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向度的体育课程创新研究

2017-11-27赵富学程传银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师生关系建构

赵富学,程传银

(1.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2.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甘肃合作747000)

基于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向度的体育课程创新研究

赵富学1,2,程传银1

(1.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2.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甘肃合作747000)

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是在体育课程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新型师生合作关系,强调由教师判断体育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由学生判断体育课程学习结果和水平,目的在于重新认识体育课程创新对促进教师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追求理解与倾听共生的体育课程效能,形成信任与尊重并存的体育课程体验,创设自由与平等并重的体育课程环境,可为体育课程创新过程中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的形成创造条件。采用建立课程创新组织、选择课程创新主题、评价与改进创新成果、开展课程创新活动等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基于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向度的体育课程创新程序设计问题。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调适、创设、反思、建构和参与体育课程创新过程,发挥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在体育课程创新中的作用与功能,有利于体育课程创新多元化路径的形成。

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体育课程创新;体育课程环境;体育课程文化

体育课程创新问题一直是学校教育领域体育课程改革探讨与研究的热点问题,关于该问题的生成背景、理论依据、实践模式和解决策略等方面已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整理与分析,可以梳理出4种主要的观点:1)通过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来创新体育课程;2)通过改革现有体育教学内容来创新体育课程;3)通过提升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来创新体育课程;4)通过改进体育教学评价手段来创新体育课程。这4种观点分别从外部条件预设、内部条件干预的视角对体育课程创新路径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对于体育课程创新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但同时发现,这些研究对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两个主体性因素——体育教师与学生,针对这二者在体育课程创新中的交互关系没有做深入的研究,缺乏对二者之间主体性联系的策略性阐释和解读。

主体性建构,是教师和学生对自己在教学中特殊关系的审视、判断和价值重建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众多学科课程改革大都是围绕“主体性”这一主题展开的,都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以及教学过程的民主化、个性化放在首位[1]。基于主体性建构的师生关系,一改以往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传统观念,要求教师和学生在体育课程实施中共同审视自己的特殊地位,由教师判断体育教学效果与质量,学生判断体育学习结果和水平,最后的课程学习效果由体育教师和学生一起认定,目的在于重新审视体育课程创新对促进教师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价值。

1 对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的认识

主体性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相当强的实践活动,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是通过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来展开的,而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素质的不断培养和展现的过程[2]。主体性是现代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体育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经常涉及的概念,它的突出特点就是重视教师与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主体参与性。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基于主体性的师生关系,要求体育教师按照学生运动认知规律和水平,结合课程目标要求与内容安排,根据本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条件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既适合学生又适合教师需要的教学方法,强调建构积极主动、健康和谐、自主创新的师生关系,追求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进而促进体育课程的创新发展。

在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合作关系逐渐协调,可以有效促进教师课程角色的定位和学生课程学习主体意识的形成,既有利于学生主体性课程学习观的生成,也有利于体育教师主体性教学个性的培养。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体育课程创新的主要载体,进行体育课程创新则可以有效改善与重构主体性师生关系的类型。通过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可使体育课程教学环节从教师主控发展到学生自控、教师辅控,使师生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由单维发展到多维,学生体育学习由不自觉发展到自觉,体育课程实施效果由教师监控发展到教师与学生共同监控。这样,体育课程创新中的师生关系就会突破“权威与服从”的框架,形成教师和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和共同驾驭的具有合作性质的新型师生关系,对体育课程创新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路径选择,进而促进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的目标与取向更加明确。

2 体育课程创新过程中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的形成条件

2.1 创设自由与平等并重的体育课程环境

课程环境是环绕在“课程”主体周围,对课程主体产生影响的客体因素。通过与课程直接相关的因素发挥作用,即政策、传统习惯、物质资源、教师、学生等课程环境因素,是影响课程产生、发展、运行的现实力量[3]。在体育课程环境中,教师、学生之间的主体性关系要在教学对话中实现,这种对话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自由的表达自我情感和运动意志。如果自由缺失,师生之间就不会有创新思想的碰撞和独立人格的相遇,师生就难以在体育课程创新中呈现真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诉求和信念表达,就不可能在体育课程实施中展开平等的对话。

