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创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7-11-24卫中旗
卫中旗
传统文化创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卫中旗
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我国传统文化中既有先进性、普适性的成分,也有保守、落后的因素。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应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从价值、内容、传播等方面,不断创新发展传统文化,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传统文化创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我国拥有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撑,更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当前,我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已进入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正经历着深刻转型,大国崛起的责任与使命使我国站到了引领世界发展的潮头。实现民族复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动力支撑,而传统文化的动力源于其自身的创新发展。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应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从过去、现在、未来及国内、国际等多个维度,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加以扬弃,从价值、内容、传播等方面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建设适应当前和未来发展要求的文化体系,不断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一、加强文化创新是人类在后工业文明时代面临的共同课题
文化与自然、野蛮相对,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在生产及生活实践中,文化不仅包含道德、规范、思维、意识、创意、风俗、习惯等精神领域的内容,而且与经济发展和物质生产密不可分。从广义上理解,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1]。本文所谈的传统文化侧重于广义的文化。我国自秦朝实现华夏大一统以来,一直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认同和遵循的多元文化。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和规律来看,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催生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先进、积极的文化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反之,落后、消极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最初诞生于人类制造工具、劳动生产的过程中,优秀文化在长期的积淀和演变中上升为社会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基因,指引和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文明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积淀和升华。每一种文明形态只适应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伴随着社会形态的更替,文明形态也在不断地演替。当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生产力出现新的飞跃,生产关系出现新的变革时,就会萌生新的文明形态,新的文明形态将在继承旧文明形态科学成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重塑,逐渐适应并服务于新的社会形态。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共出现了四种文明形态: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及生态文明[2]。原始文明产生并适应于人类原始的渔猎生产实践,包含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历时上百万年。铁器的出现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农耕生产时代,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质的进步,农耕文明逐渐取代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历时近万年。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共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力、钢铁、铁路、汽车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三次工业革命在推动生产力飞跃的同时,也大大加快了人类的全球化进程,新的与工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文明形态——工业文明应运而生,迄今为止工业文明经历了近三百年时间。目前,人类社会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工业文明已经进入成熟期,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刚刚萌芽,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的交织、冲突、交替、反复将长期存在。当然,旧的文明惯性使得工业文明不可能轻易退出主流舞台,而新的生态文明幼苗仍需要聚集能量,才能冲破层层阻力,登上人类文明的主舞台,指引人类经济、社会进入新的更高发展阶段。
从人类发展现状来看,以往工业文明指引下掠夺式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工业文明被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所取代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不可否认,工业文明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为人类带来了物质上的极大丰富与增长,诚如《共产党宣言》里所说:“资产阶级在他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人类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危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严重,长此下去,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这无异于自掘坟墓。实际上,比资源与环境危机(有形危机)更为严重的是人类思想和精神上的危机(隐形危机)。物质上的极大丰富,并没有使人类的幸福感得到同样的提升,很多时候是带给人类更多的痛苦。19世纪上半叶,黑格尔、马克思等哲学家所提出的人的“异化”现象(即人被自己创造物所支配的对象),并没有因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改良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而消亡,至今仍普遍存在,某些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例如,对物质和利益的过度追逐,导致假冒伪劣、拜金主义、过度消费、炫耀消费、手机和电脑依赖症、工人过度加班而自杀、权钱勾结引起腐败,等等。这些“异化”现象成为人类自身痛苦的根源。要消除或减少人类面临的危机(包括有形危机和隐形危机),就必须对人类文化进行创新发展,扬弃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以生态文明指引人类经济发展的方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二、加强民族文化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中国梦”赋予了具体、真切的内涵。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展开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我们的祖先曾经开创过近2000年的鼎盛岁月,遥遥领先于世界。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文明辉煌,光照世界。在15世纪之前,中国的发展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直到1820年,中国在世界GDP总量中还占比32.4%,仍站在世界之巅。虽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因封建统治者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盛极而衰;但是以孙中山先生、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华英雄儿女,又以经天纬地之才,引领中华民族走上复兴之路。”[3]笔者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不是指恢复到过去某个具体的历史水平,而是要以此激励国人,不断超越自我,在恢复我国历史上强盛大国地位的同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极目标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追求幸福无止境,努力奋斗不停息。