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探析
2017-11-27胡欢
胡欢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经济“新常态”“互联网+”、产业调整等社会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协同育人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以西安交通大学的有关实践举措为例,对于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7)11-0101-04
教育是一个国家富强兴盛的基础条件,如何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是教育领域要回答的重要现实问题。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具体责任,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这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的历史背景,强调实践育人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从方法、目的、要求等不同侧面论述了青年为什么要在实践中成才、如何在实践中成才,提出了实践育人观。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实践育人的重要方面,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前沿科技应用、创新人才培养使用的主战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設;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因此,探索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对于培养出质量更高、适应力更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面临的新形势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是学校和企业立足自身实际,着眼各自需求,通过搭建培养平台,创新培养机制,合作共育人才,以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人才发展战略实现的目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紧紧围绕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将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在培养过程中引入校企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从而达到校企“双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目的是为社会建设培养高质量、复合型、适应性的人才队伍,因此根据经济发展、社会现状等因素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就是其中应有之义。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化,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1]5,总体表现为:一是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在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把握经济“新常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向前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主要表现,一是单纯理论知识教育必须结合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促进人才的全方位成长;二是人才培养要接轨市场需求、企业要求,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当前,“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改变着这个世界,也在塑造着未来人类社会的生态。以“互联网+”概念为例,“互联网+”是一种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后创造出的新的发展形态[2]5,它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的社会发展新形态为学校和企业合作协同育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平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应顺势而为,利用好“互联网+”这一新形态,在打牢学生知识体系基础的前提下,结合新技术新趋势,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现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
虽然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有许多优势,但目前校企之间合作机制不健全,资源利用率不高,沟通不顺畅,合作方式单一化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尤其在现发展阶段,各行业升级转型和企业的发展进程加快,高校往往无法及时捕捉到这些变化,打破老的培养模式阻力很大[3]81。无法否认,当前国家的发展、企业的利益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导致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存在模式单一、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不适应发展需求、就业选择功利化与国家产业调整矛盾突出、校企人才培养缺乏有效沟通机制等问题。
一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较为单一。在原有的经济发展状态下,我国的经济产业整体结构以低端制造业为主,企业对廉价劳动力呈现出旺盛的需求,加之当时人力成本普遍低廉,人口红利显著,企业生存环境较为乐观,有相当一部分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并不迫切,因此大部分高校企业合作协同育人的主要模式是通过生产实习、参观实践等,其目的是通过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加深对相关专业及行业的认知与理解。然而,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4]12,人力成本上升,环境资源矛盾加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企业对人才尤其是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迫切的人才需求使得企业期待更多地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同时希望学生在开展生产实习等活动时能对企业的技术革新起到一定作用。这使得原有的初级校企合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建设发展的需求,因而亟待探索完善新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
二是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不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大部分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实际需求无法实现有效对接。这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基于学科发展现状以及教师研究方向,而学科发展的评估一般不具有实时性,教师的研究方向更是纷繁复杂,直接对接企业需求的课题整体偏少,对接行业前沿技术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通常情况下毕业生进入企业以后都需要一个二次学习的过程。其次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很难及时掌握高校优势学科、科研团队的科研成果信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技术障碍时,大多无法及时得到高校相关领域专家的支持,这种信息不对等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的创新发展与人才招揽。endprint
此外,当前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高校由于和经济建设主战场有一定距离,知识教授相对滞后,无法为企业技术革新培养“即插即用”型人才,造成了人才培养与需求的错位。
三是高校、地方政府与企业间未形成协同育人保障机制。目前校企人才合作培养缺乏长效的机制保障。校企合作能否顺利达成主要有四个环节:双方资源的依赖程度、双方对合作的合法性判断、双方协商性的“交换”及校企合作规则构建。这些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得合作达不到预期成效。现实中大部分的校企合作是基于以往的业务关系或者双方暂时的利益诉求等不确定性因素而开展的,这就导致双方开展更深入合作的基础较薄弱,长效合作机制难以建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6]1。因而,理想的校企合作是在政府主导下,合作双方思想统一,在办学、育人、就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在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包括共育人才、共管过程、共享成果、互利共赢。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最终形成学校、地方政府、用人单位多位一体育人的新格局。当前出现的困难局面,原因之一在于各级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桥梁以及制度激励、制度保障作用发挥不到位,校、地、企协同保障育人模式尚未形成。
三、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建议
