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毛泽东诗词中“山”的形象类型

2017-11-26李红

新校园·上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艺术形象物象

李红

摘要:本文从毛泽东诗词中对“山”的艺术形象类型进行粗浅分析,探讨毛泽东诗词对古典诗词的继承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艺术形象;物象

毛泽东诗词中,“山”是一个关键的形象,它艺术地再现了当时所处的时代特色、地理环境和社会情态,同时也表现了毛泽东在各个革命斗争时期的思想感情和斗争意志。第一种是中性物象的山,第二种是贬义意象的山,第三种是褒义意象的山,第四种是虚象的山。本文分别浅析如下。

一、中性物象的山

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理论中,形象一般可分为物象、意象和虚象。物象,又叫实象。在文学创作上,凡是按照生活本身的模式构思的形象,基本都是物象。

在毛泽东诗词中,物象“山”的词语不太多。如《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中的两个“山”字,都是物象,指的是专有地名井冈山,主要是交代诗歌描写的战斗发生的具体地点,象外无象,只有自然客观环境的小形象,没有社会环境的大形象。又如《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赣水苍茫闽山碧”中的“白云山”“闽山”,都是专有地理名词,象外无象,都是物象。

二、贬义意象的山

诗歌中的意象,就是意与象的融合。它是客观世界外在的景象,是与诗人内在主观的情感的统一。在毛泽东诗词中,意象“山”的词语较多,按照词义的感情色彩做划分的标准,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贬义意象的“山”,一种是褒义意象的“山”。毛泽东诗词里,贬义意象的“山”有三个。

第一,《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中的“高山”就是带有贬义感情色彩的意象。这里的“高山”,象外之象是指压在旧中国人民群众头上的三座大山,它不仅仅是客观自然界的高山,还是词人主观上社会大环境里的“高山”,并且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第二,《念奴娇·昆仑》:“而今我谓昆仑”中的昆仑山,也是一个贬义的意象。词中的“昆仑”,已经不再是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大山了,而是社会大环境里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毛泽东在1958年就曾经亲自对这首词注释道:“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

第三,《菩萨蛮·黄鹤楼》:“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中的“龟蛇”,本来是指武汉三镇长江南北两岸互相对峙的两座大山:龟山和蛇山。但在此诗中,它们已经不再是自然界的客观物象,而是变成了词人主观世界里带有贬义色彩的意象。

三、褒义意象的山

这种类型的山,在毛泽东诗词中所占比重最大,举例如下。

第一,《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的“万山”,就是一个褒义意象的山。它象征着当时大革命时期,湖南、广东、江西一带山区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好像枫树林染红了一样,到处都举起了革命的红旗。下阕中“指点江山”的“江山”,也是褒义的意象,它象征中国的天下、政权和国家,含有“打江山,坐江山”之意,表现了少年毛泽东武装革命,夺取政权的雄心壮志。

第二,《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词中的“山”,并不是指哪一座具体的自然山名,而是比喻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了千难万险后,攀登上的革命高峰。

第三,《忆秦娥·娄山关》:“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词中的“苍山”也是一个带有褒义色彩的意象。其不只是描写娄山关客观世界的小环境,还景中含情,是一个具有褒义感情色彩的意象。

第四,《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词中的“山”,也是一个带褒义感情色彩的意象。这首词中的“山”,象征抗日战争初期,陕甘宁边区以及華北地区抗日根据地中如太行山、吕梁山等山区的红军将士。

四、虚象的山

虚象,也称为假象。它是一种不符合生活真实,却符合艺术真实的形象。在毛泽东的诗词中,虚象的山不多,只有两个。

第一,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里的“不周山”,就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虚象的山。不周山,是古代神话世界中的山名,现实世界根本没有。它不符合生活的真实,却符合艺术的真实。它象征反动政权像不周山一样被工农红军推倒了。这就是运用虚象产生的艺术效果。

第二,《念奴娇·鸟儿问答》中的“仙山琼阁”也是一个虚象,传说是海外仙人所居住的地方,此山是虚幻世界的山,不是现实世界的山。这里作者是用它来讽刺“三无世界”:即没有武器、没有军队、没有战争的虚无缥缈世界。因此,这里的“仙山”,带有明显的贬义感情色彩,而不是褒义的虚象。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形象物象
从物象走向图像——以《自行车写生》为例谈基于视觉语言养成的儿童写生策略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朝鲜族传统文化艺术形象的多元一体建设与推广研究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岸然的形象?唯美的语言
浅谈艺术歌曲中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关系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