如今,中华民族已经走上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也不能盲目乐观,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已恢复到世界第二的水平,但与世界第一的美国之间还有不小距离:2015年GDP占世界GDP总量的15.5%,仅相当于美国的63.4%。而且在人均收入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人民文化素养、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等重要发展指标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中华民族要真正实现全面复兴,依然任重道远,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在内的全面复兴,文化的复兴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内在动力支撑。文化的复兴不仅要传承、扬弃我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和发展活力。因此,在传承的基础上加强民族文化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从传统民族文化里汲取精神动力和智慧营养。传统民族文化蕴含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思想、精神和智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衍、强盛的文化基因。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民族,只有认清自己从哪里来,才能明确到哪里去。只有深刻了解、认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满怀信心和勇气,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需要长期艰苦奋斗的历史过程,既要传承过去,也要面向未来;既要聚精会神做好国内的事情,也要放眼世界融入全球化进程。因此,要遵循当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和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大势,加强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吸取人类文明精华,对我国传统文化加以创新、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永葆青春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足够动力支撑。
三、加强传统文化创新的途径
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发展。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应以增强文化自觉为前提,从价值、内容、传播等三方面重点进行。
(一)增强文化自觉:全面、客观、辨证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中的优势与不足
我国传统文化中既有先进性、普适性的成分,也有保守、落后的因素,需要在进一步扬弃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新。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具有突出的优越性。一是历史悠久,为人类文明贡献卓著。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至今延续不断的文明。历史上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为人类文明宝库作出了杰出贡献。据记载,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175项是中国人的发明[4]。正是这些重大的发明(包括发现),使中国的农耕、纺织、冶金、手工制造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这其中,尤以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最为光彩夺目,它们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和应用,大大加快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文明进程。二是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我国传统文化不但对日本、朝鲜半岛产生过重要影响,还对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枢纽的东亚文化圈。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以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儒家思想、易学思想和道家思想,作为人类哲学思想的鼻祖,在世界上有着广泛影响,而且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以及人类发展中矛盾问题的爆发,越发显现出其当代价值和意义。正如1988 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得出的结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5]三是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中华民族历来就是善于学习和博采众长的民族。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时期,中华文化就已经开始走向世界。西汉时期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外文化交流打开了便利之门。之后,伴随着商品贸易日益频繁,中外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广泛、深入。我国在向国外输出茶文化、瓷文化、丝绸文化、酒文化、中医文化,以及儒家思想、农业生产技术的同时,也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种植技术、制造技术、哲学及宗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科学技术的发展。7—8世纪的唐朝,对外文化交流达到了新的高度。据记载,唐朝曾先后与世界上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所交往,当时的都城长安(现在称西安)是整个亚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数以万计的外国人来到长安经商、留学、定居。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曾经评价:长安是旧大陆文明中心所有城市中最具世界意义的城市。虽然从明朝中期至清朝后期实施“海禁”政策,一度导致“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但近代以来,从清末“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新中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成为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大国,我国传统文化展示了极强的吸纳力和包容力,从没有停止学习、创新的步伐。
另一方面,客观来看,我国传统文化主要形成于农耕文明时代,因为错失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近现代世界先进文化的融合和吸收先天不足,仍然需要不断加强创新发展。在农耕文明时代,世界各国人民主要靠自给自足,国际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还微不足道。我国因农耕生产技术较为先进,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综合国力一直领先于世界。据英国著名经济历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统计,公元元年时我国GDP占世界GDP总量的26%,在公元1000年时占22.7%,随后一直在20%以上,于1820年达到32.9%[6]。然而,随着世界工业革命的隆隆机器声,工业文明时代宣告到来。工业化大生产使国际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世界迅速进入了商品经济时代,商品贸易促使各国打开国门,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贸易往来也极大地促进了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激烈的东西方文化交融冲突中,我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现代工业文化的严重冲击,“崇洋媚外”现象和“西方文化优越论”一度十分盛行,大大影响了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究其原因,在于我国传统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少了两百多年工业文化的积淀,近现代以来对外文化交流不足,已滞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又重新走上快车道,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为实施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的文化环境。但从现实来看,我国的文化建设仍滞后于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更不能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加快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仍然十分紧迫。
