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路径探究

2017-11-28周燕

新闻世界 2017年11期
关键词:传播路径传统文化新媒体

周燕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影响着和谐社会的良好构建,跟随时代的变迁,多样化的媒介载体逐步成为文化传播与弘扬的重要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关键角色,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支撑。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多种文化观念的冲击,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相对薄弱。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有效利用新媒体传播载体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新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路径。笔者从厘清内核、拉近距离、创新内容、技术跟进、队伍建设五个方面进行传播路径探究,以期增进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理解与认同,进而营造更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新媒体;传播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南京财经大学党建思政课题成果论文,作者为课题负责人,课题编号Z-YXW17002。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工作越来越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对如何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开多次阐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与积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对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及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策引导:新形勢下加强高校传统文化传播的必要性

就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而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要建立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2014年,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讲话,要求广大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强调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真正将传统文化日常化、形象化、生活化。[2]2017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3]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另一方面,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高校青年更好地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文化。[4]通过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真善美等多种传统美德的传播,能够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品性。

以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常见传播方式为授课、书籍、广播、报纸等载体。其传播与更新速度相对较慢,加之高校学生对其主动接收的频率日渐减少,导致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新媒体背景下,随着文化多元化以及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合理利用丰富多样的现代化传播手段,将更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新媒体平台自身拥有的传播速度快、传播形式丰富、良好交互性等特征,也为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加强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在高校中传播的必要性,还存在另一方面因素。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出现,“手机一族”和“低头族”在年轻人中的数量也大幅上升。据2017年初,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公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6年12月,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10-29岁的中国网民占到使用网络总人数的50.5%。学生群体仍然成为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到总群体的25.0%),该群体的互联网普及率也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5]对于青年群体而言,长时间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极易造成用户提笔忘字、语言滥用、传统文化内容趋向娱乐化媚俗化等现象,导致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接触与认同感不断弱化。若任由发展,将影响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健康发展,甚至影响高校良好人文氛围的形成。因此,积极借助新媒体工具转变传播思路,丰富传播方式,不断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而唤醒高校学生对其理解与认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显得尤为必要。

二、新媒体环境:挖掘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新方式

新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介形式凭借其独特的传播优势,迅速在高校传播中占据一席之地。高校新媒体平台主要基于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从传播效果的角度来看,新媒体工具可以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现代化转型提供重要的平台。其一,新的媒介载体可打破传统传播思维,以新的内容呈现方式引起受众关注;其二,新的传播方式能够优化创新传播模式,提升传播内容的实际效果。从传播形式来看,经由新媒体平台播出的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多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辅以微视频、网络动图等手段,这一做法避免了传统媒介单一形式的传播局限,更加生动立体地展示优秀的传统文化。此外,较强的扩散速度及开放的受众互动空间,能更好地调动高校学生主动参与及分享的积极性。

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应利用多种宣传方式,形成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立体式全方位传播矩阵。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到,“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一个相对成熟的校园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多种传播形态的共同推进。传统的传播形式如授课、广播、校报、校园电视台等,传播内容具有相对权威的特征,以此为基础借助新媒体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二次宣传,能够提升整体传播效果,共同将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形成规模化。endprint

高校相对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也更加鼓励多元创新的文化展现形式。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播,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重点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工作者可有效借助传统媒体关于优秀文化的热点事件报道,利用知识竞赛、有奖互动等多种形式,调动高校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参与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比如,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一路过关斩将,“飞花令”的出口成章,让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少女的诗词文化底蕴。节目最初经由电视媒介播出时,并未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随着比赛的持续,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从不同角度展开较为深度的二次宣传,将受众的关注热度不断提升。各高校的官方微博、微信平台也纷纷结合该热点,围绕校名、校训、学校特色等抛出定制“飞花令”,推出古诗词填词专题,有效调动了高校师生的参与热情。如扬州大学官方微信发布《扬大最全版飞花令来袭,请您接招!》(2017.2.18)、南京财经大学官方微信推出《看过“武才女”的诗情,今夜赏南财人挥毫的诗意元夜》(2017.2.11)等。

三、瓶颈: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中面临新媒体技术的挑战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信息接受思维与方式,也拓宽了信息获取的渠道与广度。伴随着海量信息的涌现,传统文化在这一载体的传播也受到相应影响。从传播过程的各个具体环节出发,当前,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中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者——新媒体人“翻译”不当,导致传统文化的片面传播

首先,在传统媒体广泛普及的时期,经由书籍、报纸、电视、广播等载体传播的内容,始终有“把关人”的层层审核与校对环节,而新媒体的传播隐匿性与瞬时性,极大的弱化了媒体人的把关作用。[6]其次,无论是传统媒体时期的大众传播方式,还是新媒体环境的分众化传播模式,传播者往往根据最终的传播效果来调整制定传播内容的风格。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解析与传播容易具有娱乐化倾向,导致接收者对信息的片面解读与理解。

