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的思考
2017-11-28田光华
田光华
摘 要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西部地区高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政策,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要充分发挥西部高校地理区位优势、民族地区特色,加强西部高校特色学科发展规划,重点培养西部地区急需人才,制定长期支援政策,形成互利共赢的工作机制,开展多层次交流,推动西部地区高校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双一流 对口支援 西部高校
自2001年6月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以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校、地方政府全力配合,积极探索,精心组织,大力支持西部高校发展,为西部地区培养了大量人才,提高了西部高校的师资质量,改进了西部高校的管理水平,提高了科学研究能力,从总体上加快了西部高校的发展水平。结合目前国家“双一流”建设,下一步,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需要向精准化、系统化、科学化等方面发展。
要保持对口支援政策、工作人员队伍的持续稳定。东部高校要积极研究制定科学的对口支援政策,保持对口支援工作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长期性。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是一件周期较长的事业,现在面临“双一流”建设重要发展窗口期,有很多发展机遇,在制定规划时,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为西部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智力支持,要结合西部高校自然资源和民族特色,全力服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双方高校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建立一套成熟科学的工作制度,做好顶层设计,要围绕对口支援工作,自上而下制定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保证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够和学校的对口支援工作进行紧密衔接。
要做好对口支援工作,要深入了解西部地区高校的真正需求。西部高校目前的具体发展状况怎么样,遇到了哪些阻力,瓶颈在哪里?西部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特色、办学定位、发展规划结合地区发展情况,提出长期和短期综合性需求,包括对硬件设施、学科建设、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等一揽子计划,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色,不照搬东部高校的发展思路和模式;东部支援高校,要深入了解西部高校所处的发展阶段,系统掌握受援高校的发展方向,了解受援高校的整体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支援计划,做到精准、科学、系统支援。
西部高校要快速发展,学科建设是关键。对口支援学科建设要做到系统化,要有长期计划。受援高校长期以来受环境、资金、师资等限制,学科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同类高校,如照办东部高校学科发展的模式,其发展速度和质量会远远落后,在“双一流”建设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西部高校的学科的发展应该突出地理优势和民族特点,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实际发展,突出办学特色。在具体科学研究方面,双方高校必须以促进受援高校发展为大局,根据受援高校学科发展的实际需求,派出急需人才,最好是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师、学术骨干或者学科带头人,能够把西部高校的学科事业统领发展起来,制定学术发展规划,培养科研梯队人才;东部高校派出的管理干部要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承担起受援高校的管理重任,引领受援高校快速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做到精准化培养,根据西部高校师资的具體需求,培养西部地区最稀缺的人才,同时做好配套保障措施,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留在西部高校,为西部高校的发展做出贡献。在西部高校教师进修培训方面,制定详细的标准和准则,确保进修教师能够学到科学研究、传道受业的真本领。首先,要给进修教师准备周全、完备的后勤保障,确保进修教师能够安心的参加学习科研工作;其次,给进修教师安排专门的辅导教师和团队,进行辅导,确保进修教师能够得到细心的指导;第三,制定考评和奖励体系,对于优秀和表现突出的进修教师进行奖励。实现由“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转变,使进修教师和学习锻炼干部回到原单位后,能显著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培养出新的教学科研团队和管理队伍。
形成良性互动双赢机制。对口支援西部西部高校其实也是双方高校互相合作、相互学习、互利共赢的一种工作机制,东部高校与西部高校之间的对口支援更像是一种兄弟之间的互帮互助,是一种伙伴之间的合作双赢关系。从对口支援工作方式来看,东部高校向西部高校派出挂职干部、支教团队、接收进修教师和学生、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在向西部高校提供无偿物质、技术供援助。
开展多层次交流机制。除了学校层面的合作以外,加大校内各部门院系之间,师生之间多层次交流,使对口支援工作重心全面下移,合作全面深化。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要靠大量的人才为媒介,把知识、技术在双方高校之间进行传递。
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的开展需要结合受援高校的的特点,充分发挥西部高校地理区位优势、民族地区特色,加强西部高校特色学科发展规划,重点培养西部地区急需人才,制定长期支援政策,形成互利共赢的工作机制,开展多层次交流,推动西部地区高校跨越式发展,全力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西部地区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Z].2001-05-10.
[2] 赵波.试析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微观效应与双赢机制[J].教育与现代化,2010(06).
[3] 刘晓光,董维春等.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政策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