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的写作特点与描写手法
2017-11-28谭鈳颖
谭鈳颖
摘 要:《包身工》是夏衍的代表作,在这篇报告文学中,作者以极为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包身工的悲惨境遇。这篇文章一经发表,便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成为报告文学的代表作。本文主要针对《包身工》的写作特点进行分析,并详细阐述了《包身工》的描写手法。
关键词:《包身工》;写作特点;描写手法
《包身工》是我国现代作家夏衍所著的报告文学,其中详细叙述了包身工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以及带工老板对他们的压迫。此篇文章目前已被编入高中语文课本,可帮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前期社会的黑暗情况。此篇文章叙写的内容,值得我们每个人细细阅读,身为中华儿女,我们有必要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除了文章的内容值得我们深思,文章的描写手法也值得我们学习。下文将具体解读《包身工》。
一、《包身工》的写作特点
1929年末,世界范围内爆发了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稳住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开始大肆侵略其他国家,面对帝国主义日渐疯狂的侵略,我国民众奋起反抗。为了防止因工人反抗而耽误工厂营业,日本开始大量收买没有人身自由权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工人。我国现代作家夏衍,为了详细了解包身工的生活,偷偷潜入工厂中,跟包身工一起做工。在被赶出工厂之后,他写下了这篇《包身工》,以此来表达他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抨击。夏衍这样说:“《包身工》那篇简单的报告文学里面,我只叙述了泰州(江北)帮的住‘公司房子的一种,实际上包身工因为出身地域、包头大小和服务厂家的不同,是有区别的,从大体上讲,上海的包身工有江北帮和绍兴帮两大系统。”以往传统的报告文学作品常常是干巴巴的叙述,而《包身工》完美地融合报告文学与艺术性的特征,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底层社会大众的同情之心。在《包身工》中,作者紧紧围绕底层工人的生存境遇,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他们不了解包身工的生存特点,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夏衍采用了灵活的表达方式,作品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叙述出发点,从凌晨四点,一直工作到黑夜。在这个群体中,有“带工”“脚路”“工房”“猪猡”等特定的称谓,这也是包身工与工头、老板娘之间不平等关系的核心内容。
对于普通的读者而言,他们可以采用介入性的阅读方式。在作品中,夏衍采用第二人称的叙事模式,向读者详细介绍了当时包身工的悲惨处境。而作者又将读者想象成饱受压迫的包身工,“因为野兽一般的铁的暴君监视着你,只要断了线不接,绽壳轧坏,皮辊摆错方向,乃至车板上有什么堆积,就会有遭‘拿莫温(工头)和‘小荡管毒骂和殴打的危险”,直击读者的内心。
夏衍已经离开我们多年,其《包身工》中描写的悲惨境遇也早已不复存在,但是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使得《包身工》依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芦柴棒”也成为报告文学的典型人物,影响着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
二、《包身工》的描写手法
(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提着裤子找马桶”“在离别人头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大声地小便”这些内容都是在正面、具体地描绘包身工刚起床时的场景。
侧面描写:“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这些都是对包身工居住环境的描写。
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详细叙述包身工的生活环境,以及早晨起床的状况,突出了包身工生存环境的恶劣,以及他们的非人待遇。
正面描写:“芦柴棒真的挣扎不起来”“缩到一旁,尽可能的不占地方”这些是对生病工人的行动描述。
側面描写:“一脚踢在她的腿上”“瞧!还不是假病!好好地会爬起来,一盆冷水就医好了”这些是工头对生病的工人所做的事情——谩骂、踢打。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更加深刻体现出包身工受到的非人待遇。包身工生病后,不仅得不到医治,还要被踢打、继续上工,这是时代的产物,让人痛心无比。身为包身工的芦柴棒,是千千万万个包身工的一员,她们没有任何自由,每天天不亮就要干活,工作强度惊人,承受着非人的压力,稍微有些失误或者稍稍偷偷懒,就会遭到毒打。在带工头的压迫、折磨下,芦柴棒的身体像骷髅一样,“抄家婆”见了就害怕,“摸着她的骨头就会做恶梦”。这也凸显了芦柴棒的悲剧命运。
(二)细节描写
描述人物行为细节可增加人物的真实性,使人物形象更饱满,本文就多处使用细节描写的手法。
“用她那刚才在梳头的油手搅拌一下”“穿着一身与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这两句话分别描写了包身工的伙食、工头的服饰。包身工的衣食与工头的服饰形成鲜明对比,借此来表现出包身工生活的悲苦,进而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怜悯之情。
“很多穿着旗袍,黄色或者淡蓝色的橡皮鞋子,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们有时爱擦些粉,甚至也有人烫过头发”这是对普通工人的描述。包身工的生活状况与普通工人的生活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包身工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文章中还有很多细节描写,有的是对包身工生活细节的描写,有的是对老板娘的描写,还有的是对普通工人生活状况的描写,使这三类人形成对比,借此来突出包身工生活的悲惨。
(三)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相结合
自然环境描写:“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失”,这是包身工早晨起床时天空的景象,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天还未亮他们就要起身上工,境遇悲惨。
社会环境描写:“像鸽笼一般的分的均匀”“每间工房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这些是对包身工居住条件的描述,通过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包身工居住的地方十分狭小、拥挤,环境非常差。
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相结合,展现出包身工上工时间早、居住环境差的事实。这种描写手法能帮助读者更详细地了解包身工的生活,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语言描写
本文使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揍你的!还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这是工头在催促包身工起床,毫不客气的语气,体现出工头非常没有耐心,对包身工十分残暴。“一盆冷水就医好了”这是老板娘对生病的芦柴棒说的,展现出老板娘毫无人情味儿,对生病的人仍十分残忍,此类语言描写使工头和老板娘的形象立体起来,给读者营造了一种真实的情境。
三、结语
《包身工》揭示了抗日战争爆发前期社会中的一些黑暗现象。随着抗争的结束及我国政治制度的改革,这种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这些历史,以让我们保持清醒,为和平继续奋斗。
参考文献:
[1]荣建奎.长文短教,化难就简——《包身工》之教学反思[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2]吴湘霞.《包身工》研究性学习案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3]王荣纲.让想象在真实的轨道上展翅飞翔——报告文学想象漫谈[J].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2).
[4]张小龙.《包身工》:作为经典之建构与解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12).
[5]王自武.教材分析之我见[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下)[C]. 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