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中国伦理的历史变迁和理论思考

2017-11-22党旗

科教导刊 2017年2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旗

摘 要 本文描述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传统伦理的变革,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引起的具体内容变化,也进一步考察总结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下的中国伦理新观,通过以上分析思考描绘出了中国伦理的历史变迁轨迹;阐释了中国伦理发展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和影响,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新伦理提供了道德和理论方面的支撑。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伦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10.063

O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and Theoretical Thinking of

Chinese Ethics Based o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 Doctrine

DANG Qi

(Taiyuan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32)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s reform in early Marx's Chinese, analyzes the specific content caused by changes in different periods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Marx doctrine Chinese, also further study summarized in Marx's Chines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ethics new concept, 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 depicts the history of thinking China ethics;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nese ethical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of Marx's China have the effect,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Marx doctrine of China,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moral and ethical society of socialism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Marx doctrine of China; Chinese Ethic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1 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传统伦理的影响

1.1 中国传统核心思想

中国传统伦理是以儒学为尊,体现出的具体形态是“礼”。“礼”始于孔子的儒家核心经典,在封建统治阶级中一直将其作为制礼的重要依据,蕴含的伦理道德价值是仁义礼智。儒家经典学说中就有三部关于礼学的经典——《礼记》、《周礼》和《仪礼》。著作中根据礼所要反映出的不同社会生活具体内容,分为了社会、政治、经济、家庭和个人道德的伦理。“礼”是儒家对于社会秩序、伦理价值而制定出的,具有严谨、清晰立体的伦理结构,它不仅体现了一种伦理价值,也是一种体现法的制度规范。人们伦理的具体实践形式可以从服饰、饮食等日常生活方面也体现出“礼”为风俗习惯。

1.2 中国传统伦理的整体特征

中国传统伦理源于自然规律,以道为特征,向往“天人合一”。常以“夫人之所受于天者,性也”“天命”等教义表现出天为万事万物的极终规律,道则为规律不停歇运转的象征,而礼则是表现的具体形式。中国传统伦理未直接对人之间的功利关系进行规定,而是以人们之间共有的情感作为衡量的准则,蔑视个人利益遵循整体主义。礼的秩序规定出亲疏有别、人物阶级,具体要求了不同的地位和角色,对个体人格进行了塑造。例如在生活中有固定人物角色秩序的设定,主要是君臣、父子、上下等;而这样的等级秩序是以“男女有别、尊尊、长长”为特征。在中国传统伦理中源于自然规律即是合理的存在,反映出来的是道、天。虽然中国传统伦理在伦理的内容、原则、价值追求等方面是规范的伦理,但与现代伦理所讲的规范有着很大的差别。

1.3 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伦理变迁

随着中国近代受到外来侵略,中国传统伦理日渐衰落。西方列强对中国不断发起的侵略战争,强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在掠夺中国财富的同时也使得中國社会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礼的衰落不单是伦理文化的演变,同时也是封建统治的腐落。而在这一时期也正是中国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得中国传统伦理产生了根本性的革新。恩格斯就曾提出,利益是每个社会经济关系的首要表现。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传统变革也正是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起的中国传统伦理变迁

2.1 社会伦理的变换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伦理观以革命斗争的形式体现出来,目的是为改变中国旧社会、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为中国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提供思想伦理准备。随着工人运动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联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也跟着进入了革命实践中。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设为主题表现,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实际相结合,从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特征认识,这些地方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在这一时期的思维模式和内容均是阶级斗争,以资产阶级为对象的生产资料革命运动,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中以阶级斗争为纲领;可以说形成了伦理规范。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endprint

