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玛才旦小说与电影的叙事研究
——以《草原》《寻找智美更登》《塔洛》为例

2017-11-25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藏族草原小说

张 颖

(西藏民族大学 陕西 咸阳 712082)



万玛才旦小说与电影的叙事研究
——以《草原》《寻找智美更登》《塔洛》为例

张 颖

(西藏民族大学 陕西 咸阳 712082)

作为藏族的一名文化精英,万玛才旦在电影拍摄与文学创作上都有着很大的建树。身兼导演、编剧、作家及翻译家的万玛才旦不论文学作品还是电影都透出一股佛经般宁静优雅,低调内敛的创作风格。本文立足作品本身,从细节处分析小说与电影的叙事特征,把握小说创作与电影互渗中的叙事异同。论文从叙事语言、叙事主题、叙事特色入手,分析万玛才旦小说的电影化与电影的文学化的特征,管窥万玛才旦电影拍摄与小说创作的互相借鉴与彼此吸收的重要意义。

万玛才旦;小说;电影;叙事特色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万玛才旦的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屡屡获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位用母语拍摄电影的导演。作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导演协会会员的万玛才旦,还兼具了作家和翻译家的身份。这样的一个多重身份与在各领域的建树,让人不得不将他定义为一名文化精英: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创造了藏民族电影和小说双子座的高峰”。到目前为止,他在电影方面完成了两部故事短片、六部故事长片、三部记录长片并获得多种国际奖项,奠定了他在国际电影界的地位;在小说创作方面,他先后发表藏、汉小说五十余篇、译文二十余篇,作品获青海省第四届文艺创作评奖优秀作品奖、第五届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新秀奖、“章恰尔”文学奖等多种奖项,他的文学创作在藏族当代文学史上也是独树一帜。从万玛才旦的创作概况可以看到,这个坚守藏族文化的人是值得钦佩的:

自2002年完成在校作业《静静的嘛呢石》(短片)开始,便获得大学生电影节第四届短片竞赛单元专业组剧情类优秀奖、北京电影学院首届“金字奖”等多种奖项。2004年编导完成35mm的彩色故事短片《草原》,获第三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中国学生最佳影片奖,同年入选Discovery“新锐导演计划”,为其拍摄纪录片《最后的防雹师》。2005年完成第一部剧情长片《静静地嘛呢石》,获第10届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潮流”特别奖、第30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联盟奖”等奖项;2006年,与旺秀才丹合著的传记文学《大师在西藏》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首映故事长片《寻找智美更登》,完成纪录片《嘎陀大法会》 和《桑耶寺》。2008年为中国电影频道摄制非藏文化题材电视电影《喇叭裤飘荡在一九八三》。2009年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第一本藏文小说集《诱惑》,第一部藏中文学翻译民间传说《说不完的故事》也在这年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2010年,他的第四部故事长片《老狗》首映。2011年《老狗》获第12届东京未来国际电影节最佳作品奖,同年,第一部中文短篇小说集《流浪歌手的梦》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2012年藏文小说集《城市生活》也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他汉文翻译的当代藏文作家德本加的短篇小说集《人生歌谣》。2014年,他的第五部故事长片《五彩神箭》首映,第二部中文小说集《嘛呢石,静静地敲》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青海人民出版社把《说不完的故事》再版,改名《西藏,说不完的故事》,同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另一本小说集《死亡的颜色》,收录新旧作品10篇。2015年,《五彩神箭》获第6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编剧奖提名,同年,电影《塔洛》在意大利上映,获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并获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提名。2016年,电影《塔洛》获第22届法国维苏尔亚洲国际电影节-金三轮车奖、第16届东京FILMeX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多种奖项,花城出版社印刊他的第四本中文小说集《塔洛》;2017年4月《青海湖》刊登最新小说《赤脚医生》。

