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学生生态教育”实践途径研究
2017-11-22刘奎杨榕
刘奎 杨榕
摘 要 当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高校学生的环保意识薄弱。与此同时,生态教育力度不足,生态教育行动力弱,生态教育实践性缺乏,学生生态体验缺少有效渠道。新形势下,研究如何将“互联网+”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渠道和空间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关键词 “互联网+” 大学生 生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10.003
The Way of Practice of “Internet plus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Education”
LIU Kui, YANG Rong
(College of Marxism,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0)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deteriorating, and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weak. At the same time, lack of ecological education, weak ecological education action, lack of ecological education practice, lack of effective ecological experience for stud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study on how to combine "Internet plus" and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 to expand the channels and spa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practice.
Keywords “internet plus”;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education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治国理政的高度。在当前形势下,对探究“互联网 + ”理念下的大学生生态教育实践途径,丰富和拓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渠道和空间,构建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具有极高的价值。
1 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1)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造成恶劣影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发展模式转换、体制深层次改革正在加速转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观及人才培养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具有生态意识的“生态人”。
(2)是高校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与社会责任。培养具有生态责任意识的优秀社会人才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群体是否具有较高的生态文明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只有通过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素质的不断提升,大学生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才不是一句空话,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够得到顺利的贯彻和实施。《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思考借助新媒体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3)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生態文明教育缺位,这就造成了学生们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生态文明意识薄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了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接到新一代大学生的手中,促进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担已经落到了他们的肩上。然而,现实显示出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与时代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高校需要顺应新形势下生态文明教育要求,促进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有效的途径增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养成教育,引领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
2 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及高校生态教育开展现状
2.1 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我们通过网上问卷与线下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天津市18所高校在校生进行了调查。
通过整理和分析调查资料,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关于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的简单结论:(1)当代大学生对当前生态破坏现象较为了解,但对生态基本知识了解较少;(2)多数学生具有生态环保意识,对生态现状表示担忧;(3)多数学生愿意为生态保护及生态教育的发展建言献策;(4)多数学生知行不一,虽愿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但缺乏实际行动,生态环保实践参与度较低;对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却做出了一些破坏生态的行为。endprint
由以上结论可看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已经觉醒,但还不够健全,生态意识与生态实践存在矛盾性。大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还不到位,存在很多差异,还有较多大学生没有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的生态观。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参与生态环保实践活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推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在要求。
2.2 目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我们通过网上调查与线下采访了解到,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均开设了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课程,但仍然存在较大缺陷。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大部分仅将生态文明相关内容包含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上,并且没有明确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规划,缺乏系统的专题教育。在教学手段上,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是目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突出问题。课堂教学是现在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参与度低,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情感,这也就导致学生生态文明践行实效低下。在情感体验上,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极其缺乏,未适时开展与教学内容相统一的相关实践活动,学生体验式学习程度不高,学生主动参与式学习的动力不强,这也就导致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内化过程的缺失。
由此看来,传统的生态文明教育途径已经无法与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态文明教育形势相适应,探究新形势下生态文明教育新途径势在必行。当前社会,教育面向新时代进行网络化变革,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及应用为信息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当前形势下,研究如何将“互联网+”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渠道和空间具有极高的可行性与重要的现实价值。
3 “互联网+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途径
3.1 加强网络平台及新媒体运用,积极开展网络生态文明教育
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运用网络等新兴媒体。新兴媒体和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机融合,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当代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和渠道,极大地增强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应高度重视生态文明领域的网络平台及新媒体建设,加强校园生态文明教育媒体的运营和管理,为生态文明教育搭建新的教育平台,为生态文明建设开辟新的战场。通过图片文章、街头访谈、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导教育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以及校园文化中,形成整体氛围,进而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3.2 强化体验式教育,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
在生态文明理论教育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参与度高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形态教育,在体验中提升对理论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充分发挥体验式教育作为第二课堂对思想政治课堂主渠道的支撑功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的主体作用,要将尊重和维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观念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学生的生活方式中去,在体验中逐渐去提升和塑造他们的生态认知水平以及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进而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生态道德观。要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通过组织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系列讲座和知识竞赛、校园绿化、绿植领养等校园生态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让学生们学会主动承担保护生态文明的责任。课外实践要坚持合理统筹规划与教学内容协调的原则,不仅仅把生态实践局限在寒暑假期间,让成为生态实践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种一种常态行为。鼓励学生在学生在课余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田亩乡间、水库河流、企业工厂等地进行实地生态实践调查研究,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生态现状,强化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唤醒学生自觉参与、自我改正、自我提高的生态环保意识,提高生态道德素质。
3.3 建立“互联网 + 生态文明教育联盟”,创建生态文明教育共享平台
各高等院校应沟通协商,携手合作,广泛参与,共同建立“互联网 + 生态文明教育”联盟,吸纳高校及社会上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入联盟,着力提高联盟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各盟员单位要共同发力,广泛发声,协同发展,形成合流,在生态文明教育领域起到先锋队与领头兵的作用。
运用网络及新媒体平台,立足于全国高等院校,携手相关政府机构、企业单位和一些重要的社会生态组织,创建“互联网 +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共享、合作、开放、包容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络;运用 QQ、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使互联网与手机载体充分结合,实现课堂教学与課外教学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投入到生态文明实践中去,并相互交流实践心得,以推动其对生态文明更深层次的认识理解。
4 结语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于新媒体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途径、创建“互联网 +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运行模式,是丰富拓展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途径的有效举措,对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观及人才观,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真正培养具有现代生态文明观念的高级创新型人才,为既有“金山银山”更有“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本文系河北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大学生生态实践教育途径探究”(201610080094)成果
参考文献
[1] 格根塔娜,侯彦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18(1):73-76.
[2] 王淑英,孙克俭,郭岩.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现状、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49-52.
[3] 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2016.endprint