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识定位需准确 多方考虑促实效

2017-11-27孟凡东,姚玉良

中国学校体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掌握情况研讨身体

一、认识和定位体育教学中的体能练习

通过研讨,参与研讨的教师观点各异,但主持团队认为,要想让学生全面发展,就应该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教师应将学生“育成什么样的人”作为体育教育思考的出发点,让学生通过有效的体能练习,得到“实惠”,获得“福利”。认识体能练习的必要性后,就很容易对其进行定位,通过体育学习和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通过体能的练习,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真正做到从“我能行”到“我行了”的根本转变,这需要教师在体育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并近距离沟通,从各方面达成共识,最终向着“让学生爱上体育课”的思想和行动转变。

二、提高体能练习的实效性

根据研讨情况和查阅相关资料对体能的定义进行界定,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在研讨中,研讨教师们给出了体育课堂中关于体能练习的方法和手段,主持团队认为安全、合情、合理是前提。

1.安全。设计体能练习时,无论教授哪一个水平段的学生,都应将安全放在首位。如,学生的身心状态;场地器材的安全可靠性;教师与学生的准备;设计是否合理等。除此方面要对学生时刻提醒并进行安全教育提示,这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保护,同时也是教师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2.课型。根据课的类型不同,体能练习的设计也应该有所不同。如,新授课的体能练习设计,最好围绕课的主教材内容进行,学生在了解、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强化个人的身体机能;复习课的体能设计,要根据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强化设计,使得学生在发展体能的同时,将其所学技能融会贯通。

3.学情。学情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考虑学生的“多动性”“好胜心”,以及内容的“趣味性”等方面,尽量设计以速度、协调、柔韧、灵敏为主的项目;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要考虑学生的自尊、团队合作,以及内容的“竞技性”等方面,多以力量、速度、耐力、协调为主的项目;对于学优生和学困生来说,应考虑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心理条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多元化”练习体能方式,所以,在设计这样的体能练习时,要根据场地条件的不同因素,多设计几个练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合学生个人身体及能力的学练。

4.介入时机。根据教学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对于体能练习介入时机的把握是关键点。如,可在准备活动部分介入体能练习,为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目标做好身体准备;同样也可以在课的结束部分介入体能练习,为了巩固所学内容,作为课的延续,对学生的体能状况进行“补充”;当然,为了备不时之需,在课的整个过程,如果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某项技能时,由于身体原因而对所学技能掌握情况不理想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技术掌握情况介入体能练习,这样会让学生在练习体能与技能的同时提升技能。

5.评价。教师通过系统地记录学生课堂中体能学习的表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时体能练习的情况等进行评价和判断。其目的是对学生课内外的体能学习行为加以监控与反馈、引导和激励,同时对课堂教与学进行诊断与检验,能够确定体能练习目标的达成程度。评价要关注学生对体能练习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对学生经过体能学习之后所形成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诊断和评价。但不能仅关注外因不注重内因,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内需。教师在不经意间的一句赞美、一个鼓励眼神、一个大拇指等行为都可以改变学生在练习中的效果,这就是“苦中作乐,乐有所得”,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技能练习中,提高体能。

通过研讨得出:体育课中介入体能练习并提高体能练习的实效性是一种身体教育,通过身体教育和运动体验,促进学生完善人格,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

——孟凡东(浙江省平湖中学,314200);姚玉良(浙江省平湖市教师进修学校,314200)整理

猜你喜欢

掌握情况研讨身体
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女性人工流产术后保健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研究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加强理论研讨 助推新时代人大工作
菏泽学院公共体育课学生篮球规则掌握情况及对策分析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