自由与平等的新型体育课程环境,要求体育教师给学生提供一种具有安全感、信任感的课程预设环境为前提,用体育教师的人格美为预设环境做铺垫,既可以为体育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实现增加教育关怀,也可以为体育课程实施与评价营造和谐的氛围。教师的人格美包括“表美”和“道美”,“表美”即教师的形象美,“道美”即教师的精神美,美的师表是教师形象美和精神美的完美统一[4]。体育课程创新对教师角色定位的要求是非常深刻的,教师的角色定位要通过美的人格展现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它要求体育教师突破传统师生关系观的束缚,用主体性建构策略补修师生关系中缺失美的薄弱环节。自由与平等的新型体育课程环境要求教师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做深入的激励性思考,思考如何改变自己在体育课程实施中承担的教练、指导者、支配者等传统角色,思考如何以美的人格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素材和资源。

体育课程创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体育课程环境,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师生交往方式,创设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高互动性课程环境。传统的体育课程实施经常以这样的情境呈现:教师示范学生学、教师安排学生做、教师布置学生练,这种被动的师生关系是导致僵化低效的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出现的主要原因[5]。在自由与平等的新型体育课程环境中,教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进行主体性审视,按照体育课程本身的要求去协助学生制定体育学习目标和选择体育学习内容,师生共同确定达到预设学习目标的最佳路径,使学生在体育课程实施前就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与支持,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暗示,培养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形成符合学生个体特点的体育学习习惯。例如在运动技能领域水平4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各类运动项目的健身价值,因此在课堂内外,教师要为7-9年级的学生提供既定运动项目学习的指导与服务,为学生详细了解运动项目的健身价值给予便利的咨询与建议,创设一个充满接纳性的、丰富的、支持性强的、宽容轻松的体育课堂氛围,进而为师生在体育课程环境中的平等交往和共同发展创造条件。

2.2 形成信任与尊重并存的体育课程体验

信任和尊重是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体育课程的创新要让教师和学生在体育教学环境中拥有坦诚、信任、关切、尊重的独特课程体验。奥地利著名教育家马丁·布贝尔在他的著作《人与人》中指出:“信任和尊重是品格以及整个人在教育领域中唯一可以接近学生的途径,教师要了解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首先必须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6]。传统教育观过于强调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而在现实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却是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前提。教师尊重学生要以了解学生的个性与运动兴趣、运动经验与运动需要为前提,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沟通,才能保障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一种有效尊重。

体育课程改革的首要前提就是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一种有利于师生之间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交往需要人人参与才能实现,只有平等对话才能体现交往的公平性,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将平时“居高临下”的教学权威转换为“平等对话”的教学引导。在“平等对话”中,师生通过共同选择教学材料、制定学习计划,可增加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的组织方面,教师要和学生多交流、多沟通,采用商量的方式使学生参与到课程实施决策中来。通过学生主体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学习素材,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构建融洽和谐的体育教学组织关系,丰富体育课程开发与创新的手段,使体育教学成为富有教师和学生个性特点的创造性教育过程。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没有具体规定体育课程的内容,也没有提供体育课程实施效果的具体评价方式,这给持传统课程观的体育教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就需要体育教师完全摒弃旧的以强制与灌输为主的体育课程执行理念,要结合自己的课程体验去规划教学活动。只有树立信任与尊重并存的师生观,实现教师与学生在体育课程创新过程中的情感交融和话语沟通,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体育课程体验,进而构建终身受益的体育课程学习观。

