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全新的生态观

2017-11-25

长江丛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原型本体题材

包 烨

一种全新的生态观

包 烨

我们从马明奎《多民族文学意象的叙事性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月)一书里似乎得到这样的命题:生态叙事指涉生态与叙事之间的广大义域,叙事是文学,生态则超越文学,生态叙事将两者包蕴起来,形成以文学为核心,辐射文化及存在诸层面,体现阐释与建构同一性的学理。

生态观 生态价值理念 生态理论

南开大学刘俐俐教授的评论非常重要:“意象既是作品生成的基点,由意象而生题材,而有人物和情节等。刘教授精准而深刻地指出,一种生态观点或者生态理论最根本的不是站在生态之外,而是立于生态之内、发自心灵深处,不是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而是从普遍生命及宇宙本体的天道观念、生命意识出发,并由此衍生出罗尔斯顿大地伦理那样的生命秩序和本体情怀,才能进入文艺学及心理学视域,从而实现生态叙事。我在根据刘俐俐的观点进入《多民族文学意象的叙事性研究》的阅读后,粗略地剖析了一下,拟从几个层次作一评述。

一、“意象既是作品生成的基点,由意象而生题材,而有人物和情节等”

该命题完全符合马著的论述,意象作为逻辑起点,生发出来的不仅是主体性以及相应的对象化或对象性题材,不是的;而是一个本体审美的元点。生态理念或终极价值是从哪里来的?如果不承认上帝的存在,那就只能从宇宙本体而来,而宇宙本体的透示点就是意象。注意,马明奎直接提示:此意象非彼意象,是指原型意象。亦即将意象回溯到原型,然后提升到本体的位置。翻阅马著发现,他以四个命题来论述:(1)意象审美的本体性;(2)意象审美的事件化;(3)意象审美的历史感;(4)意象审美的生态美。这里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从意象本体性出发,经由事件化(时空畛域)和历史感(社会实践)然后形成生态境相,而这一切都活泛于从心理域界走向题材世界的广阔而深刻的价值途程。原型意象是宇宙万物发生的总根源,作为本体审美的观相,在其走向社会历史的进程中,衍化出存在世界的种种:体制、建构、事件、意识形态以及客观事象,这些都是题材世界的种属,尤其是衍化出人类的心理机制及精神功能。关键还在于:原型意象与客观题材是通过时空弯度延异而下的一个同一性过程。“由意象而生题材,而有人物和情节等”,这一断语其实蕴含了天人合一的终极理念和价值典范,尤其蕴含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创生和创化模式。

二、“意象具有叙述特质,还是心理动因,并来自民族记忆和原型意象的深层结构等。”

此断语将意象的价值规定言之甚确。虽然荣格讲原型意象是一种“纯形式”,亦即并无意义可讲,但其来自民族记忆的历史生成决定了它其实具有结构能力和“叙述特质”,具有广泛的价值意向和深刻的形式能力。生态是什么?生态的意义在哪里?仅仅是人类生存的良性和可持续性吗?这一追问的本质变成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问题耽搁下来。幸而不是这样。《多民族文学意象的叙事性研究》的论述也正是刘教授的蕴义:生态就是人性,就是文化传统。少数民族作家的生态创作无不呈示这一主题:自然生态的破坏不仅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了人的生活条件,主要是破坏了种族和地域的文化传统,阻断了少数民族的存在理念和人格俯仰。这对一个民族、一个个体的摧残是深刻而不能再生的。现代技术及其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固然给人类带来便捷舒适的生活和享乐,但是它抹去关于人的来处、过往、终极的理念,抹掉了灵魂和精神的归宿,将人类存在的神性和诗意破碎为帀种和肉感,打着人性和人类的旗帜进行着类似法西斯式的人性和人类灭绝,这是一点也不玄虚夸张的描述。所以,人类维护生态的根本义含不是环境保护或低碳生活,而是传统维护和种族生存,是人赖以面对世界和他者而拥有尊严和价值的神性和诗意。

三、“这些发现与概括是通过描述、分析、归纳和提升自然获得的”

刘教授的意思是马明奎从意象出发,通过对于少数民族文学文本及生态事象的描述、分析、归纳和提升从而“自然获得”生态叙事理论的体系和生态价值理念的,对这一点我以为另当别论。就马著的基本论述来看,描述大于分析,概括大于归纳,似乎不是学术功力使然,而是生态方法本身的一种执持。他说:“柏格森似乎在提示我们,像意象这样的心理之事,它根本就不是一物,就不能拿通常意义上的理智或科学的方法,亦即分析的、二元对立的、唯物客观的方式来把握,而应通过直觉来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主体完全沉浸于认知对象中,与对象融而为一,那些属于对象但是被分析能力切割的,或者属于主体但是被二元方式隔离而遮蔽了的,或者双向熔铸但是不能被知识和经验识认的感觉、情绪、氛围,那些凝结于意象、弥散氤氲于场域的特质或意蕴,就映现出来。”(马著第一章《意象描述》,P11)他指的是意象本身的呈现方式,但显然适用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建构。生态理念不仅指那些观念、意识、意象甚至其呈现形态乃至文化情结,而且指涉思维方式和理论建构。这丝毫不影响马明奎在具体文本操作或命题作业中嵌入分析或归纳,嵌入技术和逻辑,相反从整个体系看,从文本分析到理论概括,从文本特点到题材处理,从原型心理到本体审美,乃至从地域文化到民族性格,整个体系建构体现了从低到高拾级而上、从外向内回环异延、从原型到本体不断提升、从文化到历史无限回溯的学理进向,结构严谨,论述扎实,具有逻辑性、技术性、心理化及建构性四个特点。但是,意象与题材结合是其核心命题,这一命题超迈时空,涵泳万象,突出意象,摄持存在,具有广大的阐释幅度和深凿的理论空间,整体看纵横捭阖收放自如,根本地讲是诗化衍展和理论让渡出来的。唯其如此,马明奎《多民族文学意象的叙事性研究》才显示了不同的诗化风格和生态境相。而这是比生态理念或本体审美更重要的生态理性。

(作者单位: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原型本体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基于MFI4OR标准的本体融合模型研究
眼睛是“本体”
包裹的一切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