就万玛才旦的文学创作来看,作为一名藏族当代作家的新起之秀,他从1991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便表现出与其他藏族作家的不同。语言运用上,万玛才旦是为数不多的用藏汉两种方式创作的作家,身份表现上他是唯一兼具导演、编剧、翻译家身份的作家。“你在我的小说里看到的西藏,在我的电影里看不到,在别人那里也看不到。”在极简化的叙述中,万玛才旦通过描写藏区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力主还原一个真实的藏区。万玛才旦的文学意义更是在内容上突破了传统藏族符号化的书写,技巧上综合运用了中西方传统的现代叙事,语言上又具有镜头化的风格,在藏传佛教的宗教背景下,我们透析到的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藏地。就万玛才旦的电影来看,他对当下藏族题材的把握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其影片整体呈现出沉静舒缓的气质,场景安静,极少使用画外音以及配乐。北京电影学院科班出生的万玛才旦,以其少数民族导演的身份,拍摄使用藏族团队,演员选择非专业的藏族同胞,传播藏民族文化和精神,成为当下藏族电影的代表,被认为开启了真正的民族电影。正如万玛才旦所说:“我的梦想就是拍出纯粹的藏族电影”。可以看出,万玛才旦将藏族藏区的一切都写进了自己的电影和文学中,置于时间与空间中的藏地叙事也因此有了不一样的表达。从作品的叙事语言、叙事主题及叙事特色的视角中藏地叙事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可能。

1 作品的叙事语言

文学上,语言不仅仅是文学表达的载体,更是包罗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社会历史的变迁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的活化石。而电影的语言在事实上属于双重话语,“一方面它是创造电影形象的创作者的话语,另一方面又像文学那样注重文本内的叙事层面。”

从文本上看,“使用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某种文化承诺,获得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接受一套概念和价值。”万玛才旦作为一个藏汉双语创作的作家,小说创作的语言特色本身带有藏语的思维,在藏文化与汉语经验相融合的语言运用中,使得文本表现为一种“第三语言空间”的经验世界。这种藏族式的汉语带有“言辞本真、直指人心、自由随意、形象直观,不尚修饰,平白质朴,‘随物赋形’,大巧若拙,能抓住人物一瞬间的直觉和感受,并使读者产生阅读通感”的特点,使得万玛才旦的汉语小说自然而然地带有平实灵动的生活感。在《塔洛》这篇小说中的一段对白:

塔洛说:“所长,我来了。”

所长看了半天塔洛的脸,才突然说:“咳,小辫子啊,你怎么变成这样了?你的小辫子呢?”

塔洛说:“剪掉了。”

所长说:“太可惜了。”

塔洛说:“所长,你现在看我像不像一个坏人?”

所长说:“你什么意思啊?”

塔洛说:“你不是一眼能看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吗?”

为了表现日常生活的现状,万玛才旦在这里大量运用了口语对白,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藏族人民的那种自由随性和淳朴的特点。万玛才旦的小说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藏地,语言运用上都是最贴近生活的口语方式,甚至在有的文本中表现出特有的藏语思维。就像阿来说过的:“找不到适当的形容,就想到藏语的对话。觉得好就借用,把藏语对话变成汉语,汉语对话必然隐含藏语的思维模式。”

万玛才旦作为藏族作家群体中的个体,在汉语创作的语言表现上除了具有群体性的藏族思维和精神特质外,还具有作为导演特色的影像化语言运用的特点,这使得他的文本整体上具有了独特的叙述魅力。作为导演的万玛才旦在语言表达上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镜像化特点。虽然小说与电影的表现手法不同,但在叙事策略上小说与电影又具有互渗的关系。与小说通过语言文字叙事不同,电影主要通过蒙太奇、镜头、造型、场景、音乐、灯光等多种手段在内的电影语言进行叙事,万玛才旦的小说中这种不同的互渗表现在人物的对话和环境的描写上。首先,直接引语式的对话就像电影镜头中的人物对白。万玛才旦的小说总是引用大段的人物对话,这种整体性的口语化表述与电影中的人物语言表达具有一致性。在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等长的叙述中,万玛才旦尽可能做到用对话来表现文本的主旨,这种方式在电影中可以表现为镜头下的电影对白。《草原》中村长才周和阿妈措姆的对话。村长才周与村长多洛的对话,《寻找智美更登》中老板和江央、司机等人的对话。这些对话在文本篇幅中占据了大量的空间,这与电影中用对白影像方式传递故事信息相似,都是将事件置于一定空间时间内直观展示给读者或者观众的过程。其次,环境的语言描写就像电影蒙太奇镜头的表现方式。万玛才旦对藏区的描写具有动态画面感的美学意义。这种动态的画面感来自于他对电影蒙太奇镜头手法的借鉴。万玛才旦的蒙太奇思维,使小说的语言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真实灵动,拓展了文本深层的美学意蕴。在小说《寻找智美更登》中开头的情景描写有着别样地宁静:

