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2017-11-29曹燕胡子祥张利民雷芳

关键词:时代价值

曹燕 胡子祥 张利民 雷芳

关键词: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精神;时代价值

摘要:灾区人民是抗震救灾活动的特殊参与力量。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源于他们直接参与的抗震救灾实践,还源于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精神内涵包括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百折不挠、英勇顽强的乐观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强精神,它不仅是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的强大精神力量,还是激发和鼓舞全国人民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力,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彰显。

中图分类号:632.5

文献标志碼:A文章编号:1009-4474(2017)05-0121-07

On the Earthquake Relief Spirit of the People in the

Disaster Area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s

CAO Yan, HU Zixiang, ZHANG Limin, LEI Fang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1756, China)

Key words: people in disaster areas; spirit of earthquake relief; contemporary value

Abstract: The people in the disaster area are the particular forces in the practice of earthquake relief. The antiearthquake spirits of the people come not only from their direct involvement in the practice of earthquake relief activities, but also from the spirits of reform and openingout trend,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and the confidence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pirits ar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spirits include the spirit of dedication such as selflessness and sacrifice for others, the spirit of optimism such as tenacity, bravery and indomitability and the spirit of perseverance such as hard working and selfreliance. They are not only the spiritual powers of earthquake disaster relief in the disaster area, and strong spirits to encourage the Chinese people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but also the highlight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抗震救灾精神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广泛参与的抗震救灾实践。灾区人民是地震灾害的亲历者,同时也是抗震救灾的参与者,一方面他们朴实平凡,经历灾害重创,更为深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和死亡的距离,是属于需要情感慰藉和经济援助的受灾者;另一方面,他们直面沉重的生命、财产和精神损失,能够及时自救互救,克服伤痛,积极投身家园重建之中,成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主力军。因此,在灾区人民身上所展现出的独特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普遍意义上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一、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精神的形成

抗震救灾是全国各地区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应对自然灾害这个“敌人”的实践活动。正是在历次抗震救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民族力量,凝练成伟大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它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交汇点,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更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升华。

作为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精神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时代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过多次特大地震,每一次大地震的爆发,都是对国家和人民的严峻考验,其中尤以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等影响最大,引发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热切关注。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里氏7.8级地震,唐山、天津和北京三地区累计死亡达二十四万两千多人,灾情之严重,损失之巨大,被称为“二十世纪全球十大灾难之一”〔1〕。在当时经济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的时代背景下,唐山人民依然凭着顽强的意志力,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这是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灾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引领和带动部队、医疗卫生人员、新闻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等各方面力量赶赴灾区,开展了一场中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汶川抗震救灾涌现出的历史进步性,得益于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不断完善所取得的伟大成就〔2〕。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是继汶川地震之后又一次较大的地震灾害。由于震中处于少数民族聚居区,此次抗震救灾集中彰显了全国人民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广大网友利用微博进行全天候直播,让全国上下都能及时了解灾情并积极参与其中,传递社会责任。截至2010年6月9日12时,全国接收捐款捐物共计75.29亿元〔3〕。坚强、团结、自信的中国得到海内外一致认可,外媒评论中国“感动了世界”、“赢得世界赞誉”〔4〕。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大地震所处的时期略有不同,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是战胜自然灾害的共同时代特征。endprint

(二)实践根源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人民在历次抗震救灾实践中锤炼而成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5〕,历史一再证明,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主体和力量源泉。在抗震救灾这类特殊而重大的历史实践中,党的群众路线得到落实,人民主体力量更是得以进一步彰显:首先,一切为了群众的宗旨是抗震救灾实践的原动力。胡锦涛同志在指导汶川抗震救灾中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的期盼为念,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6〕历史的經验教训告诉我们“时间就是生命,灾情就是命令”,因此“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思想成为党领导抗震救灾实践活动的最高指导方针,抢救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成为历次抗震救灾实践的首要任务,这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一切为了群众宗旨的践行。其次,一切依靠群众,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抗震救灾的基本工作路线。地震灾区人民是抗震救灾实践活动中特殊且不可或缺的参与力量,与非灾区人民相比,他们无疑是地震的幸存者、受助者,不仅要遭受各种各样的身体创伤,还要忍受亲人遇难、家园被毁的精神痛苦。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自发组织救助被困群众,无偿提供食物、饮用水和避难场所,帮助政府分发救灾物资等,成为抗震救灾队伍中的一支强大的主力军,展现出善良淳朴、舍己为人的风貌,自救互救、斗志昂扬的品格。据统计,汶川地震救出的总人数约8.7万人,其中自救互救约7万人,军队救出约1万人,专业救援队合计救出7439人〔7〕。自助者天助之,在玉树地震中96%左右的人参加了自救互救〔8〕。

