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视角的大学生非专业能力构成?探讨
2016-11-28王俊改
王俊改
摘 要:大学生的非专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就业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本文基于就业的视角,从非专业能力的内涵、大学生非专业能力在就业中的作用、就业过程中一般企业所关注的非专业能力等方面,对大学生的非专业能力构成进行了探讨,以便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非专业能力教育体系。
关键词:非专业能力;就业;大学毕业生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真正的高学历人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大学生因为自身缺乏就业技能等原因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单位,从而出现用人单位人才招聘供不应求与大学生现实就业市场供过于求两种现象并存的局面。
导致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很多,而大学生非专业能力不足正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专业能力区分度并没有想象中明显,而非专业能力则成为判断学生未来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成为用人单位选择员工的必要条件。从现实情况看,非专业能力往往是毕业生就业的“短板”。
因此,探讨大学生非专业能力对就业的影响,切实提高大学生的非专业能力,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一、非专业能力的内涵
大学生的能力可以分为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大学生所修专业领域要求必须具备的特殊能力,而非专业能力是指大学生所修专业以外的各种有利于自己全面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有相同或相似的非专业能力。目前,对于非专业能力的组成,见仁见智,尚无权威的解释。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的非专业能力主要表现为适应力、学习力、实践力、发展力与创新力;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的非专业能力主要表现为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与动手能力;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的非专业能力一般分为社会能力、情感能力和方法能力。本文从就业的视角探讨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构成。
二、大学生非专业能力在就业中的作用
在当前以信息密集和不断创新为特征的信息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从单一型人才逐渐演变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调查显示,专业性很强的财经类、外语类与理工类大学毕业生择业注重专业对口的比例分别为30%、42%与16%。盖洛普公司2010年开展的雇主调查结果表明,在雇主认为“非常重要”的各项能力中,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分列前三名。 上述数据表明,当今的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都认为非专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往往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特征。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大学生的 非专业能力,而不完全是专业能力。
三、就业过程中一般企业所关注的非专业能力
有研究显示,上海地区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个人能力关注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性格与岗位的吻合度、沟通技能、专业技能证书、学历、团队精神和学习成绩,认同度依次为46.3%、45.1%、28.1%、27.4%、22.1%和7.3%;而民营企业与三资企业选才第一位考量的是沟通能力,其认同度分别为50.2%与50.6%。
应聘者的性格特质是否适合其应聘的岗位,是用人单位招聘人员时首要考虑的问题。人的性格有内向型、外向型与中性型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固有的性格。不同的性格适合的岗位也不同。若性格与岗位不吻合,不仅会影响工作,还会对员工本人的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沟通能力、管理能力与团队合作能 力,是一个职业人士所需的基本能力。沟通能力包括自己理解别人的能力与让别人理解自己的能力两个方面。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也是一个人事业或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沟通能力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大学生非专业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服务精神和协作精神的集中体现。当今社会,企业分工日益细化,每一项工作的完成,都需要团队中的成员群策群力、互相帮助。团队精神包含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企业是团队的产物,在企业中个人是团队的一分子,承担着相应的任务与责任;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团队队员之间的和谐共处与交往是团队目标完成的效率与质量的保证。
学习能力是企业判断一个大学毕业生能否适应应聘工作职位的重要依据之一。大学生毕业后步入工作岗位,要求大学毕业生学习并掌握工作技能;随着产品的竞争加剧,职位与技能的要求亦与时俱进,要求大学生毕业不断自主学习。学习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等,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大都是具备较强学习能力的大学生。
组织协调能力是当今社会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必备素质之一,也是大学毕业生必备的非专业能力之一。人,是社会的人,只有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才能妥善处理与上级、与下属、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才能妥善处理个人与团体的关系,才能妥善处理与协作部门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得团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营造一个融洽、和谐、向上、宽松的工作环境,才能使得团队产生合力。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主要由人际交往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应对挫折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构成。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决定了其能否较快融入团队并发挥作用、能否较快创造价值,因此,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特别青睐那些自我定位明确、善于协调、努力沟通、积极表达的大学毕业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根本保证,优先招聘创新型人才是企业招聘的必然选择。创新能力必然是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重点要求的能力之一。
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当前就业视角下的非专业能力的一般构成要素。
四、结语
非专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视角下的非专业能力要求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动态变化的,但由于受当前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因素的制约,并没引起大多数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足够的重视。
探讨大学毕业生非专业能力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非专业能力的教育模式,提高在校大学生的非专业能力,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非专业能力教育体系,是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与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孟现志.就业困境下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9(7):88-89.
[2]林昭雄,庞永师,孟 强.大学生成才与“非专业能力”培养[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5):45-48.
[3]李 强,徐元彬.大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及效果评估[J]. 中国成人教育,2014(17):58-60.
[4]李 安.论职业教育中的“非专业能力”[J].中国建设教育,2012(Z2).
[5]丁笑炯.基于用人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以上海市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3(1): 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