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对称之美
——析斯克里亚宾《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Op.20)》的曲式结构*
2017-11-23高艳萍
高艳萍
(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3)
中心对称之美
——析斯克里亚宾《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Op.20)》的曲式结构*
高艳萍
(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3)
《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是斯克里亚宾早期音乐创作阶段的经典之作,集中体现了他早期音乐的创作风格。本文通过对《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的曲式结构的分析,了解他早期音乐创作中对于古典奏鸣曲式的借鉴与创新,从而加强对作品的整体结构把握,并且为这部作品的演奏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斯克里亚宾;钢琴协奏曲;曲式结构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著名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1871-1915),于1896年秋开始创作他唯一的一部钢琴协奏曲——《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Op.20)》,1987年5月完成,并于10月23日在敖德萨首演,由斯克里亚宾本人担任钢琴独奏,并由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期间的老师萨夫诺夫指挥。如果不把从1896年夏天开始创作但并没完成的《d小调交响快板乐章》算在内,这部钢琴协奏曲是斯克里亚宾本人第一部以管弦乐总谱形式创作的音乐作品。
《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为奏鸣——交响套曲,分为三个乐章,协奏曲开头钢琴声部持续的戏剧性动机预示了整部作品的主体基调及其结构上的有机统一。
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快板(Allegro),升f小调,3/4拍。这一乐章快板的起笔清新自然,乐队以简短的引子为钢琴的登场作好了调性和情绪上的准备。然后钢琴奏出一个具有即兴色彩的、绚丽的主题,乐队很快将它接了过去,而钢琴则承担起伴奏和装饰的角色,这是非常典型的斯克里亚宾早期风格的显现。在这个乐章中作曲家并未强调独奏与乐队以及各部分间的强烈对比,而是突出优美流畅的旋律和精美雅致的装饰音型。这一乐章中,呈示部的发展结构类似于呈示——展衍,通过主题动机的呈示,运用重复、模进、扩展等传统手法展衍乐思。这不是最古典的呈示部结构,是俄罗斯音乐创作中特有的,在柴可夫斯基音乐里面也有很多这种“呈示——展衍”的创作手法。让人感受到斯克里亚宾对管弦乐队的驾轻就熟,以及对传统创作技法与俄罗斯特有的创作技法相结合的巧妙之处。参见下图:
第一乐章 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为变奏曲式,行板(Andante),4/4拍。在第二乐章行板中我们首先听到的是由加弱音器的弦乐以柔和的音色奏出的主题,它有着民歌的淳朴风味。在这之后相继出现了它的五次性格各异的变奏。第一变奏中由单簧管吹出变奏旋律,钢琴伴以音域宽广的装饰音型。第二变奏的气氛突然转变的活泼,音乐具有了类似谐谑曲的性质。在第三变奏中,旋律移到了钢琴的低音区,弦乐与之呼应。第四变奏中对旋律作了较大的变化;一直到第五变奏,久违了的主题才以原始形态最终出现在乐队低音区,这时钢琴再次承担起装饰的角色,晶莹剔透的音色赋予音乐以华贵的色彩。
鉴于第一乐章没有出现华彩段,第二乐章中钢琴主要担任装饰任务,也可以认为此乐章中钢琴担负了传统钢琴协奏曲中的华彩乐段的任务,采用了交替的力度模式和快慢交替的速度模式,呈现出中心对称的结构。参见下图:
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为回旋奏鸣曲式,有节制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3/4拍。采用了古典协奏曲中常见的回旋奏鸣曲式,即兼具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二者的特征。较为平缓的主题不时被激烈的爆发所打断。在这里作曲家充分运用钢琴的宽广音域,挖掘出钢琴恢弘灿烂的声音世界。曲式结构如下:
第三乐章 奏鸣回旋曲式
如下图所示,是一个简化的曲式图,可以清晰的看出,第三乐章整体呈现中心对称的结构。其中,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分别各自呈现以副部为中心的、前后主部对称结构。整体结构上,以展开部的副部为中心,前后呈示部与再现部中的各部分也互相呈现对称结构。这一点体现了斯克里亚宾追求曲式结构的均衡和完美。
在音乐作品中,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的,不同音乐内容有其各自不同的发展变化,构成了一部作品的曲式。曲式是音乐内容表达的条件与基础。奏鸣—交响套曲一般由三至四个乐章组成。三个乐章的奏鸣套曲是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期奏鸣套曲的典型结构。三个乐章之间带有某种“三部性“的特征,中间乐章与首尾两个乐章在速度、调性上形成对比。第一乐章通常是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通常是慢板,运用三部曲式或回旋曲式;第三乐章一般用奏鸣回旋曲式、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
斯克里亚宾在继承传统协奏曲的曲式结构基础上,又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作曲家严格遵守三个乐章的对比关系,第一与第三乐章都是快板,第二乐章是慢板。调式上第一、第二乐章为升f小调,第二乐章为升F大调,调式表现为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与一般协奏曲结构不同的是,第二乐章作曲家使用了变奏曲式。有着纯朴民歌风的主题,一共经过了五次性格各异的变奏。调性方面,第三乐章从升f小调开始,在完全终止之后,尾声是在升F大调上陈述,最后结束在升F大调的完全终止上,结束在同主音大调上,形成了转调终止。
作品整体呈现“三部性”的结构特点,第一、三乐章在速度、调性上形成呼应关系;就结构内部而言,作曲家则追求均衡和完美,第二、三乐章都分别呈现中心对称结构。从这部作品我们能够看出斯克里亚宾牢牢掌控奏鸣曲这一形式的创作技巧,也能看出其交响语汇的构造力和变奏的写作技巧,奠定了斯克里亚宾中晚期音乐创作的曲式基础。■
[1] 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 姚恒璐.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 梅汉成.觉醒与繁荣-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艺术成长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016年度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项目《斯克里亚宾〈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创作在教学中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YJ201612070)
高艳萍(1986-),山东济南人,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