2.2 政治伦理和经济伦理的变迁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中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没有其他特殊利益,始终代表的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以为人民谋求革命利益为根本出发,结合人民切身利益而制定的系列政策方针。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而在中国抗战取得胜利之后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中国化的切实实践。在建国以后,确立了精神鼓励、劳动光荣的经济伦理观,我党采用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搭配的方式来激发人民的劳动激情,比如树立标兵、流动红旗奖励等政治精神荣誉方式,以及在劳动比赛中向优胜单位或个人进行一定的物质或金钱奖励。这些措施从劳动者地位平等的伦理观中体现出了经济公平伦理。

2.3 家庭伦理和个体道德的改变

封建主义家族伦理观是基于血缘亲疏的关系上建立起来的亲疏贵贱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阶级观点破除了封建主义家庭伦理观。比如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推翻封建主义统治秩序的土地革命斗争,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平等通过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人民民主政治得到了实现。中国的新家庭关系以倡导建立平等为基本特征。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传统封建婚姻为一夫多妾,存在不少的婚姻买卖行为;而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区域提倡男女平等,婚姻恋爱自由,反对包办、买卖婚姻,一夫一妻制的婚姻自主。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家庭伦理观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变而实现的。分配制度、劳动就业权利的保障使得妇女有了独立的经济法律地位,家庭成员关系中渗透了人人平等的伦理观念。个体道德的改变不同于封建主义时期的压迫个人合法权利的方式,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利己主义,而是建立在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为一致的基础上的集体主义道德。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下的中国伦理体系蕴含的新理论观

3.1 邓小平理论里的中国伦理新观念

以邓小平同志领导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改革开放以后,深刻总结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各方面的经验,以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为经验,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列基本问题做了科学的回答,成功得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邓小平理论里的中国伦理新观念包括了实现共同富裕、坚持物质利益原则、“三个有利于”标准,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如鄧小平先后在1983年到1992年期间就明确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观,“农村、城市都可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鼓励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用合法、诚实勤劳的方式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进行了丰富和完善,也完全符合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要求;它包含着对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关系的处理原则,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伦理的具体内容。

3.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里的中国伦理新观念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为依据,在海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严峻的时间,成功的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入了21世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适时密切配合时代变化,包含了依法治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技伦理,社会主义义利观的中国伦理新观念。如比江泽民提出的以德治国,强调的是在法律和制度的基础上发挥德治,区别于中国古代的以德治国那般的人治。同样提出的依法治国也是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目的,而不是古代法家思想中维护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方法。中国伦理新观念是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既强调了精神利益,又重视了物质利益。

3.3 科学发展观里的中国伦理新观念

胡锦涛在总结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在持续解决社会矛盾的同时实现各方利益关系间的和谐。相比于中国传统儒家学说里的和谐伦理,和谐社会伦理的核心注重于以人为本,自然主义痕迹较少,不存在剥削利益的目的。在科学发展观里的中国伦理新观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荣辱观。例如中国古代社会虽具有礼法相结合的德治传统,但轻视科学技术,认为是其巫技;而在社会主义荣辱新伦理观中崇尚科学,以愚昧无知为耻。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关于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在吸收借鉴公平正义思想的精髓上,结合中国时势情况对理论进行了发展创新,提出了社会公平正义的概念,其价值主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目的是使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较好的维护、实现。

4 结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伦理的历史变迁,主要体现在了内容、价值、实践等方面的中国伦理变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中国传统伦理的根本革新,实现了中国新伦理的启蒙。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计划经济下的群众阶级运动造成了中国伦理为政治化、非理性的特征。改革开放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再采取群众阶级运动的实践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制度化、法律化的理性方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对中国伦理产生积极的影响,那是因为选择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处理好了中华民族与民主科学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桂梅,罗国杰,尹慧.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化转向及其启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4):33-35.

[2] 陆树程,杜秀娟.从"阶级的道德"到"正真人的道德"——马克思恩格斯对道德演讲的一种诠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8):10-13.

[3] 张文立,韩波.道德权威、依法治国、民主建设、公仆意识、伦理危机与人类未来[J].人民论坛,2013(11):6-11.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