一是以创新创业为契机革新育人模式,推进高端人才供给侧改革。当前,创新发展理念正在逐步树立和强化,创新驱动已成为国家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正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磅礴的社会热潮。具体来讲,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提振经济活力、激发企业发展动力和社会个体的创新创业热情,尤其是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创促就,这为解决原有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适应性明显不足的问题提供了历史机遇[7]28,为完善育人模式提供了鲜明导向。校企之间可以通过共建创新创业基地、联合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热情,从而为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搭建平台。这有利于实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从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向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创新活力转变,实现让学生从传统浅层的“生产实习”“实践参观”向直接深度参与解决企业技术革新难题转变,从而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实现高端人才供给侧改革。
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近年来学校与海尔集团、三星(中国)半导体等知名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各相关领域开展深入合作。这些合作项目将使得一大批学生直接面向企业需求开展学习研究,有效地实现了教学实践环节的由浅入深。同时,校企合作举办的产品设计、创新创业大赛也为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行业打下基础。除此之外,校院两级联动也是西安交大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一项特色。校级层面,就业创业中心打造了“七楼创客汇”这一众创空间,整合资源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包括咨询、办公、产品发布平台等方面的配套服务,至今已服务超过100支学生创业团队,孵化近30个入驻项目。院级方面,各学院积极参与校级创业团队的选拔输送工作,并结合学科特色,立足科研优势,挖掘企业资源,配齐指导教师,推动学校创新创业工作深入开展。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就与华为、研华科技等企业联合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在全国“互联网+”大赛中,电信学院通过政策制度激励导师参与、学生参赛、成果共享,取得了好的成绩,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二是将企业元素引入学生培养全过程,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同频共振。解决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不适应社会与企业发展需要的问题,不仅需要在生产实习实践环节中引入企业元素,更需要在人才培养的开端就树立符合企业需求的育人导向以及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充分引入企业力量。人才培养引入企业元素,需要将高校人才培养优势与企业需求深度精准对接,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发挥相对成熟的校企合作平台、孵化基地的作用,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同时,高校需打破原来单纯以书本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方“换位思考”,双方致力于合作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实践人才。
以工程硕士培养方式为例,西安交通大学工程硕士培养实行双导师制,除了学校内部的导师外,同时安排课题相关企业或研究所人员担任第二导师,在学生的选题、研究方向方法等方面共同指导。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切实提高了工程型硕士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校企合作菁英班为例,西安交大分别与百度、奇虎360、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以及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共建“大数据人工智能菁英班”“360网络空间安全技术菁英班”“太空应用工程技术菁英班”“云计算菁英班”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平台。这些新举措将学生的学习研究与企业需要相对接,将企业元素引入学生培养全过程,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科研和企业需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前沿视野、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提供了保障。
三是注重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建立校、地、企协同育人保障机制。建立校、地、企三方协同育人保障机制是顺应教育改革趋势的必要措施,也是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前提与重要保障。在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只有充分发挥政府在教育和产学研工作中的主导与协调作用,为高校和企业深度合作保驾护航,搭建起坚实的合作平台,才能使得校企合作切实地落地施行。此外,学校、地方政府、企业协同育人保障机制应主要包括以校企专家为主体的学生培养计划制定咨询机制、以网络为平台的信息沟通机制、以人才培养为纽带的资源共享机制和以互利共赢为原则的利益分配机制。这些长效机制的完善和落实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得以顺利进行且合作双方实现“多赢”的坚实支撑。
2015年,西安交大和陕西省12个市(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每年派出近600名本硕博学生在地方政府见习,这是学校助力陕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以西安交大与西安高新区达成共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合作为例,高新区管委会搭建桥梁推动15个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成,通过政策鼓励,保障学校每年选派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前往对口企业参加实习锻炼,并由企业提供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企业可在学校开设工程技术及企业管理类的相关课程。除此之外,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开工建设更是为深化校企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遇。创新港是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在人才培养领域,力求创新办学模式,增强自主创新成果源头供给,按照企业需求,定向培养高素质实用性复合人才,形成高端人才聚集效应。同时创新港充分依靠西安交通大学科教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以校带企,以企助校,校企联办面向前沿科技的研究院、实验室。这一系列构想正在教育部与陕西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步步实现,如果没有政府参与、协调保障,这一项目就不会这么顺利地开展。
四、总结与展望
探索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作协同培养人才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瞄准行业需求,紧跟市场节奏;二是校企要不断完善评价机制;三是政府应深度参与,协调保障,发挥好制定相关政策、协调各方关系的作用。校企协同育人要坚持继承、改革、创新三条腿走路,继承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育人思路,改革培养过程中各项体制机制,创新协同育人模式,为祖国的各项事业顺利推进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金碚.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01).
[2]黄楚新,王丹. “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 新闻与写作,2015(05).
[3]邓晓虹,黄满盈. 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基于工程机械行业的经验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4(10).
[4]郭佩佩.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的发展策略和方向[J].新经济,2016(12).
[5]邓琳. 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嚴重脱节[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03).
[6]顾明远. 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 高等教育研究,2010(07).
[7]天津经济课题组,曲宁,娄雯,虞冬青,孟力,张丽恒,仲成春.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J].天津经济,2015(05).
[8]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项目在陕西西咸新区启动[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