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统筹教学方法的提出及其实践路径研究
——以河南理工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陈式太极拳精要18式为例
2017-11-27王柏利
王柏利
(河南理工大学太极拳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在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当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初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提出了“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的指导思想,由此引发了对高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太极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高等院校传承太极拳文化不仅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回应,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关注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促进太极拳教学质量的提升,就成为了当下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热点。
然而,太极拳作为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指导思想一直无法脱离体育教育的藩篱。太极拳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时代赋予的“增强学生体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其教学目标、教学指导思想又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在大、中、小学校太极拳教学中,运用现代的体育教学方法,较容易弱化太极拳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无法实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而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又无法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由此制约了学校太极拳教学的发展。
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提升学校太极拳教学质量,就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弘扬太极文化亟需思考的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太极拳统筹教学方法的提出及其实践路径为研究对象,对河南理工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陈式太极拳精要18式的教学方法改革进行研究。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实验教学的方法。河南理工大学自2007年以来,一直将陈式太极拳精要18式作为大一新生公共体育选项课的必修内容,时间为第1学期,共32个学时。
本次教学实验分为3个时间段。
第1个时间段为2007年至2010年,以常规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太极拳教学,其不足之处在于学生上课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不够,动作难度大,影响了学生的身体锻炼和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
第2个时间段为2011年至2013年,河南理工大学太极拳学院对陈式太极拳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试验,产生了2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第1种是在4~5次课内快速完成陈式太极拳教学任务,然后集中重复练习;第2种是按照教学计划每周教2~3个动作,至考试前完成教学任务。尽管2种方法各有利弊,但都无法完成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由此引发了对太极拳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第3个时间段为2014年至今,在总结前2种教学方法不足的基础上,以每学期8个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对太极拳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并对比了8个自然班在期末学校组织的太极拳全校统考的成绩,发现8个自然班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其他班级。
经过3个时间段的实验,最终表明,第3个时间段的方法更为有效,此方法为太极拳统筹教学方法。
2 太极拳统筹教学方法的提出及其内涵
2.1 太极拳统筹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太极拳统筹教学方法是指在“对太极拳教学内容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太极拳教学目的和任务,把教学内容分为难度动作、重点动作及常规性动作3个部分,统筹安排整个学期教学计划的一种教学方法”。
太极拳统筹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并非局限于1节课的教学任务,而是对所有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分类与统筹安排;在时间上也突破单个课程单元的时间限制,从1个学期甚至1个学年的教学课时中统筹规划教学计划。换言之,太极拳统筹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看作是一个重新分解、规划的整体,所有教学课时进行全盘考虑、统筹安排。
太极拳统筹教学方法与体育程序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体育程序教学方法是按照套路的顺序,在教学计划的控制下安排每节课的教学任务;而太极拳统筹教学方法是将1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规划,打破了太极拳教学的套路顺序。体育程序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第1步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第2步教学内容的学习;而太极拳统筹教学方法是针对不同技术动作的类型统筹安排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如,将难度动作分解为若干个技术动作,安排在不同的课时循序渐进地完成,将重点内容融合在每个教学单元中强化练习,将常规性动作按照教学计划有秩序地完成。
总之,太极拳统筹教学方法是将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看作是1个整体,全盘考虑、统一安排,以求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2.2 太极拳统筹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 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式”[1]。“体育教学方法是在对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整体情况充分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育教学方法的整体目标,然后提出满足和实现体育教学方法整体目标的条件与要求”[2]。
