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体联合的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研究
2017-11-28孟文
孟 文
(南京工程学院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1167)
校体联合的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研究
孟 文
(南京工程学院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1167)
校体联合、共建竞技性篮球队是解决当前有关篮球人才领域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校体联合,不仅能够确保资金的投入,同时还能够吸引更高水平的运动员进入到篮球领域,这样就能够使这两种教育系统的人才和资源优势给予充分的发挥,因此加强校体结合,对于培养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进一步提高我国竞技篮球的整体水平、普及和推广篮球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普通高校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目标错位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中提出:“普通高等学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做贡献。”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校办高水平篮球队的目标与国家所提有所偏离。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70%的体育主管领导把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提高体育部在学校的地位放在第一位,只有10%的主管领导认为应该将为国家和俱乐部培养优秀的篮球后备人才放在首要位置。
1.2 篮球教练员队伍建设落后
竞技篮球,训练离不开专业教练员的引导,学员水平的提升与教练员训练水平有着显著关系。当前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在培养体系和培养制度上都不够健全,高校中的篮球教练员大多是体育院校毕业的,他们在体育教育方面具有系统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但他们大部分人缺乏专业的训练经历,更缺乏大赛的临场经验,存在着显著的经验不足现象。另外,教练员更多的是担任教学和训练的双重任务,不能全身心投入到运动训练当中,这些都制约了竞技篮球后备人才运动水平的提升。
1.3 场地设施缺乏和经费不足
训练条件对提升篮球竞技水平有着显著影响,这里的条件主要包括了器材和场地。近年来,应教育评估要求各高校校园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高校体育场地设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满足高水平运动队训练需求方面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与专业队的训练场地和设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通过对全国26所具有高水平运动队高校的调研发现,有50%的高校基本能满足训练需求,50%的高校则不能,甚至存在部分高校租借场地训练的现象。近年来,高校扩招规模越来越大,运动队学生与普通学生出现争抢场地现象,专业的运动训练与学生的体育锻炼开始出现显著矛盾。另外,高校在举办高水平运动队方面还存在着经费欠缺问题,高校通常将主要资金放在常规的体育课,而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就很难提供充足的资金。调查显示,70%的高校认为本校投入经费不足,缺口较大,与专业队的经费投入差距较大大。调查的26所高校平均每年对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投入为51.16万元,每名高水平运动员投入经费仅有8 000元。体育经费的欠缺,同样影响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
1.4 竞赛机会少
高校高水平竞技篮球水平不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比赛次数较少。虽然早在1998年,我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便正式推行,但是联赛的覆盖规模与我国高校数量相比还是较小。这就意味着高校中的篮球运动员虽然拥有大量的训练时间,却没有更多的实战机会,而在这种训练模式下,运动员的积极性就会慢慢降低。另外,大运会比赛周期长,投资高,很多高校都在大运会举行当年进行突击训练,而这种短期突击行为很难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篮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2 校体联合培养竞技篮球后备人才的优势
2.1 高校可以为运动员提供较好的文化教育
高校的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文化教育层面,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均有一定的优势,另外高校的环境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将高水平运动员引入高校内与多学科的人才生活在一起,接受人文知识的熏陶,弥补从小进行专业训练而亏空的文化教育,提高文化水平的同时,提升了运动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于体育运动员学生而言,通过高校的文化熏陶,再加上良好的理论学习,能够让运动员在退役之后,能够持续发展,走得更远。
2.2 高校可为篮球队提供较强的体育科研服务
近年来,竞技篮球的对抗不仅体现在赛场上的体能和技战术方面,篮球训练理念、方法、手段以及科技应用水平等方面也成为对抗重点。国家之间的篮球项目的竞技,实际上就是国家之间篮球建设体系和运动员的培养机制这两个方面的竞技。而竞技篮球想要取得突破,需要充分地利用高校科研,高校和市级、省级专业运动队的联合,实际上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对于推动我国篮球事业的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3 解决了教练员和经费问题
让专业队的教练担任高校运动员的训练教师,高校专业的体育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辅助训练,通过专业队的传帮带,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教练员的训练水平。而体工队专业教练也能够在高校进行深入地理论学习,并将高校的科技资源和理论以及技术引入到训练环节,进而提升运动训练效果。专业队能够为高校学生提供相应的训练场地,并为高校提供一定的训练经费和器材。另外,体育专业队的经费相对充足,他们参与竞技的机会很多,这样就能够借助体工队的力量,让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更多地参与比赛,教育与体育系统的优势就能够形成互补效应,实现资源共享,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重要途径,是让高水平运动队实现职业化的重要途径。