江央站在村口路边的一处高地上望着远处。

远处有几棵树,被一层淡淡的雾包围着,若隐若现。

江央的身后是刚刚被犁过的田地,地里还散发着泥土的清香。对面的村庄里有许多人家,炊烟袅袅地从每家每户的烟囱里冒出来,升到半空之后又慢慢散开了。远处隐约传来村人祭祀念诵祈祷词的声音,时断时续的法号的声音,小孩子啼哭的声音,牛羊出圈的声音,还有许多杂七杂八辨不太清楚的声音。

这段关于江央身处的环境描写非常具有画面感,在视角的变换中调动了环境中的声音和景物。整个画面就这样带有声色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种用语言描述的镜头感就是万玛才旦蒙太奇思维的表现。从江央的视角俯视远望,看到的是村庄的风貌,又田地、炊烟、牛羊、寺庙,夹杂着各种不太清晰的声音。电影《寻找智美更登》中万玛才旦将这段描写拍成接近两分钟的长镜头,以此来表现空旷的村庄和眼前的景物,画外是断断续续的听不清的声音,导演并没做任何的处理,记实性地展现藏区普通的小村庄和江央这个人物可预见的心事。万玛才旦电影的镜头与文本的话语一致的表现为同一镜像和同一情感,在语言和话语的交流中表现环境的尘世感。

2 作品的叙事主题

2.1 对藏族传统宗教文化的反思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藏区文化对宗教的态度也不断发生了变化。万玛才旦看到了宗教文化传承过程中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并将这一主题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最鲜明的藏传佛教艺术表现在《寻找智美更登》这部作品中。八大藏戏之一的《智美更登》已然成为藏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万玛才旦将这个鲜明的藏族符号穿插进自己所表达的故事中,成功地用双线结构搭建起作品的主题。在作品《寻找智美更登》中,老板想要把智美更登的故事搬上大银幕,开启了一路寻找合适的演员的行程。老板一行人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却没有遇到合适的人选,进而动摇了自己对智美更登这个角色的把握和判断的能力。在理想最终不可实现的追求中质问了智美更登精神意义的所在,表达了对智美更登价值的怀疑。

在影片《塔洛》中具有塔洛人性转变的代表镜头是墙上的佛像以及佛像下供灯的熄灭。这个镜头既表达了塔洛的处境也暗含了暴风雨的即将来临。这个转折性的镜头万玛才旦用带有宗教的意象来过渡,体现出藏族人民对宗教文化虔诚的信仰。小说《草原》中,具有宗教色彩的放生牛、六字真言都是浸透在藏民的日常生活中的。在村长和被怀疑偷牛的三个人的对话中,万玛才旦详细地描写了发誓没偷放生牛的场景:“如果不是你们就对着峨博以山神的名义发个誓”,“华旦和旦科从怀里取出煨桑袋推开村长多洛,上前将桑料倒在了熊熊燃烧的火堆上,围着煨桑台一边转圈一边撒净水,喊着山神的名字不停地祈祷着”,这种规约道德的行为由藏族传统文化为依托,表现了藏族传统文化对藏民生活无意识的影响。

2.2 现代化进程对藏族传统价值观念的冲突

作为非商业的艺术电影,万玛才旦导演的电影呈现出沉默而自然的风格特点,影片中表现出来的藏族人日常生活和谐而静默,但是这种沉默、和谐的深层底色却是现代化进程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及由此而来的困扰。

