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记忆的研究述评
2017-11-25李昕
李 昕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错误记忆的研究述评
李 昕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错误记忆是指人们错误的回忆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件。但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经常将一些没有发生过的事物误认为经历过,这将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本文介绍了错误记忆的相关研究范式,以及错误记忆的影响因素和对于错误记忆的一些研究展望。
错误记忆;集中联想研究范式;类别联想研究范式;误导信息干扰范式
1 引言
人们总是会有过这样的日常经历,自己记得的一些事情与别人的记忆不同,但自己能够清楚的记得事情发生的细节。研究显示,人们更倾向于记忆一些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在心理学上,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错误记忆。错误的事件是指人们对过去的事件的报告与事实之间发生偏离,或对没有发生的事件产生回忆的现象。
2 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
2.1 集中联想研究范式——DRM范式
Roediger和McDermott(1995)使用词表学习范式对干扰性错误进行考察。在实验中,他们先让被试学习一系列词表,在学习阶段后,便对被试进行回忆和再认测验。结果发现在回忆阶段中,有40%的被试错误地报告了高关联词,这些高关联词被报告的几率甚至超过了一半已经呈现过的单词。在再认测验中同样也发现未被学习的高关联词的虚报率较高,甚至被试还声称他们“记得”这些词曾经出现过。
Roediger和McDermott改进了Deese的实验程序,最终形成DRM研究范式。最初的DRM范式中共包括36个词表,每个词表由一个未呈现的目标词(关键诱饵)和与它相联系的15个学习项目组成,由于词表中每个项目均与一个未呈现过的关键诱饵产生联想,因此DRM范式也被称为集中联想研究范式。
2.2 类别联想研究范式
Hintzman(1988)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含有熟悉名词的多种类别的词表,每种类别中均有1个、3个或者5个学习范例,这些范例将在学习过程中随机呈现,在之后的再认测验中发现,被试对于学习过的范例的错误再认率要高于未被学习过的相关范例。Seamon(2000)改进了这一实验,将同一类别中的各个范例按照从高频到低频的顺序排列,并考察对图片和单词的错误记忆。结果发现,不论是单词还是图片,被试对高频范例的错误再认均高于低频范例。
2.3 误导信息干扰范式
Loftus和Palmer(1974)研究发现,诱导性的问题可以改变一个人对事件的回忆。该实验的程序是先让被试一起观看关于交通事故的录像,然后将被试分为三组回答不同的问题。一组被试回答“汽车碰撞时,时速为多少”,另一组被试回答“汽车撞毁时,时速为多少”,控制组不需要回答任何问题。结果发现,撞毁组被试的时速估计高于碰撞组被试的时速估计。一个星期后,重新找回被试让他们回忆车窗是否被撞毁,结果发现,碰撞组有14%的被试做肯定回答,撞毁组有32%的被试做肯定回答。其实这就是Loftus为我们提供的另外一种研究错误记忆的范式,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为误导信息干扰范式。
3 错误记忆的影响因素
3.1 学习材料
(1)材料的特征。研究表明,依靠词表来进行的错误记忆实验,词表的特征与错误记忆效应存在一定的联系。在词表中,单词的性质、频率、关联性以及某种类别词的数量都可以影响错误记忆的效应。学习同属于某一阶段的词汇或者某种关键诱饵相关的单词数量增加时,错误记忆也会明显增加。
(2)材料的呈现。材料呈现方式的不同对错误记忆效应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材料学习阶段,不同的呈现通道也会影响错误记忆效应,研究发现采用视觉通道呈现的时候可以降低错误记忆效应。材料呈现的时间也可以显著的影响错误记忆效应,材料呈现的时间在由短变长的过程中,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回忆的方向也是不同的。材料呈现时间较快的情况下,错误回忆随着呈现时间的延长而提高。
3.2 测验过程
(1)测验情境。测验情境因素的影响主要起源于内隐研究。研究发现,在测验的时候,关键诱饵前出现的不同的材料会对关键诱饵产生不同的启动效应。还有研究发现,当关键诱饵出现在连续的材料呈现之后的错误记忆率比所有项目随机呈现时高。
(2)重复呈现。重复测验的次数增多,被试的错误记忆率会增加。在重复测验的次数增加的同时,来源性的错误便会增加,错误记忆效应也会显著提高。
3.3 被试
(1)情绪。处于积极情绪下的被试要比消极情绪下的被试出现更多的错误记忆效应,积极情绪的被试对材料进行整体的加工,而消极情绪的被试则对材料进行局部的加工。被试的情绪稳定性与错误记忆存在负相关。
(2)认知风格。杨娜认为认知方式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可以体现出个体在组织和表征信息时的差异。杨建伟认为认知方式与注意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在分散注意的情况下,场独立个体的错误再认显著好于场依存个体的;而在集中注意下,两者的错误再认没有差异。
4 研究展望
从错误记忆的研究开始至今有几十年的时间了,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错误记忆的研究和理解还不足够。一方面,没有一个完善的理论模型对错误记忆的现象和机制进行完整的解释;另一方面,同一个体纵向发展过程中的错误记忆发展趋势的研究,以及不同个体在错误记忆方面感受性的不同,这些方面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随着先进的心理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我们可以展望未来错误记忆的研究可以更加注重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生态学效度。
[1] 周云.DRM范式中错误记忆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
[2] 周楚.错误记忆的理论和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5.
[3] 孙丽苹.压力和认知方式对基于事件错误记忆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9,15(3):271-277.
[4] 刘湘玲.加工水平和关联性对错误记忆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8.
[5] 王雁.词语关联性对错误记忆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08.
[6] 李巧莲.场认知方式和情绪状态对错误记忆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3.
[7] 姜蒙娜.Sternberg范式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8] 谭叶叶.诱发心境和联想强度对错误记忆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3.
[9] 周楚,杨治良.预警和呈现时间对错误再认和错误回忆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8,31(3):546-552.
李昕(1993—),女,汉族,江苏盐城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人格研究。
B842.3
A
1672-5832(2017)07-02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