2.4 双方对竞技篮球人才的共同需求
高校和省市体育局的合作有着共同的需求基础,那就是双方都需要培养、挖掘和吸收高水平竞技型篮球人才。在刚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上,美国男、女篮几乎以全胜的战绩卫冕男女篮冠军。美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全部由学校培养,美国学校篮球有完整的竞赛体系,并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事实证明,通过校体联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应当是目前社会收益最为多元、性价比最高的渠道。它不仅使竞技篮球走出了体育系统相对封闭培养的环境,使运动员能够像普通学生一样享受多彩的校园生活,为其退役后再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人文教育基础,同时还让竞技篮球走进校园,激发普通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进而令竞技篮球获得更广泛的社会支持。
3 校体联合的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发展策略
3.1 整合资源实现高校与体育优势互补
首先,高校的教育文化资源能够很好地帮助运动员提升文化素质,更好地培养专业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其次,国家应注重体育科学研究,推动高校与市级、省级的体育局进行合作,创设体育研究中心,积极开展本省市的竞技篮球当前的发展现状研究,通过科学调研谋划,合理规划、完善管理,为体育局发展竞技体育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3.2 搭建校体联合合作办篮球的平台
当前,我国高校与体育局合作办篮球的体制尚未理顺,机制还不够健全,合作方式有待完善,高校与体育局存在人力资源和信息不对称的现状。而高校与体育局间的合作平台就像一个纽带,将原本分散的体育局、高校、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集体育局的政策优势、高校的知识优势和企业资金优势于一体的合作平台,形成优势互补的协同机制。合作平台的建设可以引进高水平的赛事运作企业,吸引高水平的教练员、运动员;深化体育局与高校合作,优化培养篮球后备人才体制;提升高校体育学科的应用水平和科研能力,丰富校园文化;促进企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3.3 构建校体联合人才的激励机制
激励的本质就是充分调动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激励机制完善,就能够很好地提升人的工作积极性,校体联合机制也能够因此持续推进。体育局、教育局要将运动队取得的成绩作为各高校评优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职能部门对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要采用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在给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精神奖励的同时,也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应将比赛成绩与管理人员的晋升联系在一起,将比赛成绩与教练员职称评定挂钩,将训练比赛情况与队员的奖学金评定相结合,特别是与校“三好生”、省级和国家级奖学金的评选相结合。通过激励机制,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教练员与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
3.4 拓展经费来源,促进校体联合发展
近年来,随着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开始面临资金瓶颈。当前我国很多体育局的资金来源大多还是来自于财政拨款,对于篮球项目而言,发展资金同样来自于财政拨款。这就意味着,篮球项目发展资金规模较小,成为这个项目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通过校体联合,能够在篮球项目上获得双份财政拨款,进而形成一定的资金优势。另外通过校体联合,还能够更好地开拓筹资途径,积极走入市场,毕竟篮球运动项目已经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通过市场化发展,可以有效地改变单一的财政拨款窘境,从而提升资金支持规模。
4 结 语
当前,应努力打破横亘在体育与教育之间的壁垒,积极探索校体融合的发展之路,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竞技篮球基础雄厚,长盛不衰。校体联合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的内容包括运动队管理模式、运动队训练、运动员文化教育、教练培养和聘用、篮球项目的科研以及竞赛、运动员的退役保障等。这些工作都需要高校和体育局双方相互深度地合作才能够很好完成。校体联合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推进合作的同时需要不断反省和调整,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 1 ]熊晓正.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研究[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 2 ]谭继业.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 3 ]王凯珍,刘海元,刘平江,等.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J ].首都体院学报,2011(2).
[ 4 ]孙波.我国“校体联合”共建高水平篮球队的理论探索与案例分析[ 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G841
A
1674-151X(2017)07-055-02
投稿日期:2017-05-04
南京工程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青年基金一般项目:江苏三大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编号:QKJB201415)。
孟文(1981~),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