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与大学学科内涵式发展
2017-11-25吴佳欣
吴佳欣
(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双一流”建设与大学学科内涵式发展
吴佳欣
(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双一流”建设需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抓手,一流学科的基本特征标志着大学学科必须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在我国当前经济背景下,推进大学学科内涵式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当务之急是通过优化要素与学科结构,创新学科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提升学科发展效益,从而保障大学学科内涵式发展。
“双一流”建设;大学学科;内涵式发展
2015年10月,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决定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办大学就是办学科,学科是大学的细胞,是大学的技术核心领域。”[1]建设一流学科作为建设一流大学的抓手,需要学科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1 “双一流”建设与学科内涵式发展的相关性
《方案》提出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纵观世界一流高校发展史,不乏通过建设一流学科从而提升大学整体排名的例子。例如,稳居世界大学排名前列的加州理工学院。正如加州伯克利大学第七任校长田长霖先生所说:“加州理工学院为什么会变成这么著名的大学?它的腾飞就是靠两个教授,一个是密立根,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使这个学校的实验物理迈进了世界一流;然后是冯·卡门,钱学森先生的老师,他把美国的航空技术带起来了。有了这两个人,加州理工学院就世界知名了。”[2]可见,一流学科是使一所大学整体迈上一流平台的“助推器”,而一流学科意味着学科层次的“一流”,而不仅仅是学科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长。
逻辑上讲,推进大学学科内涵式发展,首先要弄清楚何谓学科内涵式发展。学科内涵式发展就是要转变学科的发展方式,实现从重规模、重数量为特征的发展向重质量、重特色、重效益为核心的发展转型。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从学术标准来看,一流学科有两个标志,一是拥有一流科研,产出一流学术成果;二是有一流的教学,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而且,世界一流学科应具备“帮助解决人类面临的困境、影响和改变人类社会进程的能力”[3]。可见,“一流学科”对学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的要求中,蕴涵了学科内涵式发展的两个基本特点:质量的提高、效益的提升。建设“一流学科”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先导,“一流学科”的建设亟需推进学科内涵式发展。
2 “双一流”建设之际,中国大学学科内涵式发展的困境
“双一流”建设之际,我国大学学科仍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大学学科内涵式发展面临怎样的现状?如何通过学科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促进大学学科内涵式发展?如何通过学科内涵式发展推动一流大学建设的进程?这些都是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值得重视的问题。然而在实践层面,大学学科内涵式发展面临着不容乐观的处境。
2.1 学科资源投入有限,利用率有待提升。大学作为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组织,作为大学的基本单位,学科发展程度与发展速度皆与投入其中的资源息息相关。简言之,学科建设所需的资源归根结底还是人、财、物的投入。首先,从国家财政投入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财政收入状况不断改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总量也相应增加,但增长速度缓慢,远小于我国GDP的增速。[4]在资金投入增长率放缓的背景下,大学学科发展要想上一个新的台阶,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国家财政投入的增加。
其次,从学科人力资源投入的角度来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可知,2006年至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量由107.6万人增至153.5万人,但每年的增幅在逐渐下降,2007年同比增长8%,而2014年同比增长为2%,期间的增长率也是逐年下降。2006年至2014年,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由1738.8万人增至2547.7万人。2007年同比增长8%,2014年同比增长3%。研究生在校学生数由1104653人增至1847689人,2007年同比增长率8%,2014年同比增长3%。作为学科建设主力军的教师与在校生的数量虽然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幅逐年下降,从而将人力资源投入增加作为学科内涵式发展的突破口较为困难。
再次,从物资资源因素来看。除土地资源以外的物资资源投入可以由学校拥有的资金来解决,但是土地的投入就成了一个新的难题。2016年9月26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未来五年本市将疏解部分高等教育功能,不再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再新设立或新升格普通高等学校,高等教育学校不再新增占地面积,城六区高等教育不再校内扩建。[5]事实上,不仅是作为首都的北京,有想当大一批国内一流高校地处当地经济繁华地区,扩建成本较高,可行性不大。
2.2 学科学术产出质量不高,一流学科数量不多。一流学科的标志之一是拥有一流的学术产出。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学科的学术产出情况。当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国际大学排名有三个,即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泰晤士报大学排名(THE)和国际教育研究机构发布的QS大学排名。参考以上排名的最新数据,取排名前50的学校进行分析,以示中国高校在部分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
由世界大学学科三大排名的数据可知,中国大陆高校除了工科入围世界前50的数量较多,其他学科入围前50的数量都屈指可数。三大学科排名的指标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某一既定学科的学术产出质量。根据排名结果来看,我国大陆高校学科发展存在着学术产出质量不高的困境。
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学科是由多种学科以不同的结构形式组成的系统。系统功能的提高有三种方式:组成结构的变化、与外界互动的调整、系统要素的发展。在学科投入要素发展较为缓慢的情况下,学科内在结构的变化、与外界互动的调整便成了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的主力军。
3.1 优化结构。包括优化学科资源结构与优化学科自身结构。一方面,优化学科资源结构。鉴于学科最基本的职能是人才培养,优化教师结构在提升办学资源的结构性效率中显得至关重要。应以促进学科内涵式发展为目标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特别要注重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领军作用。注重构建多学科相互交叉、促进、融合的学科体系,建立优势学科群。“当某一个学科得到发展时,会增强该校整体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从而对于提升高校整体在外界的影响,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是受益者。另外,某一学科的发展,对与之相关联的学科也会因学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而对其他学科产生影响。”[6]
3.2 制度创新。学科制度包括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学科内在制度主要表现为学科的学术标准和学术准则,学科外在制度强调物质层面的社会建制如学科组织机构等。从学科外在制度层面而言,建立科层组织与矩阵组织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注重协调大学学科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保障学科建设与学术产出的高效率,另一方面促进了各学科组织之间的沟通,利于提高学术产出质量,保障学科在内涵式发展的轨道上运行。从学科内在制度层面而言,学科内在制度建设必须在遵循学科内在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建立起真正利于学科发展的学术标准,同时也为学科之间建立交叉、互促的关系提供制度保障。总之,学科制度创新,既要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又要体现政府与社会的需要,特别是要将学科建设与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结合起来。
3.3 提升效益。促进学科内涵式发展的重点是提高学科发展效益。我国重点大学在学科建设战略上也应集中力量,选择最能发挥本校优势、最有可能取得重大成果的一两个学科,重点发展,率先突破,以形成特色。要根据国内外学科发展状况,自身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教师队伍的结构,选准自己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学科。一旦选准,就要“有所不为,有所为”,集中人力、物力建设重点学科,打造比较优势。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经费上,给重点建设的学科增加3% -5%,其他学科则减少3% - 5%。在进人指标、教授晋升、房屋分配等方面,都应向重点学科倾斜。[7]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应照顾到蕴涵发展潜力的学科、为社会需求做出重大贡献的学科以及交叉学科。鼓励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专业间的合作以做到在学科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学科资源,以达到提升学科发展效益的目标。
[1] 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6,(5):72-76.
[2] [7]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5):16-20.
[3] 周光礼,武建鑫.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J].中国高教研究,2016,(1):65-72.
[4] 文丰安.探析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J].中国高校科技,2014,(5):55-57.
[5]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EB/OL].http://xiaoxue.eol.cn/zx/beijing/xiaoxue/201609/t20160928_1453771.shtml,2016-10-3
[6] 梁传杰.高校优势学科群形成过程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90-9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编号:175258003)
吴佳欣(1993-),女,汉族,湖北襄阳人,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G642.3
A
1672-5832(2017)07-02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