太极拳统筹教学方法是基于太极拳自身项目特点而实施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教学理念也必然围绕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展开。
太极拳作为学校体育的1个项目,其教学目标应该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达成“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但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提出了“‘一校一拳’武术教学改革新思路”[3],为学校传承武术文化指明了方向。作为“一种标识性文化符号的太极拳”[4],在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应该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5]的重任。
因此,太极拳统筹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兼顾了学校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目标、任务,以及太极拳自身运动特点。在此基础上,统筹考虑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组织等内容。
3 当前太极拳教学方法的类型及其存在的问题
3.1 太极拳教学方法的类型划分 太极拳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研究者针对太极拳教学的独特性,提出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朱莹珍[6]提出了同结构教学法,王汝英[7]等人提出了探究性教学法,毛猛[8]提出了技术链等级组合教学法,还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合作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诱导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提出为太极拳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然而,太极拳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项目,其教学方法一直无法脱离体育教学方法的藩篱。因此,体育教学方法往往成为太极拳教学中运用的主要方法。而对体育教学方法类型的划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和香港体育局组织编写的《体育科学词典》,把体育教学方法划分为语言法、直观教学法、纠正动作错误法、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9]等;由金钦昌[10]主编的《学校体育学》,把教学方法分为完整教学法、分解教学法、游戏练习法、说服法、评比法等;汪康乐则把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分为系统性体育教学方法和单一性体育教学法。系统性教学法包括程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单一性体育教学法包括完整教学法、分解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太极拳教学有着不同的作用,当前太极拳教学中所运用的方法大多来源于此。
3.2 太极拳教学方法运用的成效分析 对当下太极拳教学方法运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2个方面。
1)体育程序教学法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即把“教材内容分成连续的小步子严格按照逻辑程序的一种自动体育教学活动”[2]。体育程序教学法是一种基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而太极拳教学内容往往又是具有连贯性的套路。因此,程序教学法被大多数教师应用于太极拳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基本延续了太极拳套路的先后顺序,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教学内容,最终完成整套太极拳教学内容。在太极拳程序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第1步的教学内容,然后才能进入第2步教学内容的学习。教学内容的安排严格按照套路技术动作的顺序,一步一步地朝着目标直线式进行学习。如果学生之前学习的技术动作掌握不够熟练或者遗忘,则选择重复练习进行强化,直至学生熟练掌握后再进行下一步教学内容的学习。程序教学法对太极拳课堂教学进行了严格控制,使太极拳教学能够在规定的课时内,按照太极拳套路的逻辑顺序,较为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目前太极拳教材的制订,教学内容的设计大都体现出程序教学法的思想。
然而,高校太极拳选项课的课时数及教学内容是相对固定的。无论是大多数学校推广的24式太极拳,抑或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陈式太极拳精要18式,当前学校安排的太极拳选项课时数刚好满足教学内容的需要。如果遇到天气原因、节假日放假所耽误的课时,很有可能使教师无法完成或者仓促完成教学任务,进而使学生缺乏完整的练习时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并且,根据10余年高校太极拳选项课实践教学经验显示,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平均心率一般保持在110次/min左右,低于其他体育课时120~140/min的运动心率。因此,太极拳教学中学生运动负荷不足是普遍现象,进而影响了“增强学生体质”的教学目标。
2)第2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是重复练习法、完整练习法。在对河南理工大学10余年陈式太极拳精要18式的普及教学中发现,部分教师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为避免学生完整练习太极拳套路的时间短缺问题,教师往往集中1/3学期的时间教完18式整套的内容。然后,在剩余的2/3学期中完整练习陈式太极拳精要18式动作。
如此用重复练习的方法,增加了学生完整练习的时间与次数,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不足之处在于,1个学期大部分时间在重复练习同样的内容,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提高与培养,进而也影响了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因此,如何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就成为太极拳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4 太极拳统筹教学方法的实践运用——以陈式太极拳精要18式为例
为进一步说明太极拳统筹教学方法,根据太极拳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太极拳教学为例,详细论述统筹教学方法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与操作。