(三)制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协调组织的优越性,这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比拟的。首先,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特征和最大的优势,是灾区人民能积极参与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关键。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迅速把抗震救灾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作出“以人为本,以抢救人民群众生命为首要任务”的重要指示,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亲临一线,胡锦涛同志亦多次亲自到灾区慰问群众。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对于灾区人民而言,就是一颗定心丸,极大鼓舞和坚定了灾区人民团结一心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的勇气和信心。正如习近平在纪念唐山地震四十周年讲话中指出的,“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之所以能够在条件相当艰苦的情况下取得显著成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大灾大难面前,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吃苦在前,冲锋在前,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党的力量来自人民,只要党把人民凝聚起来,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就能经受住前进道路上的各种严峻考验,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9〕。其次,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以发挥的关键。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从救灾部署、打通生命救援线到人民解放军、医生和志愿者倾情出动,再到捐款捐物、支持重建,全国人民和灾区拧成一股绳,结成一条心。“大灾之中有大爱”,广大灾区群众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团结各方渡难关的优越性,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了主人翁意识,在家园重建的工作和生活中就能自觉增强责任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加自觉地为把灾区重建为美好家园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10〕。

(四)文化渊源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1〕。中华民族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古有崇德向善、仁者爱人、自强不息、扶危济困等优秀传统文化,近有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融合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后,面对西方价值观的泛滥,中国人民依然迸发出生生不息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特区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都是富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化是精神的载体,这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流淌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血液,极大地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总之,历数千年厚重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鲜明独特且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催生出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精神的文化基石,是激励灾区人民为开创新的未来而努力奋进的思想动力。

二、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精神的基本内涵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作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整个过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灾区人民所铸就的抗震救灾精神具有深刻的内涵。

(一)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地震突发后,由于受通讯技术和地理因素限制,灾情不能及时传递出去,外援不能迅速到达。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灾区人民就是依靠可贵的生命价值观、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和公而忘私的责任意识,互帮互助,抢救生命。如唐山大地震爆发后,由唐山市区60万被困群众通过自救与互救得到救援的人数达到近48万〔12〕。震后不少厂矿设备也出现问题,在紧急关头,唐山发电厂正在值班的工人民兵不顾危险,冒着滚滚热气连续四小时坚持抢修机器〔13〕。不容否认,唐山人民奋勇抢险、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唐山抗震救灾夺取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汶川地震发生之后,由于部分重灾区地处高山峡谷地带,塌方滑坡非常严重,直到第33小时才有救援队伍进入汶川县城〔14〕。但在救援队伍赶到之前,广大灾区人民早已展开自救与互救,先人后己,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譬如,年轻的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孩子,割断了自己的静脉,用鲜血哺育婴儿〔15〕;危险之际,谭千秋老师用双臂紧抱学生,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钢筋水泥,挽救了四名学生的生命;绵竹市天池乡农民张吉福徒步求援后又冒死赶回灾区抢险〔16〕;11岁的小康洁不但成功自救,还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10多名同学和老师〔17〕。还有很多不知名的普通百姓在保护他人生命时牺牲了自己,这些淳朴的人可能是母亲、老师、学生或者护士,他们本可以选择把生的机会留给自己,但却在生死攸关的瞬间选择舍己为人。无数感人至深的生命抢救事迹表明,地震灾害发生后,灾区人民勇敢参与自救互救,自觉发扬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在死亡面前得到不断放大,最后凝聚成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endprint

(二)百折不挠、英勇顽强的乐观精神

主观能动性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环境的重要因素。大地震激发了灾区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发扬百折不挠、英勇顽强的乐观精神,利用强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地震带来的巨大灾难。唐山地震由于发生在人员集中的工业区,成为建国以后破坏最严重的地震灾害,但唐山人民并无畏惧,展现出了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强震发生后被困在井下的赵各庄矿的五名工人,在断电、断粮、缺风、同井上完全失掉联系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团结战斗,患难与共,创造了被困十五天生还的人类生命史上的奇迹〔18〕。“汶川不哭”“玉树不哭”,沉着、镇定的情绪逐渐唤醒了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幸存下来的人们往往会自然分工,女人照顾伤员、孩子与老人,健康的男子汉组成紧急救援队〔19〕。在汶川特大地震的首夜,500多次余震让400多万成都市民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街头度过地震后的第一个夜晚,但街面上十分安静,没有人大声喧哗或吵闹〔20〕。他们坚信党和政府、全国各族人民一定会来帮助他们。地震现场,被压在废墟下的孩子依然不弃不馁,唱着国歌,看书复习,甚至朝着正在想法营救他们的搜救队员和医务人员喊“叔叔阿姨快出去,这里危险!”〔21〕北川有一位坚强的母亲,她的丈夫因保护她而罹难,自己也被压在巨大水泥板下长达三天,但是为了能亲眼见到儿子成才,她毅然砸断自己的右小腿喝血生存,最后甚至亲手锯下右腿脱险〔20〕。在北京2008年残奥会现场,因地震而失去双腿的女孩李月,坐在轮椅上跳出了优美的芭蕾,让无数人热泪盈眶〔22〕。正是对生命充满这种积极乐观的昂扬斗志,灾区人民才能不断突破生命底限,创造生命奇迹。