2.3 追求理解与倾听共生的体育课程效能

课程效能就是课程对促进个体与社会发展所发挥积极作用的能力及其实际结果,课程改革的根本追求就是最大程度地实现或提升课程效能[7]。学校是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中心场所,教师是体育课程效能发挥的执行者,学生是体育课程效能发挥的受益者,执行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关系是影响体育课程效能发挥与提升的关键点。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体育课程效能按照预设的轨迹发挥积极的作用和产生预想的结果,是关涉到体育课程创新在整个学校体育领域中由它主存在转变为自主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体育课程效能追求的预设结果需要体现在基于理解与倾听的师生交互关系之中,通过理解与倾听,教师可以得知学生的体育学习困难、障碍和消极观念,在互信的基础上,体育教师可以为学生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建议和策略。同时,通过理解和倾听,教师可以启迪学生的体育学习决心和引导学生的体育学习精神。

教师耐心诚恳地倾听学生意见,是尊重、信任和欣赏学生的表现,可以带给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坚定体育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教师对学生体育学习态度的理解,可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与兴趣,为制定更为合理的体育课程实施方案奠定理想的基础。通过体育教师坦诚的表露,使学生学会理解和倾听体育教师的心声,可以让学生感知和领会教师视野中的体育学习态度和价值。师生通过主体性建构策略,建立起稳固的理解和倾听共生的关系,也是体现体育课程效能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相统一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教师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转换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能展现体育课程效能要求的双向主体性。

3 基于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向度的体育课程创新程序设计

课程创新以体育课程价值与目标为依据,以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表现与培养为核心,以教师自组织并致力于教学改进与师生双向发展为价值取向[8]。在明确体育课程创新程序内部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课程创新的要求,从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的视角出发,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创新有效结合起来,经过统整可以设计出基于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向度的体育课程创新程序,该程序需要经历“体育教师个人设计—师生共同设计—改进与修正设计—针对性的有效设计”4个衔接紧密的环节,期间需要和“建立课程创新组织—寻找创新主题—开展创新活动—总结创新成果”4个步骤密切配合,通过“研讨与学习、授课与观课、研课与磨课、总结与提升”的方式,使体育教师与学生建立的教学关系中的各要素有机融入到课程创新程序,进而产生高质量的创新成果。

3.1 建立课程创新组织

组织的建立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也是体育课程目标实施所依赖的主体。理查德·达夫特(Richard L.Daft)曾在其经典著作《管理学》中阐明组织包含两种变量,一种是结构变量,一种是情境变量,结构变量主要用于判断一个组织是否正规、专业,它的职权级层如何划分,它的集权与职业化程度如何,人员比例如何安排等问题。情境变量涉及的是组织的规模、组织所处的环境、组织所掌握的技术、组织目标和战略以及组织文化等方面[9]。课程创新组织的建立要遵循这两种变量的要求,从激发组织成员能动性的层面确立课程创新组织建立的原则。建立具有纪律意识和秩序意识的课程创新组织,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内部成员自我意识与定位的权利,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促进内部成员在课程创新时的去个性化进程,使课程创新组织成员凝聚力和价值观尽可能趋于一致。建立课程创新组织,是设计基于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的体育课程创新程序的基础,其重要的作用就是保证课程创新程序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使课程创新结果向预设方向发展。

首先,按照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的原则建立适合课程创新组织,在这一过程中要强化成员的创新意识,保证该组织中的成员都会被分配到专业化的工作。在体育课程创新组织中,组成成员除一线体育教师和学生之外,还有可能涉及学校体育专家、教研员、研究生等,专业化分工将会包括主备课教师、主授课教师(一般情况下由主备课教师承担)以及从事观课议课、视频录制与资料收集等方面工作的其他人员,并且要明确成员在创新组织中的职责和决策范围。如针对小学阶段《立定跳远与游戏》这一具体课例,选择熟悉这一课例的成员,绘制出《立定跳远与游戏》课例的典型程序,建立起相应的课程创新小组。小组成员根据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的特点,将破解创新主题的重点放在课例的设计思路和整个创新流程的安排中,寻求在具体课例的基础上,如何融会贯通地将成功的创新经验应用到其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研究中去,通过有效方式影响学生也去应用和提升这些成功经验,是开展课程创新活动的初衷和诉求。

