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毕业生失业现状及原因
2017-11-22郭万春郭文尧
郭万春 郭文尧
摘 要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已成普遍现象,且有逐年增加趋势。大学生毕业失业不仅包括学界普遍关注的结构性失业,而且包括自愿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等多种类型。本文从专业与课程设置相对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教师素质偏低及对教学质量重视度下降,教学模式不合理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大学毕业生总体供给过剩,劳动力市场的歧视性用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等五个方面,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结构性失业 自愿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10.081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Unemployment
GUO Wanchun[1], GUO Wenyao[2]
([1]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Changchun Finance College, Changchun, Jilin 130028;
[2] School of Accounting, Changchun Finance College, Changchun, Jilin 130028)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un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in China has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and there is an increasing trend year by year. Un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not only covers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but also includes voluntary unemployment, cyclical unemployment and frictional unemployment. This paper from the professional and curriculum set relative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 serious lag,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is low and the emphasis on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decreased, unreasonable teaching model led to the decline in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overall supply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surplus, the labor market discriminatory employment intensified Graduate unemploy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five aspects, from a more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on the causes of unemployment caused by college graduates.
Keywords college graduates;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voluntary unemployment; cyclical unemployment; frictional unemployment
1 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现状
当前,学界主要关注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即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与高校课程设置改革滞后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但这只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类型的其中一種,单以此作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依据,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因为当前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失业还存在周期性失业、自愿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必须综合加以考虑,才有益于问题的解决。其中,周期性失业主要是由近些年国内外经济增长疲软导致的,也是因扩招而导致的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逐渐积累并日益凸显的重要原因。自愿性失业则更多是受到毕业生就业心态的影响,即部分大学毕业生仅仅关注稳定、收入高、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岗位等因素,不愿意到二、三线不发达的城市就业,尤其是不愿意到经济贫困地区,偏远的农村地区就业,而且既使是一线城市,部分大学生对于工种不好,工资待遇低的岗位用工也给予回避。而摩擦性失业则是当前以及今后我国将长期存在的一种主要失业模式。随着网络交易平台的发展,更多年轻人以自雇的方式解决就业和生存问题,而自雇经营的灵活性也必然会导致就业与失业之间的转换频繁;同时,服务业本身就具有劳动力高度流动性的特征,摩擦性失业属于服务业中的一种常态性状态,而服务业将成为未来我国吸纳劳动力的主力,两者共同作用下,必然导致摩擦性失业将成为未来就业问题研究必须关注的重要形态。
2 导致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专业与课程设置相对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为在扩招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很多高校未加充分论证,盲目扩大原有专业的招生规模,同时兴建、设立新的院系和专业,以此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且各行各业均欣欣向荣时期,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专业与择业方向不相符的问题,也会由于社会劳动力需求旺盛而被掩盖起来。但当经济形势下行压力逐渐增大后,扩招时期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便凸显出来。这在对学术要求相对较低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如营销、管理、计算机、会计、旅游等专业方面尤为突出。尤其是二级院校、独立院校与“母校”脱钩后,导致其毕业生“身价大跌”,给其择业带来了诸多困难。当问题出现后,教育管理部门仍放任各高校自行解决问题。但由于我国家庭对于子女考上大学仍视为一种荣誉,并且对高校性质、专业实质和就业前景了解不够充分,加上一些高校只关心招生,很少考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结果造成人才培养扭曲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此外,一些高校为了迎合社会“需要”而创设专业,根本没有考虑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或是为了凸显自身的“优势”,以获得特色专业、重点学科等荣誉和资金资助,从而随意创设、组合、细化专业名称,而这些专业本身却并不被企业所认可,造成毕业生择业时找不到对口专业的尴尬。endprint
2.2 教师素质偏低及对教学质量重视度下降