(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强精神

在发生突如其来、破坏性极大的地震时,面对房屋倒塌、良田被毁、妻离子散的生活重创,灾区人民的意志和斗志都经受着巨大的考验。马克思说过,人为了能创造历史,必须要能够生活。生活要继续下去,防范次生灾害和重建家园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关怀、社会团体的爱心援助下,灾区人民选择忘记悲痛勇往直前,克服地震带来的心理阴影,继承顽强不屈、自力更生的坚强意志,重新树立重建家园的信心与勇气〔23〕。回顾历史,震后的唐山上万个家庭解体,直接经济损失至少在三十亿元以上。但是只过了一个月,唐山就迅速恢复了生产:开滦马家沟矿三号井开始出煤,唐钢炼出了抗震志气钢,唐山电厂开始供电,厂矿的机器进入运作,商店开始营业,“抗震”学校开了学〔24〕。在汶川地震后,失去儿子、儿媳和孙子的农民李成林迅速振作起来,开展生产,顶着烈日给庄稼打农药。“房子可以垮,精神不能垮!”,“既然活下来了,就要活得好一点!”〔15〕这正是普通的灾区人民面对困难时所需要的昂扬斗志。地震,震不断学子们的求学路,震不断农民的乡土情,震不断工业企业的命脉〔25〕,擦干眼泪,继续前行。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友善,相互信任。虽然大部分家庭震后受灾严重,但很多困难的家庭自愿把自己应得的帮扶资金或其他援助让给更困难、更需要帮扶的家庭。灾区人民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强精神,团结互爱、诚信友善的优秀品格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写照,温暖了抗震救灾、恢复生产的整个历程。

三、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精神的时代价值

中华民族是一个在灾难中不断磨砺前行的民族,地震灾难摧毁了人们的物质家园,却唤醒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凝聚在灾区人民身上的抗震救灾精神,是激励每一个中国人战胜灾害、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

(一)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精神是灾区人民抗震救灾实践的强大精神支撑

抗震救灾的第一步就是防灾。地震的不可控性和巨大灾难性使地震预测成为世界难题,在当前地震预测预报还没有过关的情况下,群测群防尤为重要〔26〕。科学证明,地震后生命在缺氧缺水等恶劣状况下,72小时内是最佳救援时间。相对于外部救援人员而言,当地灾民了解家乡的其他成员,熟悉被埋伤员的地理情况,往往能迅速找到伤员及时进行救助,因此灾区人民的自我救援是抢救生命的有效环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一次大地震爆发后,灾区人民都会勇于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及时有效地开展自救与互救,为减轻伤亡情况和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贡献了宝贵力量。在邢台地震中,通过人人、户户、村村、县县的自救与互救,震后最初三小时内,被埋压的灾民几乎全部脱险。而通海—峨山地震中,许多村民通过震后极短时间内开展自救与互救得以幸免,其中高大人民公社脱险的人群中,自身自救、家庭自救和邻里互救的比例分别占588%、18.6%、22.6%〔27〕。

从死亡到重生,灾难转而砥砺灾区人民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怀着对祖国和社会的感恩之情,灾区人民舍己为人、百折不挠、自力更生的抗震救灾精神铸就了他们不等不靠、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28〕,在唐山重建过程中,唐山人民以坚韧自强的精神重新建设新的家园。据新华社报道,唐山全市409所中小学,到1976年9月1日为止,仅用了一个月,已经全部开学上课〔29〕。玉树不倒,青海常青。玉树人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一系列难以想象的攻坚克难、创新创业后,取得了丰硕成果:藏式的民居,宽敞的道路,现代化的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和大规模集中供暖设施成为震后玉树的特色〔30〕。

