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刊类媒体改进典型报道的启示

2017-11-27张国宁

西部学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典型人物村支书

张国宁

摘要:自从2000年10月发表通讯《郭秀明——“农村党支部书记的一面旗帜”》以来,《当代陕西》主要报道过三位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形象,受到全省的持续关注和讨论。本文采用历时性研究方法,对过去近15年(2000-2016年)中共陕西省委机关刊物《当代陕西》关于农村党员干部的报道做内容分析和框架分析。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回答了三个问题:一是这三位村支书作为典型人物具有怎样的共性;二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村支书”的媒介形象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三是新时代传统主流媒体如何更好地报道典型人物。

关键词:当代陕西;村支书;典型人物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7)11-0080-03

树立先进人物典型是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的一大特色,是我党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政策、指导工作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事业一种传统而重要的宣传方式。在社会转型期和新媒体崛起的环境下,典型人物报道的方式一度备受争议。本文通过对《当代陕西》关于三位村支书报道的历时性研究,探求其对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启示。

一、关于三位村支书典型报道的内容分析与框架分析

新时代要求媒介宣传报道上的党员形象能反映其先进性,党政部门也要求对党员形象的宣传能反映时代特征。2000年以来的15年间,中共陕西省委先后树立了3位村党支部书记重大典型:郭秀明——“农村党支部书记的一面旗帜”;郭孝义——“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典范”;张明俊——“农村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

本文主要运用内容分析和框架分析两种方法,综合梳理中共陕西省委机关刊物《当代陕西》对郭秀明等三位村党支部书记的报道,可以看出,这新老三代支书,正是农村先进共产党员的代表、各自时代的先锋。比较发现,郭秀明等三人最大的共性体现在党性、素养、精神等方面。这些共性,当是“好支书”共有的特质:名望较高、胆识过人的个人素养,待民如亲、奉民为天的宗旨意识,视穷如敌、苦拼实干的奋斗精神。

(一)相似的个人素养:名望较高、胆识过人

三位先进典型在个人素养上,表现为文化程度高、声望好、能力强,“村支书一手托百家”,“好支书”要具备胆识超常、名望较高的个人素养。郭秀明等三人无论在知识、眼界、胆识还是在能力上都超出一般农民。可以说,这三代典型的个人素养,折射出村支书队伍的一些发展走向。

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郭秀明初中毕业,后又学医,他能写会算、识文懂医,在当时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知识青年”。个人在群众中享有良好的声望。郭孝义当年放弃当排长回家赡养老人,重孝有义远近有名,他不乱花村里一分钱而落下“最抠门的村干部”的名声。他们一心为公、正直公道,自然有威信,群众自发以立碑、立传等方式纪念他们。他们普遍具备较强的能力。说起郭秀明、郭孝义、张明俊都有各自的“发家本领”,他们随后在带领全村发展中显露出各自的“真本事”。

三代典型的个人素养,折射出村支书队伍的一些发展走向。农村“好支书”要具备胆识超常、名望较高的个人素养,“能人治村”有望成为农村主流。据统计,陕西全省2.6万名村党支部书记中,类似张明俊这样的“老板村官”有1.2万名,传统的“泥腿子干部”逐步被企业老板、产业带头人等取代。

(二)强烈的宗旨意识:待民如亲、奉民为天

村党支部书记是党在农村的“根系”,没有坚强的党性,很难说能够一心为民。从郭秀明等三人的情况看,是早年的穷苦、村民的厚爱、组织的培养,使他们对党的感情、对群众的情怀根深蒂固。

忠诚于党。郭秀明、郭孝义、张明俊三人,都是年轻时积极入党的。郭孝义、张明俊入党时分别只有22岁、24岁,郭秀明入党略迟,是37岁。而他们入党和当村干部的动机也十分相似,都奔着为党做事、为民谋利的强烈愿望。待民如亲。郭秀明11岁随父讨饭逃难到惠家沟,是惠家沟收留了他、照顾了他,怜惜他体弱多病又推荐他到市里学医。郭孝义出生在困难时期,是吃百家饭长大的,长大后又在部队锻炼熏陶。三人在骨子里都带有感恩情结、回报之心,把乡亲视作亲人。奉民为天。郭秀明当支书8年,惠家沟富起来了,但作为当年首富,后来他家的房子成了全村最破的住宅,屋子只有几件旧家当,连郭秀明出门穿的衣服还是几个干部实在看不过眼凑钱给他买的。这三位村支书典型的高尚作风诠释了对党忠诚、视民如亲、奉民为天的宗旨意识。

(三)执着的奋斗精神:视穷如敌、苦拼实干

农村党支部书记是治穷致富的领路人,其是否能直面难题、迎难而上,往往事关群众能否渡过难关。从思想信念上看,郭秀明等三位典型敢于向穷困叫板,勇于为致富开路,拼了命也要叫穷村改天换地。

视穷如敌。郭秀明、郭孝义、张明俊都是在村子最困难或是在原来的村干部撂挑子的情况下走马上任的。这三个受过大穷、吃过大苦的汉子,对穷恨之入骨,把穷视作敌人。苦拼实干。张明俊当支书的1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过10000元,是他当支书前的10多倍。以生命抗击贫困。这三位支书,为群众呕心沥血、操劳至死。郭秀明从小瘦弱多病,当支书前就有心脏病和关节炎,学校建成时手脚浮肿,瘦成干柴,身高1.7米的他体重减到40公斤。这三位典型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时代发展对村支书的要求:视穷如敌、苦拼实干的奋斗精神。

村支书要善于“引路開道”。从三个村的发展来看,实干,是兴村富民的根本出路。这对新时期脱贫攻坚具有较强的启迪意义。

二、《当代陕西》“村支书” 媒介形象的特点

《当代陕西》一直关注全省先进共产党员群体的宣传,通过15年持续跟踪、挖掘、采写,成功塑造了三位“村支书”的媒介形象,呈现出我省在各个时期具有独特精神内涵的共产党员代表,使“村支书”这个典型人物成为时代代表与社会标杆。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基层干部、保持先进性的优秀党员,到党的群众路线的践行者,“村支书”群体的媒介形象变化脉络是清晰的。通过对《当代陕西》有关报道的梳理,发现农村先进典型人物形象塑造有以下特点:endprint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村支书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村支书化身主播网上卖农货
叶立东:村支书的“新台账”
村支书朋友圈里“带货” 村里“大久保”鲜桃售完
村支书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四位村支书:“我们的‘两山’实践”
党报典型人物通讯写作问题研究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新闻写作中“典型人物”的创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