在作品《寻找智美更登》中,摄制组走遍藏区寻找智美更登,最后发现这片净土上根本不存在智美更登,人们的价值观念已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作品中表现为对“智美更登”美德的矛盾看法上:“歌手喝了一口,乘着酒兴说:‘智美更登他把自己的眼珠子施舍给别人,那是他自己的事,我们管不着,但是他凭什么把自己的老婆和孩子也施舍给了别人,他哪来的这样的权利,谁给了他这样的权利?’”,从歌手和老板的冲突中可以看出,对待爱情和传统美德,两种不同的观点在碰撞,尤其是对传统价值观中不分是非的慷慨进行了嘲讽,而智美更登与将扮演他的演员,故事的人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在精神上不能达到统一。万玛才旦在作品中安排了卓贝与前男友、老板与自己的初恋女友的两段爱情故事贯穿始终。老板的初恋女友嫁给了别人,劝说私奔失败后的老板孤独离去;而卓贝参演的条件是要前男友出演智美更登的角色,她想要自己的爱人回到自己身边,结果前男友不愿意出演智美更登,卓贝明白释然了对前男友的爱。现实生活中卓贝和商人不愿失去爱人并不顾一切想要爱人回到自己身边,与传统藏戏中智美更登放弃王位和家人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在反差中显示出现实生活经验与传统价值观念之间的区别。叙述者万玛才旦看似一直游离在故事之外,但却是一直在寻找智美更登的核心人物,最后叙述者将藏族年轻一代对传统观念的态度作为了一种隐喻。

作品《塔洛》从道德的深度深度反思了现代化进程对藏族传统价值观念的冲突。《塔洛》是万玛才旦创作的小说与电影有不同之处的作品,电影比小说容纳了更鲜明的现代与传统的冲突。作品《塔洛》以放羊人塔洛去县城办理身份证这一事件为主线索,写出了塔洛从一个单纯善良的好人变为一个被社会诱惑之后的坏人。小说《塔洛》从塔洛的小辫子写起,交代了塔洛的身世,以及办理身份证的缘由。塔洛去县城照身份证件照的过程中,碰到了短发女孩并对这个女孩有了爱慕的心思,为了心爱的姑娘塔洛卖掉了放的羊。短发女孩作为现代进程的标志,塔洛作为一个单纯善良的传统符号,这两者的强烈对比让人反思现代化进程对藏族传统观念的影响。影片《塔洛》更是将这一主题表现的极为鲜明:塔洛碰到短发女孩后,经历了卡拉OK的唱歌、歌手的演唱会等,在卡拉OK的包房里,塔洛不习惯现代的汉语歌曲、现代的烟,现代的话筒。他害羞地将传统的藏族拉伊唱给心爱的姑娘,每一句歌词都是他内心情感的表露,短发女孩忘记了曾经藏族的情歌,最后唱了一首《走出大山》。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抵牾,铺设了全影片丝丝悲凉的情调,现代进程中的藏族文化传统就像塔洛背不下去的《为人民服务》。

2.3 主题的单一性

万玛才旦的作品,总是带着淡淡的沉重。在多元的文化格局中,我们看到万玛才旦在认真做电影、搞创作,努力为本民族发声。纵观小说与电影内容表达一致的作品《草原》、《寻找智美更登》、《塔洛》,万玛才旦想要表达的作品主题有些沉闷又带着些许单调。其作品主题不外乎传统与现代的抵牾,对藏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创作手法的学习,他的电影画面偏向纪实,不采用特效镜头,也难以见到藏区蔚蓝的天和碧绿的草原,只有尘土飞扬的路,叮当作响的建筑场地和灰暗的草地。诚然,这是万玛才旦口中“真实的藏地”,但是真实有时并不讨好,这种纪录片式的讲故事的方式也并不讨喜。万玛才旦曾说“越是人性的越是世界的”,这种从人性的角度入手的想法势必要有一些突破,在自己的风格与创作的手法上,尽力去表现一个更丰盈的藏区。