一是很多年轻教师本身专业知识不扎实,必然导致受其教导的学生专业知识更不扎实。为了适应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张,以及新学院、新专业教师需求的巨大缺口,各高校加大了教师招聘力度,选聘了很多年轻的新毕业大学生。虽然这对于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新毕业大学生对于教学工作并不熟悉,尤其是在扩招早期,甚至本科毕业生也可以成为高校教师,以解高校教师资源急缺的“燃眉之急”。于是,不成熟的学院、不稳定的专业和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的教师叠加在一起,又怎么会教出适应就业岗位需求的合格大学本科毕业生呢?如此循环下去,必然导致毕业生整体素质的不断下滑。可以说,早期高校的无序扩张是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的。
二是教学目标偏离,即对教学质量重视不够,也导致我国大学毕业生整体素质的不断下滑。虽然近年来各高校普遍提高了用人标准,一直资金实力较强的高校甚至只聘用博士毕业生和学科带头人,甚至从国外高薪聘请“海归”人员。但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并不意味着教学质量的对应提升,因为高校聘用这些高端人才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而是为了适应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是为了让这些高端人才出品更多的优秀学术成果,以此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或争取更多的外部资源。我们都知道,优秀的科研人员与优秀的教师,两者之间并不是必然划等号的。尤其是在当前科研成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其收入重要来源的情况下,即使很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职称教师,也都将更多精力转向“科研创收”方面。这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教师个人科研水平不断上升,个人收入逐渐增加的同时,大学生素质的相对下降。
2.3 教学模式不合理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一方面,由于学生规模膨胀严重,即使有心好好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也会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其结果必然是教学质量的不断下降。在高校扩张过程中,学校既需要聘任新教师来弥补用人缺口,但又想降低用人成本,因而导致高校师生比过高。尤其是本科教学,普遍都是“大课”,教师们根本没有足够精力管理好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由于接收各类信息的渠道多,所以心理自主性普遍较强,传统的统一严苛型教学模式已经与之不相适应,甚至会引发激烈的冲突和矛盾。加之外部诱惑较多,所以从教学的接收方角度说,其在“大课”中的学习效果普遍不高。甚至很多高校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学生逃课现象,而教师的无力管理更是纵容了这种现象,结果拉低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
2.4 大学毕业生总体供给过剩
目前,我国劳动力正处于高峰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但社会上的就业岗位的增长是有限的,因而,造成社会上还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近年来,在大学毕业生包括积累性失业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一方面,受到国内外经济经济增速趋缓形势的影响,客观上会对劳动者就业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就业总体规模产生挤压效应,对劳动者就业势必产生影响,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受市场预期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缓,员工的工资待遇偏低,导致企业的部分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辞职。与此同时,一部分企业对近期的生产形势不够乐观,对产业发展前景缺乏信心,为了缓解成本压力,不断频繁裁员。因此,不难看出,我国企业用工需求逐渐萎缩,这是造成当前大学毕业生周期性失业的主要原因。受到外需不振和内需有限的影响,国内很多企业生产规模萎缩,相应劳动力需求下降,这就导致劳动力供给,包括大学毕业生供给的绝对过剩。与此同时,近年来政府部門和事业单对用工要求、规模也都有所变化,整体更趋向于用有经验的劳动力、需求规模也处于缓慢萎缩的状态。尽管近年来很多高校扩大了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一定程度上吸纳了部分大学毕业生。但这实质上只是毕业的延缓,对毕业生规模的整体影响有限。而且由于学历上的优势,这事实上会加重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甚至会由于高端教育的盲目扩张,导致高端毕业生的失业问题。此外,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镇务工与大学毕业生就业之间的矛盾,也是大学生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转向城镇,进入了二三产业。农民工虽然学历层次低,但就进城务工方面有许多优势,工资廉价,工种不挑剔,任劳任愿。虽然大学生学历层次高,综合素质好,领悟能力强,但由于大学生对自身就业方向期望值过高,不愿意低薪从业,对工种也过分挑剔,放不下身段从事艰苦的工作。鉴于农民工与大学毕业生工资标准的差异性比较大, 许多中小企业宁愿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培训再上岗却不愿意高薪接收大学毕业生。这无疑又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5 劳动力市场的歧视性用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
一是生源歧视。在劳动力供给绝对过剩的情况下,企业招聘自然会“优中选优”。在求职者与招聘企业之间存在应聘者相关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211”、“985”等高校头衔自然成为企业选聘的重要参考因素。这导致即使普通院校非常优秀的毕业生,也会因为生源校“不达标”而失业。二是性别歧视。这是劳动力市场一直存在的就业歧视问题。而在周期性失业较为显著的阶段,企业用工的性别歧视便获得了“合理化”的理由。三是经验歧视。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逐年升高,大学毕业生的学历优势已基本消失,所以在劳动力需求萎缩的情况下,企业更偏向于选择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应聘者。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聘用熟练劳动力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会降低非熟练劳动力的培训成本。四是户籍歧视。受到经济形势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在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下,企业更偏好聘用户籍在本地的大学毕业生,从而降低成本、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可以说,以上歧视性行为是在当前经济形势和劳动力市场现有状况下,企业的理性选择,但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 项光勤.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现状、原因和对策分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12-116.
[2] 刘强.高校扩招对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影响的分析[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5.
[3] 李铮.我国大学生专业结构性失业的现状、原因和对策分析[J].经济师,201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