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育专业“城乡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初探

2017-11-27郑秀丽崔佳琦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理论

王 松,郑秀丽,崔佳琦

(大连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辽宁 盘锦 124221)

清末“培养专业人才,要‘从做中学’,但并非把简单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而是在不可控的环境下活以致用,即变中不乱,乱中不变,随机应变,融会贯通,将所习得的理论知识最大化转化为实用的知识”[1]。长期以来,体育教育实习模式一直处于探索之中。随着教师岗位的绩效改革,铁饭碗含“金”量不断提纯,再加上寒暑假、周六日双休的诱惑,教师就业市场热度极高,岗位正逐渐趋于饱和,就业分配已经被双向选择取而代之。自古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之言语,推陈出新是历史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必然。回顾历史性的体育教育实习模式,如集中式[2]或分散式[2]实习模式;自主式实习模式[3];全程式实习模式[4];系统式实习模式[5];递进式教育实习模式;“集中与分段结合”的教育实习模式[6];周期式教育实习模式[7];“普修”与“选修”相结合实习模式,参差不齐,即没有达到胜任的效果[8],各存利弊。且因地域发展非均衡差异犹存、学校自身传统特点制约以及教育思想的束缚,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不能学以致用,经验匮乏,工作适用期延长。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本文开拓性地提出体育教育专业“城乡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以期灵活运用“城市”与“乡村”的反差式教学,提升学生的体育教育实践能力,为学生适应“城市”与“乡村”的就业环境提供基础,以便其更好地胜任岗位,兼具理论与实践之用。

以“体育教育实习”“体育实习模式”“教育实习模式”等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1996-2017年相关期刊论文40余篇,发现关于“体育教育实习模式”的研究多集中于2010年以前。近5年的研究,少之甚少。另外,访谈“城乡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试行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众多专家学者,旨在寻求可借鉴的理论依据,以此来进行逻辑分析和论证。

1 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弊端

1.1 教育实习形式单一,时间短暂而集中 我国大部分体育教育实习均安排在大四上学期(第7学期),历时12周左右,约占总学时的5%。假设教育实习总时间为12周,见习1~2周,适应新环境1~2周,中间国庆节假期以及周末排除2周,剩余时间为6周或者8周。就算是8周,短时间内也难以高标准地完成教育实习。另外,第7学期,时间相隔久远,多数理论知识早已模糊,难以学以致用;教育实习形式单一,其形式与内容均以锻炼、健身、课间操课程为主,技能性、训练课课程极少,基本上属于机械性课堂。

1.2 教育实习指导教师数量较少且教师教学质量较差

教育实习主要由大学全方位负责,主要以派遣指导教师为主,而当今大学教师师资力量布局存在资历深与资历浅的两极分化、中间占少数部分的情况,派遣指导教师,不适合派遣老教师(不符合人文关怀),也不适合派遣年轻教师(能力较低、资历较浅)。因此,高校可用教师从数量上就不占优势。再者,高校体育教师的绩效评价体系以及“晋职称”存在“漏洞”,未涉及“教育实习”考核指标。所以,部分教师只顾保“自我”,追逐功利,奔赴前程,内心排斥“带实习生”。另外,囿于自身水平,很多大学教师不了解中小学体育现状,指导无能为力,进而导致指导教师教学质量较差。

1.3 先理论后实践的错误理论假设 一直以来,体育教师的培养秉承着“先理论后实践”的培养模式,即理论指导实践。认为,教育只要交给学生足够多的理论,当学生在运用或者实践中只需要从理论中提取方法或者方案即可。理论的建设相当于智库的建设,而我们所需要做的一是理论建设,二是理论提取。然而事实则不然,教育理论的习得并非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其仅起到了启蒙价值与科学解释的作用,并不是理论就是治理实践的“良方”或者“处方”。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知识普遍有效”的信念也濒临动摇,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智慧、智库与提取之间,也绝非“常人方法学”那样表现出必然的融合,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偏颇也是理所当然[9]。

