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缺失及对策研究

2017-11-25邵燕燕

长江丛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学时职业院校

崔 芹 李 泓 邵燕燕

女性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缺失及对策研究

崔 芹 李 泓 邵燕燕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当前就业及再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女性职业教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女性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人文精神指向的缺失,更多的是关注其职业技能的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女性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鉴于此,笔者认为,儒家文化可以作为全面充实女性职业教育的一剂良药。

职业教育 女性 人文缺失 儒家文化

一、女性职业教育的内容及意义

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的培养。一般认为,职业教育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校职业教育,目前主要有中、高等职业教育,另一种主要指职业培训。

女性职业教育则是指针对女性进行的一系列职业教育活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女大学生顺利就业和促进女性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提出了“提高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水平,注重培养妇女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一教育目标。女性职业教育已作为当前女性教育改革的重点而引起了广泛重视。因此,大力发展女性职业教育,加强女性职业教育和培训,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代女性融入社会求得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对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发展女性职业教育不仅可以解决女性在职业发展中的困境,更是实现女性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如当代女大学生面临的择业就业难于男性、职场女性面临家庭和事业双重压力以及职场竞争力弱于男性等发展困境。

二、女性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缺失

笔者认为,女性职业教育在为女性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女性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和精神气质的培养,从而为女性受教育者顺利融入职场做好准备。2012年3月1日《中国教育报》的头版文章《重技能轻人文的观念亟待纠偏》一文引发了众多教育者的思考,而这种教育观念在职业院校更为普遍。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职业院校就是学习技能的地方,进学校学个手艺,毕业能找个工作就可以了。这就导致了一个可怕的现象——“现在的教育培养的人只有知识,没有文化;只有技能,没有人文。”

(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

据了解,目前在我国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设计中,多以“工作需求”为原则,一般以理论课程为起点,加之一定的实验实训课程,这基本是目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基本模式。人文素养的课程几乎没有,个别专业也只是以网络选修课的形式占据小部分的比例。以笔者任教的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为例来看: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总学时为3107,其中通识教育模块684学时,专业基础课252学时,专业核心课432学时,专业拓展课504学时,公共选修模块360学时,顶岗实习占据875学时。

由此可见,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几乎被专业课和实习所占据,只有网络选修课涉及到了职业生涯规划、国学经典导读等人文类课程,众所周知,对于自控力较差的部分大学生来说,网络学习的效果远不如传统课堂,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二)企业对女性的在职培训

女性在繁衍生命、创造和谐、赢得认同、引领发展上,被赋予了重任和义务。尤其对职业女性而言,面临着社会使命感和家庭责任感、事业和家庭生活和谐统一的多方面的价值体现,调查中职业女性的事业心、荣誉感和冒险精神大大低于男性,职业发展受家庭限制较多。从前期的调查数据来看,67.47%的职业女性表示在校期间没有接触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并且单位提供的进修、学习机会也很少。85.78%的人认为女性在职场中赢得尊重、受人欢迎的主要因素在于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而又极少有机会接触到这方面的学习和培训。据了解,现阶段我国对职业女性的教育是极少的,即便一些单位会提供,也大多关注女性自身形象、女性的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女性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的等文化指向的培养,缺少文化的视角。

因此,如何更快、更好地发展女性职业教育, 依然是横亘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为此, 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中国的女性职业教育发展, 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同时, 也应融入文化发展的视角。女性职业教育在以提高就业、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为主的同时,应辅以一定的道德、文化和生活教育,以提高她们的人文素养,才能更好促进女性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

三、儒家文化成为解决女性职业教育问题的精神良药

尽管儒家文化中确实存在一些与当代女性教育相违背的思想,如“男尊女卑”、“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这可谓是封建儒学礼教对女性的束缚,但是我们需要辩证地去看待儒家文化与当代女性职业教育的关系。儒家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宝藏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其与女性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例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准则;“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立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勤劳节俭、团结友爱、诚恳谦逊、严己宽人的伦理道德,“四德”(妇德、妇言、妇工、妇容)的礼仪素养等方面,应成为现代女性兼顾家庭和事业的立足点,实现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人格独立,进而推动女性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发展。

(一)提升职业女性的综合素质

儒家文化的精神核心在于一个“仁”字,“仁者爱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和尊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仅是一种道德自律,更是在追求自我人格完善的过程,培养君子人格的过程。据调查,女性在工作中或多或少遇到了一些“非君子”的现象存在,如背后搬弄是非,爱慕虚荣、盲目攀比等。其实现代女性在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等方面并不低于男性,然而这些现象在女性职场圈里较男性更常见。可见,部分女性离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君子人格”仍有一定的距离。

(二)实现家庭和事业的和谐发展

据调查,有近60%的女性在择业时更倾向于有助于家庭稳定的工作,这固然无可厚非。儒家文化提倡家庭美德,重视家庭价值,对和谐家庭的构建具有指导作用,已经得到大多数女性和社会的普遍认同,并且逐渐成为或已经成为人们构建和谐家庭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评价标准。儒家文化倡导的和谐观,对促进家庭和谐、人际和谐都有着重要意义。所以职业女性需要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道德修养,才能实现职业与幸福家庭的和谐发展。

(三)引领女性职业观和价值观

众所周知,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在于“ 仁、义、礼、智、信”,讲究“正德”、“利用”、“厚生”,“修身”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境界,倡导个人的社会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这些思想对于女性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儒家文化倡导积极入世的社会情怀和经世济用的价值观,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女性更好地融入社会去实现自身价值,树立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此外,儒家文化重人伦、重规范,提倡克己内省、身体力行,这些思想也有利于规范女性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行为。

总之,笔者认为,儒家文化可被视为解决当下女性职业教育中人文素养缺失这一症状的精神良药,我们可将儒家文化纳入我们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女性职业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1]周亚玲.也论知识经济与女性终身教育[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4).

[2]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崔芹(1988-),女,河南项城人,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理论;李泓(1980-),女,山东日照人,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素养、礼仪、人际沟通;邵燕燕(1981-),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学时职业院校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学时压缩下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