短片。2016年爱奇艺首届“互联网+微纪录”选题征集孵化活动就是对互联网时代微纪录片的一次挑战与革新,大众参与使得“人人都为导演”,让传播者以无处不在的优势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任何具有纪录价值的事件都可能成为微纪录片的拍摄对象,如此海量的创作者和拍摄题材在传统媒体时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微纪录片创作者在秉承纪录片创作原则底线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化的运营模式,以自媒体的传播,拓宽了纪录片在移动媒体、APP、手机游戏等程序平台的运用范围与力度,从而吸引了更多年轻的观众观看纪录片。因此微纪录片运营方也要深入拓展、全面部署一部纪录片与电视台、互联网、全媒体的合作格局,在未来更广阔的商业市场上开辟出一条更有发展潜力的路径,并且要不断对纪录片的内容进行多元化和深入的挖掘,扩大它的发展空间,改变过去那种少数人看纪录片的现状,找到新的纪录片市场突破点,在改变和增加纪录片接受群体的同时扩大纪录片的市场效应。
微纪录片的出现依托于新媒体网络的传播媒介,叙事形式逐渐向网络传播时间较短及篇幅有限的特点方面转变,但也存在微纪录片在缩短叙事时间方面是否对纪录片真实性的叙事原则有所改变,大量剪辑对纪录片叙事是否形成干扰,与传统的纪录电影、直接电影、真实电影的定义是否一致等问题。网络上将微纪录片定义为“用微电影的语言,记录现实社会生活的片段或再现真实的历史”〔3〕,此定义生动又形象的表达了微纪录片在叙事方面以小见大的特点。德国著名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电影的本性》中曾经提到:纪录片的全部声像内容应该完全来自物质现实,即纪录片所展示的全部声像内容都应以一种客观的物质现实存在于摄影机与拍摄者之间,纪录片的真实来自于那种曾经真实的出现于摄影机和拍摄者之间的客观现实的即时纪录〔4〕。克拉考尔的这个观点强调了纪录片的内容应尊重客观现实,网络大时代下的微纪录创作者更应该像传统长纪錄片创作者一样,在创作的时候把握真实性原则,保持被摄事物原有的真实。同时结合当下新媒体大融合的环境,考虑到移动媒体的传播特性,使纪录片的内容更加精品化,形式更加多元化,以满足观众的心理预期,为让受众主动寻找和观看纪录片埋下伏笔〔5〕。
五、筹资:从单一出资到众筹运营
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正逐步克服“筹资难”“筹资单一”的屏障,努力挣脱传统筹资单一依靠政府支持、电台预算、简单的企商结合的筹资方式带来的不利于纪录片社会化的束缚。众筹(crowdfunding)的出现在投资主体大众化和融资渠道平台化方面大显身手,迅速推进了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融入社会的进度。看到这一新型筹资方式带来的巨大商业利润,一些传统的纪录片制作机构运用新的创作理念和方式实现了转型,各大视频网站也频频加大在纪录片领域的投入,甚至尝试让在新型筹资方式下所拍摄的纪录片在院线试水,以吸引更多观众。
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以怎样的方式融入新的产业链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纪录片本身具有的文化传承与担当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走向全面商业化的道路,这是全世界的共识。为坚持纪录片的文化传承与担当的属性,世界各国较为通用的做法是国家不仅在法律层面给予保障,还开辟专门的电影院线,以促使纪录片向新媒体平台延伸等〔6〕。对此,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年度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评审办法》《关于推荐优秀国产纪录片的通知》等政策,为纪录片发展进行政策倾斜与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已形成了地方和中央各有侧重、直接投资和专项拨付双管齐下的局面。然而政府的投资仍无法满足纪录片的强劲发展需要,其他社会资金灵活多元的融入就成为一种必需,于是通过新媒体方式融资的“众筹”(crowdfunding)模式开始进入纪录片领域并成为最为灵活的资金筹集方式,《边境少女》《希望在行动》《上学歌》《迷失的家园》《喜马拉雅天梯》等都是“众筹”模式运作的经典案例。《喜马拉雅天梯》就运用了“众筹”这一宣传和发行手段,宣传词“你愿意在电影院里遇到这些藏族登山少年吗?你可以选择参加首映礼来支持我们,首映礼定在五座城市……每场会有60名的支持名额”,为该片的高效益上线和巨大利润的锁定贡献不菲。
客观地看,这种在体制之外以民间资金融资方式来支持纪录片发展的新型筹资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媒体环境下既能激发民间的资金力量以促进经济发展,也能为纪录片制作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更能为纪录片的传播开辟一条金光大道。endprint
网络“众筹”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新媒体的繁荣产生的一种群体性成功合作模式,它的双向互动、相依相随的特性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一些知名的“众筹”品牌如淘宝众筹、京东众筹、点名时间均涉及纪录片的制作。纪录片因受众群体、播放时间、资金回收各方面的原因,更需要在拍摄制作环节、衍生品环节、推广宣传环节适度融入众筹的元素,在资金来源增多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粉丝,从而促进纪录片的发展与繁荣。
六、结语
我们在讨论新媒体为纪录片带来发展和契机的同时,也应该感受到纪录片为网络时代环境下的觀众文化素养提高所作的努力。纪录片以其简单的叙事、白描朴实的手法表达着其特有的情怀,如历史题材纪录片中明君与仁人志士面对历史变革与大动荡时笃定的心态与执着的坚守;关注民生的纪录片中芸芸众生对儒释道文化的丰富的演绎;本土风俗纪录片中,国人对美丽山川、鸟兽虫鱼、故乡美味的赞美、珍爱与暖色的回忆。新媒体视域下的纪录片要获得长久、良性发展,不但要顺应时代发展,而且要坚守对文化的传承。
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拥有了很大的发展平台,由新媒体所引发的媒介生态革命不仅生成了新的节目形态和内容,也影响着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和制作模式〔7〕。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优势以及新媒体为纪录片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纪录片更应该追求题材的新颖,表现形式的多样,并保持纪录片的真实性特征,通过真实的表达引发人们去思考各类问题。
注释:①
转引自戴艺蓉、牛梦笛《新媒体成纪录片传播重镇》,见《光明日报》2014年5月28日第5版。
参考文献:〔1〕
王迟.真实性问题与纪录片的定义〔J〕.中国电视,2013,(9):66.
〔2〕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24.
〔3〕百度百科.微纪录片〔EB/OL〕.(20111111)〔20160917〕.http://baike.baidu.com/view/8766816.htm.
〔4〕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邵牧军,译.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69.
〔5〕周蕾.简析新媒体对中国纪录片的影响〔J〕.新闻世界,2003,(1):11.
〔6〕谢建华.从意义生产到话题消费——新媒体对电视剧制作影响的管窥〔J〕.中国电视,2014,(9):23.
〔7〕何苏六.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25.
(责任编辑:杨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