(二)传播媒介——受载体特性影响,传播容易陷入娱乐化与庸俗化倾向

新媒体所具备的即时性、便捷性、强扩散性等优势,使传播内容在网络环境下得以较快传播,甚至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舆论场,引起受众关注。而能够形成热门的选题,往往包含娱乐化的特征,加上新媒体移动终端碎片化的解读传播,极有可能消解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此外,新媒体环境下,青年也容易从新的传播平台中接触到西方文化,容易被西方的价值观念所影响,传统文化的素养和印记相对较难体现。

(三)受众——青年对于以新媒体为载体的传统文化接受意识薄弱

作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力量的大学生群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意识相对薄弱,往往会将更多课余精力放在网游、追剧以及所谓的“热门话题”(明星、娱乐、八卦等)。对于以新媒体为载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未养成固定的接收习惯。如何有效地加强高校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其树立更高的民族自信心,是高校思政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路径初探:唤醒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理解与认同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普及,新媒体已逐渐成为影响青年成长的重要因素。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新媒体背景下,探寻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传播方式与路径,达到理想传播效果,以期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成为本部分重点探究的问题。

(一)厘清内核: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典籍诗词,传承于礼仪风尚。在探究新媒体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时,应厘清其核心所在,力求在不更改内容本质的前提下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与传播。当下,以新媒体为载体的文化传播内容正日益顯现出多样化、大众化、生活化的特征。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已逐渐经由新媒体传播给广大受众,不少传统媒体无法完成的动漫、智力游戏等传播内容也在新媒体的独特制作下,成为大众喜爱的文化消遣方式。[7]

德育文化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即便在碎片化、瞬时性的新媒体环境,仍应将传统文化的普及融入日常传播的点滴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高校校园建设的重要任务,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普及与传播,则是形成良好人文校园环境的必要条件。高校工作者应当利用新媒体工具,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拉近距离:借助新媒体开展各类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主题活动,引导热点走向

当前,校园网络已成为学生情绪宣泄、思想碰撞、价值诉求的有效平台及重要舆论渠道。高校工作者除了思想政治课堂教育外,还应积极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媒介渠道,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推广普及。创新思想政治交流的常规形式,借助新媒体,以生动形象的推广方式展示原先较为单一的说教内容,以更具时代特色的手法鼓励大学生学习与接受。另外,注重加强学校主题网站的建设,增设互动栏目。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将传统文化的传播价值链由原先的表层了解转为深度剖析。利用学生的参与互动集聚人气,通过接受者的自我关系网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二次传播,进而引导热点话题的走向。

(三)内容为王:创新传播文本,打造品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

新媒体平台随着数字技术的革新发展,其信息采集、加工、传播等环节的制作成本不断降低,传播和扩散速度却在持续上升。[8]在对优秀传统文化展开传播时,应打破思维壁垒,重构话语组合。同一主题内容经由相异的话语呈现方式,往往形成截然不同的传播效果。传播者要在保留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内涵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挖掘其可以进行传播、弘扬的新特征。结合不同新媒体平台的最佳传播框架,形成品牌化的精品栏目。逐步培养用户对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载体的阅读接收习惯,保证其传播的有效性,真正使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技术从相加迈向相融。endprint

(四)技术跟进:创新传播形式,丰富传统文化传播路径

传播者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更好地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中的体验元素,将其变得生动、可感、有趣。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于微直播、微报道、虚拟现实(VR)互动体验等方式都有较大兴趣,传播者可以借助新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尝试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其中。利用新颖的传播形式反推内容阅读,再经过大学生转发朋友圈、推送热门等方式进行再扩散。根据斯坦利·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的六度空间理论推算,如果一则消息能够经过六类不同人群的宣传传播,它便能在传递中到达世界的各个角落。由此,不仅能实现校园新媒体与大学生的良性互动,更使高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较好地推广开来。

(五)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形成矩阵,合理引导文化传播

对于高校思政队伍而言,一方面,除了继续吸收借鉴传统的教育方式外,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传播形式。在校内搭建微联盟联动平台,形成校园新媒体的传播矩阵,定期对高校新媒体宣传队伍进行培训,推出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合力发挥校园意见领袖作用,强化正确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合理整合资源,推进项目化运作。以项目分解的方式,将宏观、抽象的传统文化落细、落小、落实,结合各学院的专业特色,围绕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展开重点策划与宣传。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内涵,不仅能够充实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的内容,也能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为一项重要内容。在新媒体环境下,通過多种途径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良好的现代化转型,形成相对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进而提升高校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品质,构建更为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

注释:

[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303/c40531-24507951.html ,2014-3-3.

[2]陈泽环,马天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讲话的体会[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07):55.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017-1-25.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96.

[5]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1.

[6]程亮,颜复萍.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与对策探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0(04):119.

[7]崔银河,崔燕等.大众传媒与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51.

[8] 洪杰文,归伟夏.新媒体技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7.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编:姚少宝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播路径传统文化新媒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