1.4 实习地点固定,无反差式教学体验 纵观现行体育教育实习模式,其实习地点固定无疑,且大都集中于市区。一方面便于管理,另一方面预防实习混乱。师范院校逐年扩招,体育师范生也日益增多,而教师岗位则供不应求。近几年,城市地区招师名额明显低于乡镇,多分配于村中、小。可见,单是以城市环境为主的教育实习点,并不能胜任岗位的要求,也应该让学生体验乡镇级别学校的实习。当面对器材匮乏、场地简易的情况,应该如何教学,值得反思。城区与乡镇的反差式教学体验是一种适应就业新形式下必然产生的模式,变换实习地点,最终培养出能胜任城区与乡镇双向岗位的体育教师。

2 体育教育专业“城乡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的现实意义与应然状态

2.1 “城乡一体化”与体育教育实习 “城乡一体化”是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10],实现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而实现公平的所选择的发展战略,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共建共享共存共生共同发展为首要目标的重要举措。体育教育实习模式,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思想架构而成。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概念必定有不同的诠释,城乡一体化便是如此,即:要借用一体化的理论,运用一体化的方式与思维,建立一体化的教育实习模式。教育实习点分为城市与乡村两部分,先参与城市实习,之后直接过渡到乡村,形成“城市→乡村”的一体化实习点。这种“城乡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反差式”教学,适应不同的教育环境,为技能提升、课堂灵活把握、就业前备等起到进阶作用;也可以为乡村体育教育事业带去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拉动乡村体育教育的发展,以期能够缩小城乡体育教育的差距。

2.2 “城乡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的现实意义 “城乡一体化”体育教育实习模式是径直架构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可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效结合,契合度极高。同时,也突出了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的高实践性。另外,设置“城市”与“乡村”两大实习站点,体验“反差式”教学,能够进一步强化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有利于为“下乡”工作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避免因器材、场地、学生思想认知与城市的“反差”而乱了阵脚;有利于提升教育实习效果,培养“城市”与“乡村”教学的反差思维与逆境思维,并为培养创新型教育家奠定优良的基础。最终,通过千锤百炼,促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角色转化为具备专业化程度高、反思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等优势的“准教师”。

2.3 “城乡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的应然状态 体育教育专业“城乡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具有3个特点:1)“U-G-S”教育联结体[11],形成大学、政府、中小学教育实习基地,同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要兼具“双重身份”。“一重”研究者身份,以科研工作者的态度审时度势,用批判的思维或视域考量现行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问题,同时也要以研究者的身份反思自身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加以改之,即“吾日三省吾身”。“二重”教育实习者身份,最大限度地将所学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教育活动,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与脉络。另外,大学与中小学建立联系,形成友谊驻地联盟合作关系,即“U—S”教育联结体。2)体育教育实习“城乡一体化”,体验反差式教学。教育实习全程分为2个阶段,前期“城市”实习,高模仿、高经验、低创新性教育实习;后期低模仿、低经验、高创新性教育实习,实现城乡反差教育基地灵活转化。3)教育实习全面性,除了日常上课内容外,也要安排带队训练、课间操组织以及运动会裁判工作等内容。同时,也要以一名准教师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实现“学生→教师”的角色转变,以“长者”的身份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宽容与爱,学会为人处事,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适用能力。概而言之,体育教育专业“城乡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的应然状态为:构建“U—S”教育联结体、兼具“双重身份”、实施教育实习“城乡一体化”教育实习、体验反差式教学、进行课内课外全方位“学以致用”的教育实习模式。

3 体育教育专业“城乡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初探

3.1 实施“下点”前的基本技能考核 各高校应组织为期2~3周的教育实习前的培训,要求学生提前返校2~3周,以备培训,旨在获得“教育实习通行证”。教育实习前的培训是教育实习的前端要地,决定着学生能否培训合格“下点”实习。常言道,名师出高徒。由此,参与教育实习前培训的指导人员则需要聘请外校或选择本校中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基本功扎实的资深教授或专家,以至对即将投身于教育实习的学生或即将献身伟大体育教育事业的学生以规范的动作技能、扎实的基本功、新颖的教法、端正的教态。短短2~3周的培训内容,包括常规的队列队形、口令哨令、教姿教态、讲课说课、广播体操、专项技能、课间操的安排等符合基本体育教师素养的练习。另外,为了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与今后体育教师的质量,各学校应设置“下点”考核,即对所培训的内容进行达标考核。达标者,方可“下点”。反之,继续学习,直至考核达标。一周内仍未达标者,则延期毕业。