(二)加强价值创新:进一步发掘和彰显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当代价值
我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蕴藏着可供今天借鉴的智慧。应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用于指导和解决当今国内、国际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更加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比如,儒家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主张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在面对分歧、矛盾时,又倡导“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度一致,为解决国内社会问题和国际矛盾,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提供了一种理论范式。又如,儒家文化中的“仁义”和“内圣外王”思想,提倡实行仁政,讲求信用,推行对内修身、自强而对外宽厚、道义的文化。这契合了我国“永不称霸”“互利共赢”的和平外交理念,有利于我国赢得世界各国的信任,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再如,儒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及道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前者主张过犹不及、适可而止,应掌握平衡避免极端;后者倡导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心灵与肉体的和谐统一,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平衡一致。这为解决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资源、环境危机,提供了方法和思路。总之,我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长盛不衰,今天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进一步发掘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智慧,为世人所认识、认同,为全人类服务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有利条件。
(三)加强内容创新: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文化成果,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体系
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借鉴和吸收当代国内外先进文化成果,补充和拓展新的内容,是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必要条件。应根据我国国情与发展道路,确定文化创新的方向与内容。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有责任繁荣和推广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际认同和影响力,使其成为世界主流文化,同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首先,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先进成果的吸收。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指引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社会近代以来乃至数千年文明史上的巨大进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理论、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它们构成了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的核心,理应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其次,应积极借鉴、吸收近三百年来人类工业化过程中的先进文化成果。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与制度不同,不可能照搬其发展模式和文明范式。但其在工业化过程中创造的积极文明成果,如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与管理理论、社会治理理论、市场化观念、创新思维、工匠精神、质量观念、法治思想、公民意识,等等,对创新、发展我国传统文化,进而完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应有针对性地加以吸收利用。第三,应顺应人类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发展过渡的大趋势,吸收和借鉴人类生态文明发展成果,加强生态文明发展路径研究,将生态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去,引领人类生态文明发展潮流,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加强传播创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影响,直接决定着世人对我国民族复兴的认可度与接受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而且身体力行,多次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向外国政要和记者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我国传统文化要走向世界,被国际社会所认同、接受,必须用易于被世人理解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建立与世界共通的文化传播体系,让中国故事传遍世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应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用世界性的价值观和思维,来包装和讲述我国民族故事,以故事为载体,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进去传向世界。我国传统文化中许多普世价值观,如“和合”“仁义”“天人合一”等思想观念,及国人几千年来尊奉的“勤劳、勇敢、节俭、正义、忠孝、尊老爱幼、好客重礼、乐善好施”等做人之道,均可以经过精雕细琢走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构建与世界共通的文化传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与世界共通的文化传播体系,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建立包括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报纸、杂志等在内的全方位的文化传播系统,让积极、正面的中国故事占领文化宣传主阵地,宣传和树立积极的国家形象。另一方面要以世人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承载中国故事。优秀的作品不分国籍,能打动世界各国人民。如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小说等文化作品形式,日益受到世人广泛喜爱。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输出远落后于文化输入,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不够,这使得世界各国对我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国际上误解乃至歪曲我国形象的事情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国在文化输出方面虽有长足进步,已有许多文化作品走向世界,但在输出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仍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优秀作品更是缺乏,这与我国正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大国形象很不相称。究其原因,优秀作品缺乏的背后是缺少文化大师。因此,应创造涌现更多文化大师的社会文化环境,激励产生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促进国内文化大繁荣的同时,带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1]罗森塔尔·尤金.简明哲学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8.
[2]王宝林,张荣华.社会文明形态及其文明结构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前沿,2003(22):76.
[3]习近平: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EB/OL].(2010-05-10)[2017-02-28]. http://www.ccln.gov.cn/hotnews/212594. shtml.
[4]石仲泉.伟大的中国梦 [N].光明日报,2013-01-10.
[5]高丙中.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碰撞与融通[J].中国文化研究,1996(14):69.
[6]刘逖.1600-184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估算[J].理论前沿,2009(10):145.
(作者单位:中共江门市委党校)
G03
A
1004-700X(2017)03-0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