地震既给灾区人民重建物质家园带来挑战,也为精神家园重建带来了反思。抗震救灾中涌现的感人事迹,提升了灾区人民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重塑了他们的道德伦理境界,在精神家园重建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归属感和成就感〔31〕。

(二)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精神是激发和鼓舞全国人民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力

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精神是全国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的优良作风,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风貌。在声势浩大的抗震救灾实践中,人们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和温暖,每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就会被激发出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灾区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心之所向、力之所往。从灾区人民参与的抗震救灾实践中,人们感受到了信心和力量,试想,他们在那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都能屹立不倒,我们其他人又有什么理由不敢于拼搏、勇往直前呢?国务院设立2008年5月19~21日為全国默哀日,不仅是为了表达对大地震遇难同胞的哀悼,更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记住历史的悲痛,自强不息、奋勇前行。灾区人民的抗震救灾精神赋予了中国人民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鼓舞着全国人民的士气,是人们战胜困难、坚定信心和勇气的思想动力,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而不懈奋斗。汶川地震五年后,四川全省地方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收入双双实现翻番,汶川灾区成为中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观念更新的实验场〔32〕。可以看到,在历次抗震救灾实践中,全国各族人民都热切地关注着灾区人民,为他们祈祷和奉献,同时也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精神营养和力量,向他们学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这种共同参与和感动中不断得以增强,全国人民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自强不息、开拓进取。endprint

(三)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彰显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危难之际,灾区人民在全国上下以及海内外同胞共同组成的“抗震救灾统一战线”下,发挥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地震后,灾区许多商店坚持诚信经营,绝不哄抬物价,受灾群众自愿拿出自家抢救出来的粮食和他人共享,有的群众还坚持为救援部队准备面汤〔33〕,在此时,“中国人”的身份是令人骄傲自豪的。灾后重建的显著效果,离不开党和政府的科学指导和大力支持,怀着对党的热爱,对全国人民的感激,灾区人民坚持自力更生,担起重任,更加自觉自愿投入到家园重建之中。

关爱生命、以人为本。胡锦涛同志曾在四川召开的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指出:“只要有一线希望,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我们就要做出百倍努力。”在地震发生那一刻,生命突显出自身的珍贵和伟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保护生命、抢救生命,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玉树地震中“数十名教师徒手从废墟中挖出61名孩子”、“僧侣下山帮助救援”……地震中这些感人的细节,昭示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人性的无私与大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奇迹让全国人民为之振奋,生命第一的意识、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34〕。

大灾之下显大爱,这大爱是国家之爱、社会之爱、生命之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危险一旦来临,孩子、老人、妇女自然成为首要保护对象。汶川地震后,同样受灾的四川江油民警蒋晓娟送走自己的孩子为众多灾区的孤儿喂奶〔35〕。正是出于对自己骨肉同胞的热爱,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他们才能在灾难中相互扶持、互相帮助,践行着爱国、和谐、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36〕,又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弘扬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精神,有利于弘扬和践行我国主流价值观,对社会中信仰缺失、道德失范行为进行有力的批判,形塑良好的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

四、结语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的不竭动力。凝聚中国力量,首先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37〕,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这是形成抗震救灾合力,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的根本保障。其次,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离不开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历次抗震救灾实践可以看出,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积极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抗震救灾精神,才能取得抗震救灾实践的伟大胜利。

抗震救灾精神同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等红色资源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38〕。“我们今天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9〕。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指导灾区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强大精神动力,还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同时,它还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提供新的有力支持。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时期,进一步弘揚抗震救灾精神,可以凝聚强大的民族力量,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1〕

代爱华,刘翠红,杨娜玲.大地震留下的记忆——唐山抗震救灾30周年纪念〔J〕.档案天地,2006,(4):4-8.

〔2〕张琳琳.汶川抗震救灾的历史进步性〔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33.

〔3〕潘跃.5月份全国因灾损失逾400亿元已接收玉树抗震救灾捐赠75.29亿元〔N〕.人民日报,20100610(13).

〔4〕王素,祖燕玲,余波,等.抗震救灾:让世界看到一个怎样的中国〔J〕.求是,2008,(15):53-54.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0.

〔6〕马占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京召开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胡锦涛温家宝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14(01).

〔7〕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汶川地震救灾救援工作研究报告〔R〕.北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9:10.

〔8〕王东明,李永佳,陈洪富,等.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自救互救调查情况比较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2,(5):19-25.

〔9〕习近平在河北唐山市考察时强调,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N〕.人民日报,20160729(01).

〔10〕胡锦涛.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701(02).

