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

2017-11-28杨光石振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30期
关键词:转化成因学困生

杨光+石振东

摘 要 当前高校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学困生,学生步入大学后跟不上学习进度造成留级、休学、退学的现象愈发增多。学困生问题的改善有助于学生个人发展和整体学风的提高,因此对于学困生教育和管理依然是学校教育的重点。文章通过观察研究高校学困生的表现,分析学困生的成因,从而找到合适转化方式,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

关键词 学困生 成因 转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1学困生的定义

1.1学困生的心理学定义

心理学一般将学困生定义为智力正常,无明显感官障碍,但学业成绩显著差于其他同学的学生。

1.2高等学校中学困生的定义

大学学困生不同于中学的学困生,不能与“差生”混同。学困生智力水平正常,在学习方面有一定的潜力没有开发,但在其他方面可能有出色之处。往往受外界因素或心理因素影响,不能达到一般学习水平但具有可逆转性的学生。

2学困生的表现

2.1学困生的外在表现

2.1.1沉溺于游戏

学困生由于在学业上跟不上进度,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会选择把较多的精力放在游戏玩乐上。他们试图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虚拟的游戏世界来逃避现实的困境。在寝室玩游戏,在课堂玩手游成为了学困生的一大标志。

2.1.2出勤率差

听不懂、学不会的体验使得学困生不愿意去课堂,即使在课堂也心不在焉。经过一学期的观察结果统计,旷课、迟到的现象多发生在学困生群体。

2.1.3挂科普遍

学困生由于学习基础差、抵制外界诱惑的自制力差、缺少学习的源动力,最终导致课程普遍不合格。这样的结果又变成了学困生不愿上课继续沉溺游戏的恶性循环的重要一环。

2.2学困生的心理内在表现

2.2.1学困生心理压力较大

学困生的心理压力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有来自学业的压力和自身强烈的自责感与自卑感造成的压力。此外,社会对于学困生的消极看法以及家人的关切也会对学困生带来一定的压力。此类心理压力更多地体现在想学却学不好的学困生身上,这部分同学多为学习能力弱或方法不得当的同学。

2.2.2学困生心理弹性小,自我调适力差

弹性是个人内部具体的一种个人力量,拥有心理弹性可以使个体在逆境中仍能发展和适应良好。(from:学优生、学困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心理弹性的提高有助于学困生提高对于学业困境的积极认知、对于情绪的控制和目标的专注,而心理弹性小的同学一般自我调节能力差,难于适应困境。

2.2.3学困生心理自卑、封闭,逃避现实

学困生多内向不愿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其内心的自卑和封闭使其学不懂也不愿去请教和学习。当再次面对挑战时,会选择旷课、缺考来逃避现实。

3高等学校中学困生的成因

造成大学出现学困生的原因很多,在此,我们分为个人因素和外界因素进行分析说明。

3.1个人因素

当前,高校中学困生主体为本身学习基础薄弱、能力差,同时多为中学时期养成了不良学习习惯的学生。这类学生对学习压力转化能力较弱,心理弹性较小。同时,对于愈发增多的外界诱惑自制力不足,并且内心理想信念集体荣誉感的缺失也使他们容易形成自我放弃的心态。

3.2外界因素

3.2.1家庭教育方式因素

部分学困生的成因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着极大的关联。家长的期盼过高,对学生的不断施压及不信任使得学生不愿意与家人沟通,学业遇到困境也不会向家人表露和寻求帮助,久而久之,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拉越大。

3.2.2学校教育方式因素

目前高校普遍呈现出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使得基础薄弱的同学很难跟上进度。并且,大学与中学教学模式不同,也使部分同学一开始就难以适应。

3.2.3社会看法和支持因素

当前社会看法中对于学困生的定义依然为差学生,这使不少学困生心理产生自卑与巨大压力,甚至部分学生开始自暴自弃。此外,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也造成了部分学困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

4高等学校学困生的转化

4.1积极的心理诱导

运用心理学中的“自己人效应”,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取得学生的信任感,让学困生愿意主动讲出存在的困难与想法。同时,从学生心理内部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学习的源动力。

4.2温和的方式方法

“南风效应”启示我们在教育中要以鼓励为主,不能太过强硬,要循循善诱。对于学困生,尤其是内心主动想学却受能力限制学不好的学生,要对他们多进行肯定。同时,帮助学困生发掘自身其他的擅长之处,也利于建立起学生的学习信心。

4.3语言/任务激励

从“罗森塔尔效应”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老师对学生殷切的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懂得给予学生信心和激励,让他们能够主动去发掘自己的潜能。

4.4小目標制定渐进转化方式

帮助学困生制定学习计划目标,根据“登门槛效应”,这个目标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依照学生目前的学习能力,制定不同层次的小目标,从而使学生容易接受,并且可以获得成功的感受。这也便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为之后持续的学习带来保障。

5总结

高校学困生现象普遍,成因分为多种,针对学困生的类型制定合理的转化方式是有效帮扶学困生的方法,是值得高等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探讨和研究的方向。

作者简介:杨光(1994.1-),女,汉族,陕西汉中人,本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石振东(1992.1-),男,汉族,河北沧州人,本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宋广文,骆风,周方芳.学优生、学困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03):48-53.

[2] 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7(01):31-35+95.

[3] 美.柯克.特殊儿童的心理教育[M].汤盛领译.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10.endprint

猜你喜欢

转化成因学困生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