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各年龄阶段依恋的人际关系差异

2017-11-25刘青青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年龄阶段照料研究者

刘青青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各年龄阶段依恋的人际关系差异

刘青青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近年来人们对依恋研究的热度并未消减,因此该领域也累积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依恋是社会互动中的重要概念,本文从时间段出发,考查了依恋在各个年龄阶段存在的差异,比如婴儿期的母婴依恋,成人期的恋爱依恋以及老年期的特殊依恋,但在这不同年龄阶段的依恋就其本质是不变的。

依恋;亲子依恋;恋爱依恋;特殊依恋

1 引言

精神病学家鲍尔贝J.Bowlby在1969年最早提出了依恋这一概念,他将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生活中特定对象间强烈的情感联系[1]。他以及其他研究者认为在与抚养者不断的交往过程中,个体逐渐形成了关于关系中自我和他人的内部表征,即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引导个体加工和处理未来的关系[2]。因而,早期研究者关注人类母婴依恋,后来,Hazan和Shaver把依恋研究拓展到成人,即婚恋依恋,在恋人之间也存在相互依赖的情感联结,伴侣也给另一方提供安全的港湾[3]。所以依恋不仅仅是婴幼儿期特有的心理过程,还是“从摇篮到坟墓”贯穿生命始终的重要发展命题。

2 依恋在人际关系上的表现

2.1 母婴依恋

婴儿期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母婴依恋,同时也是影响儿童早期社会化的关系性背景。根据鲍尔贝的依恋发展阶段可以发现,6个月以前婴儿的对人的依恋还未出现,但是对熟悉的人会更加敏感、偏好。6个月以后,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形成,表现为喜欢和母亲呆在一起,而且当母亲离开会表现出分离焦虑。

婴儿对母亲依恋的类型一般有4种:安全型依恋,最具有适应性,这类婴儿在母亲在场的时候显然是最快乐的,在母亲离开时心烦意乱,但这类婴儿并不因为母亲不在场而不知所措;回避型依恋,这类婴儿对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反抗型依恋,这个类型的婴儿表显出很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见到母亲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混乱型依恋,这种类型的婴儿往往表现出最大程度的不安全感,他们在与父母重逢时,会有一系列混乱、矛盾的行为。

2.2 成人的恋爱关系

精神分析学家和生态学家认为,从婴儿期健康、安全的依恋关系中获得爱、安全感、信任和温暖,可以为今后成人期的依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4]。儿童时期的依恋类型与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建立有着很大的关系,但这样并不意味着如果你童年时没能建立安全的依恋,成年后就无法建立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也有研究者数据表明,有30%的年轻女性在三年内改变了自己的亲密关系类型。

2.3 老年人的特殊依恋

Wright等人从两种常见的老年慢性疾病——中风和阿尔茨海默症中发现病患对照料者的依恋。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常对照料者的依附、苛求与寻求亲近行为,就像婴幼儿面对与主要照料者的分离时一样;中风患者常因突如其来的疾病而丧失交流能力,而这些病人的照料者却发展出了对模糊的非语言信息进行及时回应的能力,Miesen 的研究生动地展示了婴幼儿与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在依恋需要上的相似性。大量研究探讨了依恋角色在成年子女的照料行为中的作用。相比较其他研究者提出的出于义务或者避免负罪感而生出的照料动机,对父母的安全依恋与未来的照料行为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依恋关系越坚固,对照料负担的主观感受越轻微,义务感却与较大的照料负担相联系[5]。这一结果在 Crispi等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验证。配偶的照料角色也在一些研究中被考察。

3 讨论

关于内部工作模式的稳定性的假设,越来越多的研究提出了置疑。这些研究发现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依恋模式。实际上不同的人际关系中的内部工作模式的性质和内容是一样的,它们的结构是从婴儿到儿童到成人不断进化的。根据依恋理论,如果成人与婴儿有相互作用,那么他们之间会有依恋形成。随着儿童青少年的成长,人际关系的不断复杂化,个体可能在自身的依恋模式基础上分别分化出不同类型的工作模式结构,比如青少年和成人与父母的持续关系,与亲密朋友的关系,以及依恋在异性和同性情侣在异性和同性之间的作用[6]。这种工作模式主导着儿童以后形成的同伴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调节、解释和预测依恋对象的行为、思想和情感。

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探讨依恋对于人们的社会性活动的影响。研究表明亲子依恋,作为家庭环境的重要变量之一,与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关系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7]。也就是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助于降低PIU。李彩娜等人的研究结果验证了安全依恋对人际信任的“拓延-建构环”效应,对于促进社会信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8]。关于依恋的开创性研究也将一直进行着。

[1] [美]纽曼等著.白学军等译.发展心理学.原名“Development Through Life:A Psychosocial Approach”.第八版.第六章.婴儿期依恋.第157—165页.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当代心理学经典教材译丛).

[2] Collins,N.L.(1996).Working models of attachment:Implications for explanation,emotion,and behavior.Journal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1(4),810-832.

[3] Bowlby,J.(1973).Attachment and loss:Vol.2.Separation:Anxiety and anger.New York:Basic Books.

[4] 吴薇莉,方莉.成人依恋测量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217-220.

[5] Cicirelli V G.Feelings of attachment to siblings and well-beingin later life.Psychology and Aging,1989,4(2):211~216.

[6] 陈会昌,梁兰芝.亲子依恋研究的进展.第8卷.第一期.

[7] 邓林园,方晓义,伍明明,张锦涛,刘勤学.家庭环境、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网络成瘾[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29,305-311.

[8] 李彩娜,孙颖,拓瑞,等.安全依恋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依恋焦虑的调节效应[J].心理学报,2016,48(8):989-1001.

刘青青(1993—),女,汉族,贵州绥阳,心理学硕士,云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人格心理学。

R395.1

A

1672-5832(2017)07-0292-01

猜你喜欢

年龄阶段照料研究者
我的各路好友
学中文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澳大利亚照料者暂歇计划
当代中国高校学生的自我评价状况分析
年轻瘦人糖尿病增多
词汇短语园地
少儿美术培养的年龄阶段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