3.2 保证“见习—模拟实习—实习—考评”的时间游刃有余 “城乡一体化”教育实习为期10~12周,“城”“乡”各分为5~6周。具体时间配置如下:1)准备阶段,为期2~3周。即教育实习前的培训,主要内容上文已述。2)适应阶段,为期2周。其中,1周为教育见习周或观摩教学周。跟随驻地和巡回双向指导教师,有指导性地进行看课,然后进行小组讲评与理论性探讨,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课堂表象,便于日后随意调取授课资料。另1周为教学模拟周。由小组成员组成学生团队,小组内成员轮流授课,进行自导自演式的课堂模拟,然后小组互评、相互指导,最后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化指导。3)实习阶段,分为“城市实习阶段”和“乡村实习阶段”2大阶段,为期10~12周。其中,城市实习阶段,为期4~5周。按照实习学校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校教学进度,与之内容对接。“城市→乡村”过度阶段,为期2周,即适应阶段。乡村实习阶段,为期4~5周。同样,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进度,与之内容对接。4)考核阶段,为期2周,分别置于城市实习阶段后和乡村实习阶段后的一周内。在这1周内,可以准备重点课以作考评,结果取2次重点课的均值。5)总结阶段,为期1周。召开实习总结大会,各个实习小组分派代表逐一总结,并做好宣传板,展示每个实习点的特色亮点。

3.3 体验“城乡一体化”的反差式教学 教育实习地点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地。2种不同的环境,从场地、器材、生源都有所差异,可以真正地让学生体验反差式教学。城市中多为实验中小学、一中小、二中小等高级中小学,配备着先进的400m标准塑胶场地,有着充足的足、篮、排、乒、羽、网等各种体育器材与基础设施;同时,可以给实习生配置优良的教学条件、优雅的办公环境。实习生模仿所见所闻所感的种种教学情境进行课堂设计,充分利用各方面条件进行教育实习。乡村中多为镇中小、村中小等贫困落后的中小学,缺少各种现代化的体育基础设施,土、煤渣运动场,简易的体育器材,整个学校仅有足球、篮球、排球等球类中的一个,给实习生提供的住宿、饮食、办公等环境也较差。实习生只能绞尽脑汁,用尽毕生所学,制造教学用具、课用器材,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己创新教学设计,进行教育实习。

3.4 创建驻地与巡回“双向”实习指导团队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指导教师在教育实习中的重要性,贯穿着整个教育实习的“首尾”,能够全程监督学生的教育实习状态,出现错误,及时纠正调整。于是,驻地与巡回“双向”实习指导团队的创建油然而生。望文生义,就是整个实习指导团队,由两部分教师组成。“一向”是驻地派遣指导教师,即所在实习点派遣具有多年中小学教学经验的教师,能够从基层教学实际出发,直观地手把手指导学生实习;另“一向”则是由巡回地派遣指导教师,即所在高校派遣从事多年体育科学研究理论的教授,能够从理论的视角、最新的体育教学方法等间接地指导学生教育实习。驻地与巡回“双向”指导团队,能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双向指导学生教育实习。另外,巡回指导团队可以带给驻地指导团队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科研成果,创新巡回方的传统教学方法与理念,起到与时俱进之效;而驻地指导团队也可以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学所出现的问题等教学成果分享给巡回指导团队,便于驻地方的科研能够更加贴合实际、更接地气。