3 叙事特色

3.1 电影的文学化

文学对电影的渗透在万玛才旦的作品中是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电影作为一门时空艺术,其在叙事策略上往往借鉴小说。现代电影美学理论从电影符号学过渡到电影叙事学,吸收和运用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借鉴参考了文学叙事学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和方法,可见,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本身就是亲密的。万玛才旦的电影,总是运用纪录片式的方式来讲故事,镜头色彩也多采用黑白色调,镜头运用长镜头较为普遍,画面构图也常常是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构图,整部影片的声音不做处理,这与文学的纪实文本极为相似。时间修辞的运用上总是让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等长,这就造成了故事与现实生活节奏的同步性。不论是《草原》、《寻找智美更登》还是《塔洛》,导演万玛才旦总会拍摄到对话的场景,像阿妈措姆与村长才周的对话,镜头为了表现对话的完整性只能运用长镜头单调的拍摄空旷草原上的两个人。影片《塔洛》中的开头与结尾塔洛与多杰所长的对话也是极其具有书面特色的长对话,在为人民服务的背景下,镜头由室内的烟囱为界平分为两个部分,一边是塔洛,一边是所长,并没有任何视听影视效果,仅仅只是两个人的交谈。影片中对塔洛背影的拍摄也是具有隐喻性的,这与文学要表现的深层意义是分不开的。

3.2 文学的电影化

除了作品《寻找智美更登》开头具有画面感的语言外,万玛才旦的小说总是弥散着电影取景的既视感。从文本的表层看,万玛才旦的小说字里行间的编排总是按节划分,比如小说《草原》,万玛才旦有意将其写成7个部分,就像镜头与镜头的组接一样,《寻找智美更登》分为14小节,《塔洛》的编排以空出多一行的空白为界,这些细节体现出作者潜意识对电影形式的借鉴。万玛才旦的用词极具有动态化,比如在描写人物的形态时,有意或无意地运用动词和形容词,在《寻找智美更登》中,这种想象极为明显:“江央赶紧叫司机停车”,“走了几步他又停下回头说”,“小孩子不太愿意的样子”等句子,都是最平常但又刻意表现动态的句子。读万玛才旦的小说就像在欣赏电影动态的镜头,极具有电影的画面感。

康逸曾评价万玛才旦的作品是“左右逢源,两生花开”,在小说与电影的互渗中,能看到万玛才旦对艺术的追求。这种电影文学化和文学电影化的叙事特色,在万玛才旦的笔下是游刃有余的。这种表现方式赋予了作品新的艺术审美及思想内涵,在创作手法上有着新的突破。

结语

佛家有语:“情不动,不生婆娑”,万玛才旦对藏地深沉的爱与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是万玛才旦不竭地创作动力。从《草原》、《寻找智美更登》、《塔洛》这三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看,万玛才旦作品的叙事语言平实生动,汉语表达具有藏式思维,藏语表达具有民族性的身份定位;叙事主题蕴含了深厚的藏传佛教文化,思考了现代进程下藏民族价值观的冲突问题,主题单一的问题需要突破等;叙事特色上,具有不同于一般作家的电影文学化和文学电影化的特点。在别样的创作中万玛才旦立足在藏族文化的根基上,创作具有普遍人性的艺术作品,这是他自信的表现,也是“非读不可”的原因。

[1] 万玛才旦.嘛呢石,静静地敲[M].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4年.

[2] 万玛才旦.流浪歌手的梦[M].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 [挪威]雅各布·卢特著徐强译.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 丹珍草.藏族当代作家汉语创作论[M].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6] [英]帕墨尔.语言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1983年.

[7] 康逸.左右逢源,两生开花——管窥万玛才旦电影与小说的互渗关系[DB/OL].青海作家网,http://www.qhwriter.com/comment/1073.html,2015.

[8] 杨慧仪.万玛才旦的寓言式小说——在深层意识对精神状态的叙述[J].东吴学术,2015,(4).

本文为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实践与科研创新项目(2016mdyjs031)成果。

张颖(1990-),女,汉族,山西临汾人,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J905

A

1672-5832(2017)07-0071-03

猜你喜欢

藏族草原小说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演变》《藏族少女》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可可托海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