3.2 选择课程创新主题

创新主题是体育课程创新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教学与研究的重心所在。一般的课程教学与研究以教学内容为主,往往忽略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其结果对一节课或一种教学内容有效用,但是这节课所承载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却并不明显。基于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的课程创新组织建成之后,首先关注的是课程创新主题的确定,主题将会是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目标或者策略和方法,但并不局限于某一节课的内容,主要目的在于展示和呼应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例如我们选择《基于动作要素为基础的小学阶段运动技术教学策略》这一主题时,可以使用《前滚翻成蹲撑(水平一)》《双手前抛实心球(水平二)》《篮球——原地运球(水平二)》来承载主题,实现主题从文本形式过渡到课程教学实践形式的转变,同时体育教师和学生教学关系中的各要素也能在创新程序中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效用。

实际上,课程创新的主题早在课程创新组织建立之始就已经确定下来了,因为这一创新组织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某种创新主题所关涉的师生关系问题,创新主题的确认过程其本身就是师生关系主体性建构的一部分,它来源于体育教学研究与实践过程。因此,要确保基于体育课程创新程序的有效性,就必须注重从体育教师与学生已有的教学关系方面选择创新主题,也可以以师生关系为基础,围绕教学理念、课程价值、教学问题等主体性建构的方向选择创新主题,还可以待课程创新组织建立之后,动员师生使用“共同练习”“共同协商”“头脑风暴”等方式,通过多次的交流和思维碰撞,理性地寻找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实用价值的主题进行创新。

在确定课程创新主题的方法方面,可以多角度地选择方法,既可以从构建师生关系整体价值的向度出发选择创新主题,也可以具体到体育课程与教学层面来思考创新主题的突破点和切入点,还可以从教师与学生对体育学科教学知识的领悟和掌握层面设计创新主题。例如《基于动作要素为基础的小学阶段运动技术教学策略》这一创新主题的选择,就是在综合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体育学科内容知识、体育教学法知识、学生及其特征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体育教师对小学生运动技术教学知识技能学习的领悟和掌握的程度以及表现出的问题倾向而确定的。这样选择的课程创新主题容易被师生接纳和认可,创新主题本身也是朝向着解决师生关系的向度构建的,有利于体育教师对创新主题的领会与理解,确保创新主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3 开展课程创新活动

基于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的体育课程创新程序的开展可以由4个主要环节构成。第一环节为体育教师个人设计,需要依据课程创新目标和价值的标准,对课程创新需要的课程知识进行整合。对于《基于动作要素为基础的小学阶段运动技术教学策略》创新主题来说,需要体育教师个人设计出教学流程图,选择能起到支撑作用的教学内容,根据研修目标,统整和组合有关身体姿势和动作轨迹、动作速度、动作时间、动作力量、动作节奏等和动作要素有关的课程知识,为学生学习做准备。第二环节为师生共同设计阶段,该阶段需要通过师生共同的协作,完善创新主题的内容,强化学生选择与运用体育学习成果的能力。按照我们选用的创新主题,经过对第一环节中教师个人提交的研修设计进行优化和完善,经过师生协作形成统一使用的创新方案,并确定承载创新主题的内容,例如选用《前滚翻成蹲撑(水平一)》《双手前抛实心球(水平二)》《篮球——原地运球(水平二)》作为具体内容,这时候就要进行分工,师生按照自己的任务类型选择具体内容,并按照要求补充和强化前滚翻成蹲撑、双手前抛实心球、篮球原地运球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知识,确保各自任务的顺利落实。第三环节为改进与修正设计,为了检验与实施第二环节中师生协商形成的创新方案,研修组需要对施教对象概况及其学生学习特征进行了解,确保创新方案的针对性。另外还需要增补体育教学情境创设方面的知识,保证创新方案能在有效的教学情境中开展与实施,并且要及时总结经验。这个环节同时需要1-2轮的预设性练习,师生均需参加,主要形式为意见交流与观点碰撞,目的是不断修正与改进课程创新程序设计方案。第四环节为针对性的有效设计,通过课程的具体教学实施,评价课程创新效果,结合教学实际再次对创新方案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形成新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创新程序设计方案。