3.5 践行“U-G-S”协同培养机制 “U-G-S”于此特指教育实习的“大学(University)”“政府(Government)”与“中小学(School)[12]”。三者有机结合,构建“U-G-S”协同培养机制,即“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培养机制。“U-G-S”的应然状态是形成“体育教师教育创新四大试验区”,分别为“体育教师教育东北试验区”“体育教师教育西北试验区”“体育教师教育东南试验区”与“体育教师教育西南试验区”。每个试验区中的每一所高校都创立并形成“统一实习、固定基地、专门教师”的教育实习模式。另外,“U”“G”“S”三者相互协作,扬长避短,最终达到1+1+1>3的效果。资源上,“U”供给实习教师资源,“G”供给资金补助、就业岗位资源,“S”供给实习场地资源。三者资源共享互补,“U”借助“S”的资源,得到“G”的资源,学生完成教学实习任务,学校完成培养教师的义务;“G”通过“U”的资源,解决“S”资源出现的问题,弥补教师分配不均的难题;“S”接受“U”的资源,解围“G”资源的难题,解决中小学师资匮乏的困境。基地建设上,各高校通过当地政府确定每年固定的实习学校,形成固定的基地。教育理念上,“U”与“S”二者的教育理念互促,形成教育共同体,为体育教育理论与体育教育实践的交互创生搭建广阔的平台。

3.6 推行“档案袋”评价模式 实习生的评价是教育实习的收尾环节,也是眼前学生最为重视、关注的环节,涉及到学生奖学金的获得、毕业后就业分配等与之切身相关的利益。因此,实习生实习结果的评价不容小觑,要做到相对公平、公开、公正。传统的教育实习评价随着教育的改革以及新的教育理论的诞生也逐渐褪去了已有的光辉,取而代之的则是质性评价。“档案袋”评价是质性评价的典范,也符合现今“关注过程”“强调质性评价”以及“教学与评价整合”的改革趋势[13]。由此看来,推行“档案袋”评价模式,并不为过。首先,确定评价主体,为驻地与巡回“双向”指导教师、实习组成员以及自身。其次,确定评价标准,并转为“档案项目”,此环节为核心环节。如设定备课教案、重点课效果、课时计划、业余训练等环节作为档案项目,以此为评价标准。再次,调动实习前的积极性,宣讲“档案袋”评价模式的评定程序,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档案项目”,有目的、有计划、有动力地参与教育实习。实习与评价双向同时进行,形成边实践、边反馈、边改进,再实践、再反馈、再改进的动态循环过程,好比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最后,“三省吾身”,查漏补缺,并加之推广。通过“档案袋”评价的反馈,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不足,指导教师也能明确地给出指导意见,实现二者间的良性互动。另外,要做好该模式的推广工作,以便受益辐射范围更宽、更广。

4 小 结

理论的构建必然要饱经实践的考量。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城乡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正处于理论构架阶段,具体的实践操作与推广应用仍有待考量。而今,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已经率先启用这一实习模式,成效颇为显著。当然,这并不具有代表性。从长远来看,仍需要更多的高校接受并运用这一模式,将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这一模式,如此往复,不断运用、反馈、调整、再运用,周而复始,加以完善该模式。

[1] [美]李.S.舒尔曼.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比较教育研究,1999(3):46-40.

[2] 谭红,李相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系统教育实习模式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11):70-73.

[3] 李会明,邓伟,闻钟波,等.体育教育专业七种常用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26(4):51-55.

[4] 张绍礼,刘丙权,江志强,等.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新模式的探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2(2):42-43.

[5] 韩鹏伟.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系统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5):627-630.

[6] 高治,王兵,陈兴胜.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优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2):89-92,101.

[7] 李相如,周林清,顾伟农.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21(2):106-110.

[8] 陈英军,曹刚.体育教育专业“普修”与“选修”相结合实习模式[J].体育学刊,2007,14(9):98-100.

[9] 王水秀.试论教育模拟实习[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84-89.

[10] 张旺.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公平的时代诉求[J].教育研究,2012(8):13-18.

[11] 刘益春,李广,高夯.“U-G-S”教师教育模式实践探索——以“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建设为例[J].教育研究,2014,35(8):107-112.

[12] 陈飞,李广,徐汀潇.“U-G-S”教育实习模式的成效调查与管理回应[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29):29-32.

[13] 王恩荣.档案袋评价在教育实习中的应用初探[J].教育探索,2004(4):35-37.

猜你喜欢

城乡一体化城乡理论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演变路径探析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