目前,河南理工大学全校第1个学期普及陈式太极拳18式,学时为32个学时。针对1个学期32个学时的教学时数和陈式太极拳18式的教学内容,其统筹教学方法具体实施如下。
4.1 统筹安排教学时间 河南理工大学第1个学期太极拳选项课为32个学时,即,16次课,也就是说陈式太极拳18式要在16次课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但在实际教学操作层面上,16次课的教学内容需要考虑整体动作完整练习的次数为2~3次,理论教学的课时数为1~2次,因天气原因以及节假日影响的教学次数包含在内,也就是说太极拳新授课的次数在10次左右。因此,在对整个上课时数分析的基础上,必须在10次课的时间内统筹安排好教学内容,并且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陈式太极拳精要18式动作。
基于此,每次课的教学安排至少要完成2式的教学任务,学生可以在10次课左右的时间内学完陈式太极拳精要18式动作。
4.2 统筹安排教学内容 陈式太极拳精要18式共有18个动作。对于没有任何武术基础的普通大学生而言,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陈式太极拳精要18式并非易事。因此,在太极拳实践教学中,把陈式太极拳精要18式划分为难度动作、重点动作和常规性动作3个部分。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把陈式太极拳精要18式划分为隐性教学内容和常规性教学内容。
在太极拳教学实践中,玉女穿梭、云手、转身双摆莲为难度动作。玉女穿梭动作复杂,学生较难掌握,因此,把玉女穿梭整个动作分解为起跳震脚、蹬腿推掌、跃步前穿、跃步前穿插右腿,每个分解动作单独强化练习,最后完整练习整个动作;云手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协调性不够,导致学生双手无法协调配合。因此先分为单手云手,后过渡到双手云手,最后过渡到双手云手与双腿的协调配合动作,并且这些动作贯穿整个学期的练习;转身双摆莲主要难点在于学生柔韧性不够,因此重点加强学生腿部柔韧性的锻炼,尤其是右腿的柔韧性一直贯穿整个学期(表1)。
对于掩手肱拳、左蹬一根、当头炮则为重点动作,这些动作可分解为冲拳、蹬腿,与基本功一起作为准备活动内容强化练习。而常规性的动作则随着教学计划一一完成。对于隐形教学内容,则转化为基本功在每节课中重复练习。而对于其他技术动作,则运用完整教学法、分解教学法、示范法等分别完成。
如此,陈式太极拳精要18式有8个隐性教学内容:拗步、掩手肱拳、玉女穿梭、云手、当头炮、高探马、转身双摆莲、左蹬一根,可在平时的准备活动中学习完成;有2式为金刚捣碓,2式为起势、收势;剩余6式为懒扎衣、六封四闭、单鞭、白鹤亮翅、斜形、搂膝需要平时学习的动作。至学期末2~3次课时,把所有动作串在一起进行完整练习,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强化了每个动作的练习次数。进而保证陈式太极拳精要18式的教学效果。
4.3 太极拳统筹教学方法运用的保障 在完成太极拳精要18式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为了达到“增强学生体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教学目标。在贯穿统筹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抓住难点,分解学习。即把难度动作分解,强化练习。
2)重视基础,贯穿始终。即重视武术基本功的练习,如,正踢、斜踢、里合腿、外摆腿、蹬腿推掌、左蹬一根等基本腿法练习。同时重视太极拳基本功的练习。如,上步、开步、退步的基本步法:上步推掌(拗步),太极拳的捋、挤、按的技法:以及各种发展身体素质的跳跃。武术基本功的练习,一方面保证了学生上课的运动量,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练习内容,避免单一、沉闷的太极拳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将隐性动作融合在基本功练习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太极拳的学习。至学期末,所有动作串在一起,即完成了对整套陈式太极拳精要18式的学习。
3)突出重点,强化练习。对陈式太极拳精要18式中的难度动作,可针对云手、右腿外摆腿、掩手肱拳、当头炮、右脚起跳的跨步跳、同手同脚的蹬腿推掌等动作强化练习,使学生达到掌握整套动作的目的。
4)讲解技击含义,提升学生兴趣。
5)融入文化,重视育人。当前武术教学“过度强调武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而对学习武术的“人”的需要,即学生的需要则考虑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和发展”[11]。因此,把太极拳文化融合于教学中,把太极拳的和谐、不争、进取等理念贯穿于教学中,重视学生做人、做事的培养,使太极拳教学承担其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5 结 语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当下,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作为中华优秀文化重要载体的太极拳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对高校太极拳教学改革的研究,对太极拳教学方法的改进,则是促进太极拳文化普及与推广的重要内容。而太极拳统筹教学法的提出,则为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理念的改进提供了思路。太极拳统筹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及教学实践,将为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改革开辟新的路径。
[1]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234.
[2] 汪康乐.体育教学方法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64.
[3] 张峰,李文鸿.学校武术教学改革实施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6):97-102.
[4] 王柏利.太极拳:一种标识性文化符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1):70-74.
[5] 杨建营,王家宏.三种武术教育改革思想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8):5-12.
[6] 朱莹珍.同结构教学法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4(5):108-110.
[7] 王汝英,王敬浩.探究型教学法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12):111-112.
[8] 毛猛.技术链等级组合教学法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9] 袁伟民.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84.
[10] 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21.
[11] 李本一,姚丹.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武术教学的审视与路径构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5):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