3.4 评价与改进创新成果

课程创新成果往往关涉到师生的满意度和归属感,影响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和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10]。基于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的体育课程创新程序在经过完整的运行之后,产生的创新成果立足于师生们的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其价值在于有效指导学生的体育学习,加快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促进学校体育教研活动的改革与创新。

课程创新的结果要有利于师生关系的优化,就要使评价课程创新程序的标准对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非专业化指向起到纠正作用,通过专业化的发展路径改进体育教师学科教学结构和体系。一是在创新成果中要有专业化的教学设计,包括课程目标设计、学生学情分析、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加工、教学过程组织、教学评价与测量等,这些专业化的教学要素要反映出体育教学的特色,要和专业化的体育教学相关。教师在创新主题的引领下建构符合教学要求的师生关系类型,并且通过合作、反思与设计,最终形成专业化的师生关系规划能力。二是创新成果要有利于体育教师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知识的生成。这是指体育教师经过完整的课程创新程序,其教学行为已不会在同一水平和层次上重复发生,而是在专业化创新成果的支持下,生成的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知识变得可控和显性,对其教学水平的指导作用逐渐加强。三是创新成果要对主体性师生关系的构建方法起指导作用。体育教师在课程创新中掌握主体性师生关系的构建方法,是优化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主要方式,它不仅要求体育教师通过专业化的视角构建教学过程,而且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师生关系的系统优化,通过主体性师生关系构建方法的不断改进以提升体育教学实践的策略和水平。四是课程创新成果不仅要有助于体育教师学习与掌握专业化的教学反思知识,还要有利于学生体育知识技能学习能力的储备和更新。课程创新程序使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教学反思有据可依,避免了教学反思的无稽和空泛,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回归到体育教学的特定场域,能切实寻求到体育学习面对的问题症结和解决策略,以便师生们更清楚地审视已有的成果优势和获取的经验类型。

4 基于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向度的体育课程创新路径

4.1 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体育课程创新过程

传统的体育课程设计观是把学生排除在外的,认为课程创新设计只是教师的职责,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课程方案进行体育学习就行。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是开展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主体,而组织者是教师。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结构,以及持有的学生观,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预期结果。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模式我们不陌生,但学生参与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路径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这是关系到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从体育课程决策层次来看,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体育课程决策的基础层次,都可以参与体育课程的实施、评价等环节。学生的参与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与安排,需要建构一种和谐、信任的师生合作关系而非走过场的合作关系,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意见能被老师和其他组织者尊重与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体育课程创新中建构一种互为主体的关系,二者都有发言权,但前提条件是教师需要做正确的引导和组织,使学生能正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在教师与学生的这种互为主体的合作对话中,二者可以对体育课程创新的策略达成共识,能交互分享各自的经验与体会,并能在体育课程实施初期就各种意见进行交流与沟通。最重要的是,作为组织者的教师,可以对体育课程创新的路径有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并且可以获得许多“接地气”的启发,对学生产生更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作为参与者的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体育学习意愿,与教师进行意见交换、观点碰撞、合作探讨,实现体育课程知识共享和个人主体性价值的全面发展,使体育课程创新在目的明确、思路清晰、策略得当的路径中进行。

