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渗透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
2017-11-23杨清艳
杨清艳
【摘要】对于我国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传统文化的地位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目前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阐述了如何选择优秀的教学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最后利用新型教学方法使得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到大学语文课堂中。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学 大学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2-0036-02
一、传统文化渗透于大学语文课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它包含了我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宗教思想、历史文化书籍等等。为我国的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的在校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选择,如何在这样的条件中去寻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就变得尤其重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坚持吸收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不断地提升自我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来说,其职责就是培养大学生传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在目前的大学语文的教材里,选用的教材大多为包含传统文化的篇目,任课的老师需要根据这些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和吸收优良的传统文化知识。
二、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所面临的问题
(一)网络文化大行其道
21世纪是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其中网络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网络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有利有弊。它使我们的生活工作变得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比如说网络游戏、色情暴力、各类小说、商业影片等部分粗俗的文化制品,学生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沉迷于此,这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同时网络的开放性也带来中西方的文化观念和思想的巨大冲突,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思想和宣传论调和我国的传统文化相违背,长期接触这些西方思想的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会发生改变,这就阻碍了大学生的三观的正确形成。与此同时,对于我国的政治安全也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二)应试教育带来的桎梏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深受应试教育的毒害,分数就是一切,学校和家长过度看中分数,把考试分数作为评判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是和考试相关的,作为“学习机器”的学生每天都在练习“题海战术”,从而忽视了学生个人身心的发展。传统文化被排挤,精神世界变得荒芜,这些都是应试教育带来的桎梏。
(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盛行
目前我们国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拜金、享乐和个人主义等消极文化因素也随之而来,随时感染和侵蚀着我们当代的大学生,使得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部分大学生认为金钱是万能的,只注重个人享乐而忽视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应该在大学语文课堂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觉悟,让他们重新找到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三、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语文课堂
(一)选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通常都会引导学生鉴赏、分析和讨论文学作品。为了在教学中渗透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并且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所提高,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就很重要。大学语文的教材里的精讲篇目中有许多传统文化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
古代文人创造的许多作品都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例如,东晋的刘义庆所著的散文《世说新语》中提到的“过江诸人”,文中记录了士大夫们在新亭宴饮的对话内容,通过这些对话内容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强烈的亡国之痛,着重描写了王丞相希望恢复中原的决心,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白居易所写的《长恨歌》则是描写了唐玄宗沉迷酒色、对朝堂国事漠不关心,从而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表达了白居易强烈的爱国情感;杜甫在《兵车行》里则描绘了丈夫离开妻儿远赴战场保家卫国的悲惨景象,讽刺了君王穷兵黩武所带来的灾难,也写出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除此之外,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等包含我国传统文化在舍生取义方面的价值观;王维和陶渊明的诗大多体现了他们对于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热爱,这种精神也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论语》《孟子》这类先秦诸子的文章则展现了他们对修身养性的独特见解。
(二)用“大语文”的教学理念授课
人文科学类的课程中,综合性最强的要属于语文课程了,而大学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应具有多维度、多视角、开放性、视野广的教学理念,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首先,要开发和利用优秀的课程资源。立足于课堂,又不能拘泥于课堂,要把眼光延伸到课堂外,到生活中去,在文物古迹、风俗民情、自然风光中去领悟、发现和学习所蕴含的人文资源。其次,要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每个学科都不是单独的存在,都是要和其他学科融合交叉,语文再也不是纯工具性的、审美性的教学方式,我们需要把它的听、说、读、写与人文价值有机的融会贯通,以“文化”作为教学的主线,糅合历史、宗教、哲学、民俗乃至天文地理等学科,让学生在“大语文”的背景下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三)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整体关照文本
大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优秀篇目,我们在授课的时候,不仅仅是该篇目内容的传授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有就是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品格的培养、心智的启迪,当然,我们只要深刻解读优秀篇目内容就可以实现。每部作品的中心思想都是可以直接、间接的反映出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大众的思想的。所有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著作中所体现的精神正好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后代的精神启迪也有重要意义。孔子的人格理想是以“仁”为中心,孟子的人性理想是以“仁义礼智”为中心,老子强调的是“自胜者强”,这些都是语文里关于人文性的命题题目,作为教师,要把两者相结合,启发和引导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的绝妙之处,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课堂教学手段要有针对性
现在,许多学生没有兴趣学习传统文化,原因多种多样,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学方法的陈旧。学生长期以来接受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老师逐字逐句的把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们,如果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还是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的兴趣荡然无存。由此,我们要尽可能多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把情景教学法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让他们设身处地的去领悟当时的文化背景。在教授《长恨歌》和《赵氏孤儿》等内容的时候,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加表演情景剧,最大程度的还原和复制当时的历史背景,把作品中的情节展现出来。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大的提高了,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历史背景了解得更加透彻。
大学语文教育应该把传统文化教育归纳到教学目标内。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并不是唯一不变的,它是一个多种多样、灵活吸收的过程。任课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体验到不一样的传统文化。使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和弘扬,从而培养出更多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艳阳,向连兵.传统文化渗透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28(3):246-247.
[2]耿朝宁,宋宏雄.因文解道注重情感教育——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15(6):36-37.
[3]陈敏华.试论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D].江西师范大学,2016.
[4]刘晖.渗透传统,提升内涵——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J].教育,2015,17(48):67-67.
[5]高正芸.如何在語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常识[J].课外语文(下),2014,23(12):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