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红一窟(哭) 万艳同杯(悲)换一曲浅斟低唱
——浅谈《红楼梦》中的判词
2017-11-25乔萌惠
乔萌惠
千红一窟(哭) 万艳同杯(悲)换一曲浅斟低唱
——浅谈《红楼梦》中的判词
乔萌惠
在《红楼梦》全书中对人物的最终命运给出全面交待的应是第五回的“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曹雪芹在这一回中通过用判词这一古老的文体形式揭示了众女儿的命运归宿。因此判词这一文体对研究《红楼梦》的悲剧具有重要作用。
判词 曹雪芹 悲剧 文体语言
“文体语言形式的深层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文体其实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历史的产物,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蕴”[1]。判词研究具有特殊的文化与文学意义,随着判词文体内部的发展变化,主要应用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叙事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判词这一文体运用的最好的文学作品当属曹雪芹的《红楼梦》,下面,我将具体谈谈《红楼梦》中的判词。
一、春梅绽雪,秋菊被霜——判词之十二钗
我们按照文本的顺序,从“又副册”谈起,“又副册”都是贾府的头等丫鬟。
(一)判词之晴雯
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这是写晴雯的判词。雨后新晴为“霁月”,点出“晴”字,“彩云易散”,点出“雯”字。晴雯出身低贱,却心性高傲,说起话来口齿伶俐,得理不饶人,又天生长的比其他人好些,正可谓风流灵巧,正是这样才招人妒恨。她招谁人妒恨?窃以为是袭人,晴雯最后的寿夭有自己不饶人的性格的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袭人的陷害,多情公子也只能空劳牵挂。
(二)判词之香菱
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香菱出身乡绅之家,可怜有福无命,竟消受不起。平生的遭遇实在令人同情,先是被人贩子拐走,从小姐变成了丫鬟,真真是“小姐身子丫鬟命”,“薄命女偏逢薄命郎”,后又被薛呆子抢去竟做了姨娘。“自从两地生孤木”点出“桂”字,后来来了个夏金桂,“香菱”也成了“秋菱”,一缕香魂荡悠悠。
(三)判词之林黛玉和薛宝钗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停机德”: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这里应是用来比喻宝钗的贤淑温婉之德,符合封建大家闺秀的气质,严守三纲五常仕途经济的形象。“咏絮才”:女子咏诗的才华,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咏絮才”,这里应指满腹才情的林黛玉。然而,就是这样两个可爱的奇女子也免不了悲剧的命运。“玉带林中挂”,点出林黛玉,“金簪雪里埋”,点出薛宝钗。
(四)判词之史湘云
画册:几缕飞云,一湾逝水。
判词: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阿房宫,三千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长在富贵之家的湘云,却“襁褓之中父母亡”,抚养她的叔叔也并不尽心尽力,在这种环境下湘云能有着豁达豪爽憨然秉直的性格实属不易,所以,她不像黛玉那样感怀身世般凄凄怆怆,湘云最后配得好郎君,却“展眼吊斜晖”,好景不长,湘江流逝,楚云飞散,也难逃家族的衰败和湘云夫妇生活的短暂。
(五)判词之王熙凤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凡’,‘鸟’指繁体‘鳳’,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带有讥讽意味。雌凤所靠的冰山,指将将融化的贾府做所象征的靠山。“一从二令三人木”指丈夫贾琏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贾琏对她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
二、仙茗美酒,试遣愚衷——判词之收尾
判词最后有一曲【收尾·飞鸟各投林】,“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2]”,我们从这些判词中体会到了浓浓的悲意。人物的悲剧命运令读者唏嘘不已,一部《红楼梦》,凡读至此判词之处,莫不读了又读,想了又想。印象最深的是王国维先生在《红楼梦评论》当中的一句话:“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与痛苦与厌倦之间者也。”曹雪芹家道中落,半生潦倒,在极度恶劣的条件下写下《红楼梦》这部巨著,堪称传奇。勒朋在《民族进化的心里定律》中指出“在一民族之生存上占重要地位者非生者而乃死者,死者乃其道德之创造人,又为其行为之无心的主动人”,曹雪芹就是这样一位思考人类生存问题尤其是女性生存问题的第一人,我们在这些判词里不仅看到了一个个美好的生命香消玉殒,更看到了作者在面对这一现实时的无奈悲愤之情,将平生所感寄托于笔端,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可爱又可怜的女儿形象,这正是雪芹的伟大之处。
[1]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2]曹雪芹.红楼梦[M].吉林:吉林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
乔萌惠(1988-),女,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