4.2 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有效体育课堂

体育课堂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是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实验田[11]。体育课程创新的所有理念都需要在体育课堂中去展现与表达,体育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习小组间的关系都是体育课程创新素材的活体来源,教师和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互信互助、相互启智、触发灵感,学生对某一项目或动作的无意识练习和有意识创造就应该引发教师的诸多关注与思考,进而实现体育课程内容和组织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与创新。体育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建体育课堂,可以暴露以往体育课程研究关照不到的教学问题,可以促进体育教师更加认真地的钻研教学材料,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加快自己的专业化成长进程。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体育课堂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将会进一步增强,同时也展示和践行了体育课程创新的预设理念,使体育课程创新与改革的设想落地生根,成为便于观测和评价的实践行动。可见,正是通过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建构策略,体育课堂才能发生诸多的有效性变化,才能成为有利于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肥沃的实验田。

4.3 教师与学生共同反思体育课程创新得失

有效的教书育人取决于教师的反思品质,惟有在反思观下的教书育人才是高效的、可持续的和有生命力的[12]。反思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一种优秀品格,也是体育教师自我建构课程创新理念的主体性因素,反思同样也是学生提升体育学习能力、养成积极体育学习行为的主体性策略。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没有反思的体育教学活动好似一潭死水,不会有触碰到思想灵感的涟漪产生。只有经过师生共同反思的经验才能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才能对体育课程创新过程的得失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当然,学生的反思能力需要教师去引导和开发,教师要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教学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经验,从社会与学校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现状的角度去理解和反思体育课程,不仅要反思体育课程创新带来的新鲜变化,也要反思创新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同时也要探索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反思的方法和路径。

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反思体育课程创新得失的主要内容有:反思体育课程创新是否真正意义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是否增强了学生体育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反思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否适应体育课程创新的要求,是否改善了体育教学过程中预设的师生关系;反思体育课程创新到底要求教什么,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怎样才能使体育课程目标、内容与方法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反思教师的教学信念、教学感悟是否符合学生的体育学习取向等。通过反思教师教的层面与学生学的层面,对体育课程创新过程中的得失问题进行逐一认定和剖析,并尝试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与对策,这样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可以进一步彰显师生合作探索与解决问题的主体性关系。

4.4 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自由体育课程文化

无论课程是一种载体文化还是一种文化载体,文化与课程之间的特有关系是谁也无法遮蔽的,文化的深处未必是课程,但课程的深处一定是文化[13]。文化是体育课程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是审视与反思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主要视域。体育课程是人类体育文化以文本、经验和技能等形式进行保存和传承、创造和交流的主要途径,它的发展始终受到人类各种文化类型的综合作用和影响。传统的体育课程观认为体育课程文化是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而设定的由教师负责传递的一系列教学文化的总称,这种认识不乏过于机械。体育课程文化不仅只掌握在体育教师手中,而且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传递、交流乃至创新。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体育课程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形态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自由性已成为体育课程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和学生可以快速搜寻与整理世界范围内的体育课程文化信息,通过主体性交流,师生之间可以在短时间内分享各类体育课程文化。从有关体育课程文化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们已经承认体育课程在体育教学体系中的文化主体地位,注重从体育这一庞大浩然的综合体中去选择、重组和建构相应的课程文化。在体育课程创新过程中,自由的课程文化有利于调节体育课程生态,使体育课程与其外在的形式一样充满育人的活力与激情。由体育教师和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与判断选择体育课程文化素材并进行交流与分享,共同建构一种崇尚自觉、自信和自由的体育课程文化形态,有利于整个体育课程创新体系发生质的变化。