〔11〕杜尚泽,徐运平.习近平总书记的唐山八小时“弘扬抗震精神,为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160730(01).

〔12〕李贵.从唐山地震看人民群众在抗震减灾中的作用〔J〕.国际地震动态,1993,(6):20-24.

〔13〕骆飞.无敌的力量〔N〕.人民日报,19760827(03).

〔14〕赵亚灰,张晓理.中国地震局应急救援专家强调,“黄金救援时间”过后——废墟下犹存生机〔N〕.人民日报,20080517(05).

〔15〕新华社记者.胜利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一月全景纪录〔N〕.人民日报,20080612(01).

〔16〕震区三日,废墟中闪耀着人性光辉〔EB/OL〕.(20080516) 〔20161120〕 .http://www.china.com.cn/news/zhuanti/wxdz/200805/16/content_15259797htm.endprint

〔17〕罗艾桦,宁彪,马强.倾情救治地震灾区转运伤员羊城汶川一家亲〔N〕.人民日报,20080605(08).

〔18〕十五个昼夜——唐山抗震斗争中的又一个奇迹〔N〕.人民日报,19760821(02).

〔19〕本书编写组. 一切为了生命——抗震救灾中震撼人心的瞬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7,107-112.

〔20〕刘裕国,梁小琴,郭新.成都震后一日——汶川地震后,成都市民用爱心、信心温暖彼此〔N〕.人民日报,20080514(05).

〔21〕陈斌.万众一心,托起生命的希望——献给英勇抗击汶川地震灾害的中国人民〔N〕.人民日报,20080526(08).

〔22〕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国精神——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学习读本(公众版)〔M〕. 成都:天地出版社,2010:120.

〔23〕李艳华. 抗震救灾中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研究——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20.

〔24〕保卫无产阶级专政的钢铁拳头 唐山工人民兵以阶级斗争为纲奋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受到广大群众赞扬〔N〕.人民日报,19760827(04).

〔25〕黄宏.抗震救灾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53.

〔26〕把地震科学技术提到新水平〔N〕.人民日报,19771221(01).

〔27〕苏幼坡,徐美珍,刘英利.自救与互救——严重地震灾后扒救灾民方式〔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34.

〔28〕李斌.大爱无疆重建家园——温家宝在四川地震灾区考察纪实〔N〕.人民日报,20080904(01).

〔29〕唐山市四百零九所中小学全部开学〔N〕.人民日报,19760904(04).

〔30〕张志锋,魏贺.玉树浴火重生首次有了污水处理厂和大规模集中供暖设施〔N〕.人民日报,20140111(01).

〔31〕王素,李明泉,胡卫东. 精神家园的价值建构与实践路径〔J〕.中华文化论坛,2010,(3):21.

〔32〕张忠,孔祥武,张文,等.汶川彰显“中国精神”(巨灾重建五年回眸)——写在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之际(上)〔N〕.人民日报,20130502(01).

〔33〕叔叔,求你喝口面汤吧! 〔EB/OL〕 . (20080521 )〔20161212〕.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21/content_8222105.htm.

〔34〕然玉.温暖细节支撑希望〔N〕.人民日報,20100416(06).

〔35〕女警爱心哺乳灾后婴儿:我只想为他们做点事〔EB/OL〕 .(20080522 )〔20161215〕.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805/22/content_8227330.htm.

〔36〕刘娟.抗震救灾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22.

〔37〕谢春涛. 中国梦我的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124.

〔38〕金鑫,张耀灿. 充分利用抗震救灾的精神资源 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思想教育研究,2008,(7):21-23.

(责任编辑:陈艳艳)

(上接113

页)

主义的基础上,对理性进行分类并实现了理性的自我批判,从而规避了英法启蒙思想中理性的独断和德国思想界对信仰的迷狂,在自由的基础上实现了信仰与理性的和谐。他对于英法启蒙理性和德意志思想传统的双重扬弃,超越了民族国家的思想局限,因而具有普世的价值。

参考文献:〔1〕

周晓亮,主编.西方哲学史(学术版)〔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447.

〔2〕冈萨雷斯.基督教思想史〔M〕.陈泽民,等,译.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2002:1000.

〔3〕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67.

〔4〕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上卷)〔M〕.何光沪,高师宁,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13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5.

〔6〕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八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0.

〔7〕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四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

〔8〕赵林.从哲学思辨到文化比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0.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

〔10〕埃克哈特.埃克哈特大师文集〔M〕.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40.

(责任编辑:武丽霞)endprint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
延安精神对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与传承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习近平廉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