4.5 教师与学生共同调适体育课程创新策略

以学生知识主动建构为特征的课程实施状态,形成了不同的活动方式,从而使课程实施体现出以“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为特征的发展性特点[14]。体育课程创新是体育课程体系“顶层设计”与“落地执行”完美结合的产物,需要通过体育课程实施过程来展现,也需要体育教师和学生通过“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的途径来完成。从体育课程创新的方式来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最终都要通过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调适才能转化为有效的课程。这种合作性调适有利于体育课程进一步体现教师和学生的课程意图与构想,演绎形成特殊的展现形式来发挥其现实的育人功能。体育教师与学生对体育课程创新策略的调适需要高度一致,要在交往与互动中去理解和生成,这种交往与互动进一步体现了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的特点。在教师与学生的课程角色转换同步进行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体育知识、运动技术技能学习与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学生作为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经验积累的素材提供者,促进了体育课程创新策略由教师包揽走向师生民主协商、由封闭死板走向灵活开放、由专家制定走向师生共同调适。这样生成的体育课程创新策略,不会只停留在文本展现和实践总结上,而会以活灵活现的形态出现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掌握、运作和体验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5 结语

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不仅要求教师对体育理论知识、技能和技术进行正确传递,也要求教师对学生情感道德、意志品格、理想信念的主动理解与认同。在交往过程中师生各自发挥其特有的主体性,努力摆脱单极主体,积极走向多维主体,形成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交流与分享、持续完善与改进的共同体,不断提升师生之间的联系层次和交往品质。在体育课程创新路径的探寻过程中,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已成为关乎体育课程创新顺利开展的核心要素,它符合体育课程理念的演变要求,也符合人们对体育课程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更符合体育课程创新的价值归属和最终诉求。

[1]叶小耀.主体性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分学科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2):29-32.

[2]欧阳锡禹,金育强,唐雪姣.论体育课课堂中的主体性教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9(1):99-101.

[3]段健芝,刘海元.大学体育课程的有效配置(上)——基于课程环境的研究[J].体育学刊,2011,18(4):88-92.

[4]毛宇,苏姗姗.审美型师生关系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7,27(7):34-38.

[5]赵富学,程传银.基于身份认同与主体性建构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型研究[J].体育学刊,2016,23(5):93-99.

[6]马丁·布贝尔.人与人[M].张见,韦海英,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77-79.

[7]薛国凤.课程效能的影响因素与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7,27(22):7-11.

[8]赵富学,张学忠.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模式的建构[J].体育学刊,2011,13(4):93-99.

[9]理查德L.达夫特,雷蒙德A.诺伊.组织行为学[M].杨宇,闫鲜宁,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45-47.

[10]王婧瑶,刘鎏.我国专业体育院校教师满意度量表编制——基于高等院校自我评价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5,36(6):107-114.

[11]董翠香,王亚立.案例与启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创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5):73-75.

[12]张定强.教师成长不可缺失的特质:反思性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5):92-97.

[13]刘启迪.中国课程改革需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J].当代教育科学,2012(22):14-17.

[14]裴娣娜.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2):13-19.

责任编辑:刘红霞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novation Ba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Subject Construction

ZHAO Fuxue1,2,CHENG Chuanyin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Jiangsu,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Gansu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ezuo 747000,Gansu,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subject construction is the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P.E.curriculum innovation.It is emphasized by teachers judgeing P.E.curriculum teaching effect and quality,learning results and level of P.E.curriculum judged by the student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discover P.E.curriculum innovation to promote teachers’and students’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created through the pursuitof understanding and listening to the symbiotic efficiency of P.E.and experience of formation of trust and respectof P.E.curriculum.It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novation program design.We can effectively solve P.E.curriculum innovation programm ing problem by establishing curriculum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and choosing curriculum innovation subjectbased on subjec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It can benefit the formation of P.E.curriculum innovation diversification path throughmutual adjustment teachers and students create and thelp them participate in P.E.curriculum innovation process,exert subjectivity construction the rol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P.E. curriculum innovation and function.

construction of subjectivit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P.E.curriculum innovation;P.E.curriculum environment;P.E.curriculum culture

G807.01

A

1004-0560(2017)01-0117-07

2016-11-11;

2017-01-1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4CTY01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890049);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ZZ16_0440)。

赵富学(1982—),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师生关系建构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中国传统书院师生关系的构建、特征及价值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